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科学家一直争分夺秒地对这种新型病毒进行研究。在大流行初期,人类对新冠肺炎的认知为“一种新型呼吸道疾病”。然而,随着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发现,新冠病毒影响的不仅是肺部,还有肾脏、心脏和循环系统,甚至于,它还影响着我们的嗅觉和味觉。
如今,一项新研究再次揭示,新冠病毒对人体还有着更为严重的影响。据《纽约时报》26日报道,医生们通过对许多重病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新冠病毒与艾滋病毒(HIV)有着可怕的相似之处——会导致人体免疫系统“短路”,包括某些部位重要免疫细胞T细胞的衰亡。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一种普遍应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方法——即抑制免疫系统,可能仅对少数重症患者有帮助,但却可能对很多患者造成伤害。同时,这项研究也为揭示为何儿童患新冠肺炎比例显著偏提供了线索。
【新研究】
重病患者存在一系列免疫系统缺陷
T细胞“异常”死亡引关注
宾夕法尼亚大学免疫学家约翰·韦利博士表示,越来越多的研究都发现“新冠病毒非常复杂的免疫特征”,而他的实验室一直在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系统进行一项详细的研究。
今年5月,韦利博士和同事在生物预印本在线平台bioRxiv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新冠肺炎重病患者存在着一系列免疫系统缺陷,包括体内部分抗病毒T细胞的缺失”。
而在bioRxiv平台5月20日发表的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71名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并发现了三种免疫缺陷模式,其中,约30%的患者,T细胞和B细胞处于不活跃状态。
其中一项更为详细深入的研究则是由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免疫学家阿德里安·海迪博士主导,该研究已作为预印本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目前正在接受审议。海迪博士和同事们将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的63名新冠肺炎患者同55名健康人——其中一部分人是新冠病毒感染康复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
海迪博士和同事们首先提出一个假设,即新冠肺炎患者会对新冠病毒产生深刻的免疫反应,从而揭示为什么大多数人在感染后几乎没有症状(如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但那些在感染病毒后病情恶化的人,其免疫系统可能会因为反应过度而受损,就像败血症患者一样。
此外还有另一种情况是,研究团队假设,这些病人的免疫系统可能出现了“艰难挣扎”,但对新冠病毒没有产生足够的反应。
而在实际研究中,该团队发现,新冠肺炎患者体内最显著的畸变之一是一种名为“IP-10”的分子水平显著升高,这种分子能将T细胞送到身体需要它们的部位。通常,IP-10水平只在T细胞被分配时短暂升高。但在新冠肺炎患者体内,由新冠病毒引起的IP-10水平会上升且保持上升趋势。
“这可能会在人体内产生混乱信号,身体可能几乎是随机地向T细胞发送信号,扰乱了免疫反应。”海迪博士解释道:“就像博尔特一听到发令枪声响,就立刻惯性奔跑一样。结果有人却一遍又一遍地鸣枪,那么他会有什么反应?他会停下来,感到困惑,迷失方向。”
海迪博士进一步介绍道,一些T细胞准备消灭病毒,但似乎遭到破坏,表现异常。随之而来的是,患者体内许多T细胞明显死亡,体内的T细胞储备逐渐耗尽,尤其是那些40岁以上的患者,他们的胸腺(制造新T细胞的器官)效率降低了。
【新可能】
复活免疫系统或是治疗关键
鸡尾酒疗法或成为疫苗外另一选项
该研究还表明,一种普遍的新冠治疗方法,即抑制重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可能并不能帮助大多数患者治愈。由于免疫系统对新冠病毒的反应过于强烈,一些患者因为“细胞因子风暴”出现了严重病症。
通常,这些过度反应可以通过给予阻断白介素IL-6的药物得到抑制,IL-6是免疫细胞的另一个组织导体,但海迪博士称,这些药物对大多数新冠患者并没有明显效果。他解释道:“很明显,有些病人的IL-6水平升高了,因此抑制它可能会有所帮助。但核心目标应该是恢复和复活免疫系统,而不是抑制它。”
这项新研究可能有助于回答另一个紧迫的问题:为什么儿童患新冠肺炎的比例显著偏低。海迪博士认为,儿童的胸腺非常活跃,这可能使它们领先于病毒,即产生新T细胞的速度比病毒摧毁它们的速度更快。相反,在老年人体内,胸腺往往无法正常工作。
这一新发现表明,针对HIV病毒的治疗模式,即抗病毒药物的鸡尾酒疗法,无论是对轻微疾病还是严重疾病的人来说,可能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一些专家怀疑,如果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那么抗病毒治疗是否还有意义。
对此,海迪博士指出,如果新冠病毒直接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失灵,那么使用抗病毒药物就有意义,甚至能起到关键作用,因为在新冠病毒耗尽T细胞、损害免疫系统的其他部分之前阻止感染很重要。
在海迪博士看来,即使没有疫苗,通过直接对抗病毒的药物加以控制,新冠肺炎也将成为一种可控制的疾病。“我对此感到乐观,”他表示。“能拥有疫苗是再好不过了。但鉴于在全球接种疫苗十分具有挑战性,如果我们可以不仅仅依赖于疫苗,也足以令人欣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