于敏有多牛?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消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北洋之家”(ID:bypm2016)、“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光明日报”(gmrb1949)、微博@共青团中央、B站@共青团中央等,原文发于2019年1月16日,原标题为《巨星陨落!“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巨星陨落,沉痛哀悼




于敏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被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在2018年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北京时间11月26日

《人民日报》用3个大版的篇幅

公布了100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

拟表彰对象公示名单

在这份沉甸甸的名单上

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

于敏 的名字!



于敏,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

这个名字是极其陌生的

他的故事也甚少

在教科书、媒体上出现!

如果不是获得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

他是为中国设计氢弹的人


于敏,跟钱三强、邓稼先、程开甲等

为国“铸核盾”的功勋科学家不同

他没在西方名校留过学

没喝过一滴“洋墨水”


这位“国产土专家1号”

在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

硬是在一张白纸上

书写了中国人用世界最快速度

独立研制出氢弹的神话!



于无声处起惊雷

隐姓埋名为国铸核盾

“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实至名归!


今天,为大家讲述

大国脊梁于敏的故事!


2

天才少年,赤子一腔报国情





于敏与父母合影


1926年,于敏出生于

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天津境内)

一户普通的人家

父母亲都是小职员

靠着微薄的收入一家人勉强能过活

在那个兵荒马乱

民不聊生的战乱年代

侵略者暴行

给他的童年留下了惨痛的记忆


童年于敏


有一次

于敏差点儿遭到一辆

横冲直撞的日本军车碾压

那一刻

只有12岁的于敏惊恐、愤怒

更切身体味到了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的亡国奴滋味


童年于敏与小伙伴(右一)


从此,于敏更加发奋学习

希望有朝一日

自己能像岳飞一样

荡寇平虏,重振山河!


1944年,18岁的于敏不负众望

以优异的成绩

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

然而,父亲突然失业

再也无力供他求学深造

同窗好友的父母听闻后

表示愿意资助他

于敏这才迈入北大校门!


于敏(左一)和同学们 


在北大,于敏如饥似渴地学习

没有路费,寒暑假也从不回家

他跑到景山顶上去

拿着课本、习题乘着风学习

冬天,同学们在宿舍里打牌、聊天

他披件旧大衣在旁边安静地看书


1945年8月6日

“死神”一箭射中了广岛心脏

原子裂变的巨大火球

像是魔鬼一样在广岛上空翻滚

波及之处,灰飞烟灭!

全世界第一次见识了

这种能在极短时间内

摧毁一座城市的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力


被投放原子弹之后的日本广岛


于敏一面被核武器震惊

一面感受着自己的祖国积贫积弱!

1946年,他决定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从工学院转到理学院物理系

正是这次转系

为于敏日后与被称为“魔鬼”的

核武器较量埋下了伏笔!


三年后,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

考取了北大理学院院长

张宗燧的研究生



张宗燧是著名物理学家

第一位在剑桥大学开课的中国人

他对学生要求极高

讲课从头到尾用英文

内容更是深奥难懂!

在其他同学望而生畏之时

于敏却专找极难的课题挑战

他超强的记忆力

超群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曾让整个理学院为之惊叹


于敏(后排左一)和同学们在北大理学院荷花池


在一次代数考试中

由于试题极难

数学系的平均成绩竟然不足20分

而有一张成绩单

几乎轰动了整个北大校园:

于敏,100分!


从此,于敏的大名在北大校园

总是跟“天才”二字连在一起

就连张宗燧先生都无比欣慰地说:

“我教学了一辈子

从未见过于敏这么好的学生!”


3

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自恃核武器威胁中国

此时,身在北京大学的于敏并不知晓

他的命运已经随着战争时局和

国家发展的需求开始发生转变


1951年的一天

在北大当助教不足一年的于敏

被神秘地带入了新中国的第一个

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近代物理研究所

接待于敏的

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

彭桓武先生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中国核科学事业奠基人 彭桓武


当时,这里集中了

中国所有核领域的顶尖人才

于敏同邓稼先、黄祖洽、金星南等8人

一同分入了原子核理论小组

在研究所短短数年间

于敏不仅掌握了国际核物理的精髓

还写出了多篇重量级论文

这些论文

直接让我国的原子核研究

上升到全新高度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日本专家朝永振一郎访华

当他得知于敏从没有出过国门

更是未受过任何国外名师的指导

竟然仅靠独自钻研

就能获得如此巨大的研究成果后

惊叹他是中国的“国产土专家1号”!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

崭露头角的时候

1952年11月1日

美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氢弹

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一个小岛上爆炸

毛泽东指示:

原子弹要有,

氢弹也要快。



1961年,苏联试爆氢弹“沙皇炸弹”

威力相当于美国在日本扔下原子弹3846倍!

一时震惊世界,舆论哗然!

彼时,中苏关系破裂

悬在中国头顶上的

不仅是美苏霸权主义

更有原子弹和氢弹两大块乌云!


1961年冬日的一天,大雪纷飞

于敏被通知到钱三强办公室

钱三强直言不讳:

“经院里研究决定

请你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你看怎么样?”



时年34岁的于敏

已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

耕耘了十载春秋

眼看要有所发现、有所建树

的关键时刻

组织上却让他转行

突如其来的决定

令他始料不及


钱三强拍了一下于敏肩膀

郑重地说:“咱们一定要赶在法国之前

把氢弹研制出来!”

脑子瞬间短路的于敏

很快回过神来

国家这是要把研制氢弹的重任

交给自己!


4

中国“于敏方案”用一声巨响震惊全世界




原子弹和氢弹虽然都是核武器

但是一个属于核裂变

一个属于核聚变

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


于敏和妻子孙玉芹


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

1951年,于敏从研究量子场论

转行研究原子核;

1961年,他又毅然决然地从研究原子核

转向研究氢弹原理!

这意味着他不仅要

离开研究了多年的学术领域

而且需要隐姓埋名

长年在外奔波!


上不告父母

下不告妻儿

从接受这份任务开始

于敏的名字和他从事的事业

一起成为国家最高机密

“国产土专家1号”从此被雪藏

他像是销声匿迹了一般

再也没有公开发表过论文!



那时,世界上只有英美苏三国

成功研制了氢弹

杜鲁门跟艾森豪威尔都曾赤裸裸地讲:

决不能让中国搞氢弹!

于敏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

一定要全力以赴研制出氢弹来!


研制氢弹

中国完全是

从一张白纸开始的

于敏和科研人员们只知道氢弹的释放当量

比原子弹要大几十倍上百倍

至于怎么造氢弹

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谁也说不清楚

就连彭桓武都说 :

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

他没有老师!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周恩来立即部署:

一定在1968年之前

进行氢弹装置爆炸试验!


<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