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屋顶告白」 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

还记得去年日本大火的“屋顶告白大会”吗?

来自日本八街南中学的中学生,站到教学楼的屋顶上,当众向喜欢的人大声告白。

孩子青涩的爱恋、赤诚的内心、勇敢的表达,撩动了万千早已心如止水的中年男女的心。孩子们也收获了父母、老师和同学们的鲜花、掌声和祝福。

围观的老阿姨们又开始相信爱情了。

这么好的节目,频频闹“综艺荒”的中国怎可错过。一向眼疾手快的湖南卫视,“借鉴”后推出新节目《少年说》。

节目组走进12所中小学,搭建 “勇气台”,鼓励孩子们大声“喊话”,表达心声。

原以为节目会和日版一样,是粉色的,温情脉脉,治愈人心。结果发现,这哪是什么告白大会,反倒像是一场亲子对决的奇葩辩论会。

这与原著差得十万八千里的画风,看得我尴尬癌蔓延全身。

1. 这届家长,都是杠精

某期节目中,一个男孩站上台说,自己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他掐指一算,这几年共吃了2190个苹果和547.5个鸡蛋!

这位妈妈,是不是朋友圈养生帖看多了?

有学生控诉,妈妈自己报了不想学的英语课,就“过继”给自己;还有学生吐槽,妈妈答应带自己泡温泉,结果就是浴缸+温水;还有个小男孩跟妈妈诉苦,要上补习班太多了,整整12个……

面对这啼笑皆非的控诉,我本以为接下来的剧情应该是——妈妈们地“投降”,双方深情拥抱,大团圆结局……

可万万没想到——这届家长,都是杠精。

嘴上答应不喂鸡蛋了,但仍坚持自己是对的,“你吃鸡蛋才长这么帅”;

把自己的课塞给女儿上的妈妈,不但不反思自己的半途而废,反而有些委屈地说,“给你多花钱还不好”;

把浴缸当温泉的妈妈,回应更绝,“都是热水,一样的”;

让孩子上12个补习班的妈妈说,“我只是想让你认识更多的朋友,让你更快乐”。

每个孩子上台,都是鼓足勇气的。他们会害羞,也害怕遭到拒绝。但他们还是站上台了,就是希望自己的声音可以被听见——“爸爸妈妈们,不要再对我这样了。”

而爸爸妈妈们的态度很一致:想造反,我们不答应!

有个伶牙俐齿的小女孩,希望爸爸不要在家里抽烟。从节目片段里,可以看出,这个爸爸很宠女儿,但听到女儿要给自己“立规矩”,回应道:

孩子们忘记了,在大多数中国的家庭里,父母为“大”,儿女为“小”,若要反驳,父母一句——“我永远是对的”,退一万步,哪怕我错了,我是你爸、我是你妈、我是大人……即可一招致命,game over。

只是这样的祖产逻辑,到国外就尴尬了。

BBC纪录片《中国式教育》里,中国老师给英国中学生上课,教了一句中国谚语“父母说的话都是对的”,当场就遭到英国学生的反驳——

父母当然不可能永远是对的。更何况当家长的,出错再所难免,向孩子认错又何妨?真的会丧失为父为母的威严吗?

高分韩剧《请回答1988》里,女主角德善,向父亲抱怨自己的生日,每年都和姐姐一起过,心里很委屈,她也想过自己的生日。

德善父亲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他的回答,可以击中任何一颗铁石心肠: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请女儿你原谅一下。

楼上的家长们,好好学习一下。

2. 除了成绩,还是成绩

我曾以为,这届孩子是幸福的。

作为80后,成绩决定了我的青春。那时愿意从小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家长不多。我常惋惜,没能习得几个一技之长自娱自乐。哪像现在的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书法、乐器、舞蹈、足球……全能发展。

但没想到,他们比我们还惨。参加兴趣班的同时,家长对成绩的要求,也没有放松。

有个小女孩,学了7年拉丁舞,突然被妈妈喊停。她上台恳求妈妈继续支持她的梦想。妈妈说“可以”,但开出了的条件是:保证成绩在年级前100名。

女孩哭着喊“做不到”,经过讨价还价变成——全年级前150名。

无论何时,在家长眼里,成绩是永恒的真理。

正如《青春派》中秦海璐演的班主任所说——

“没有什么比孩子高考更重要的事儿了,所以家长们要有破产的,请你们坚持坚持;要离婚的,也先凑合凑合。现在你们最高的使命,就是高考!”

为孩子能上一个好大学,中国家长可能是世界上最操心的父母:买最好的学区房,上最好的补习班。

但中国家长,也可能是世界上最不合格的家长,因为他们忘记了沟通和爱——而这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养分。

3.我不打击你,你就飘了

第一期节目中,一个小女孩上台控诉说,她一个学霸好朋友,成为了妈妈的常用词汇“别人家小孩”。妈妈经常拿她和好朋友比较,甚至说,“你看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跟你做朋友”。

小女孩每次都委屈到不行,在天台上跟妈妈说——

听到这样的呼喊,再硬的心都会化了吧。

没想到小女孩的妈妈淡定自若,还强势地泼了一盆冰冷的水——“我不打击你,你就会飘”。

确定是亲妈?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素来是家长们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而让孩子谦虚的方式,一得靠打击,二得靠别人家的孩子。

只是这一套让家长们引以为荣的激将法和打击式教育,到国外又尴尬了。

《中国式教育》中,中国老师轻车熟路地拿英国学生身上和中国学生比——

“你们在课堂上乱讲话,我眼睛瞪你们,你们一点都不收敛。中国学生不这样。我在中国的课堂上瞪我的学生,他们立马就老实了。这就是为什么你们学不过中国学生。”

没想到英国学生内心异常脆弱,生气地反驳道——

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很少有“别人家的孩子”。

打击论、成绩论,说到底都是生存论。《少年说》家长们的出发点,也是希望孩子更成熟更强大,具备生存的能力。

但生存,等同于生命吗?

生命是缤纷的,有着各种兴趣和梦想。许多小学生的作文里,都梦想着成为科学家、老师、宇航员、歌手……生命对于他们来说,有无限可能。

而大人们,在父母辈们影响下,丢下了梦想,经过外界的雕琢,成为适合生存的人。现在他们又过早把生存的压力丢给孩子,像苦媳妇熬成婆一样,曾经被刁难的他们,又来刁难自己的孩子了。

如果一个10岁的孩子,已经学会像大人一样思考,我不会欣慰,只会心疼。

所以,这档中国版“屋顶告白”,看得我好生悲凉。如果说日版 “屋顶告白”,让我看了幼小的纯真和美好,那么在《少年说》里,我看到了,我们的大人正在努力抹杀这种纯真和美好。

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这是鲁迅对于悲剧的定义。

也许是为了安慰我受伤的心,正当我准备弃剧时,节目终于出现表白了。一名高三男生,大声喊出心仪女生的名字,还大声喊出:

另外一个胖胖的女生,动情地感谢温暖的男同桌,从不嘲笑她的身材,还会听她诉说烦恼。

男同桌说了句,“也很感谢,高中能成为你的同桌”。

这才是我们怀念的美好青春啊!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