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要消灭敌人,就要进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歼灭战,而不是击溃战。从战略上来说,运用大迂回、大纵深战术,实现歼灭敌方有生力量的战略企图是必然之选。
全面抗战爆发时,日军已经占据了东三省和内蒙古的一部分,并在华北取得了战略支撑点。这个战略态势与蒙古灭宋以及清军入关时颇有相似之处。历史上,蒙古采取的是大迂回战略,即从陕北入川,灭大理国,将中原的抵抗力量向东南沿海挤压,最终南宋皇帝殉于大海。清军入关后,一路向西追击大顺军,占领西安,尔后入川,一路南下直扑江浙沿海,两路合力将抗清力量往西南挤压,最终在四川、云南歼灭了南明的抵抗力量。
而日本又是如何规划侵华计划的呢?以“七七事变”后日军大本营的首份对华作战战略计划为例:
对华作战计划(1937年7月29日)
参谋本部决定
一,作战方针
击溃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设法使该地区安定下来。作战地区,大概限定于独流镇之线以北。
根据情况,以一部分兵力,在青岛及上海附近作战。
二,兵团的兵力编制及任务
(1)平津地区:以中国驻屯军约4个师为基干,击溃平津地方的中国军队。
(2)青岛附近:大概以1个师为基干,占领青岛附近,以保护侨民为主旨。
三,指导作战要点
(1)以中国驻屯军进行作战,在平津地区,特别是在以上作战地区,对中国军队尽力加以沉重打击。
(2)在情况不得已时,对青岛及上海附近进行作战。
(3)由于战况的演变,特别是由于和第三国的关系,应以最低限度的兵力,占领平津地区,并策划持久占领。
四,对第三国,应严密警戒,逐步动员必要的兵力,派到满洲。
五,另外以5个师归中央直辖,可以适应形势变化,做好准备。
这份战争指导计划说明,日军在加紧向华北进攻的同时,又策划在上海,青岛等地制造事端,扩大侵略战争。不过,该计划从头至尾,就根本找不到打歼灭战的意图。
李宗仁在其回忆录里写道:以当时的中日国力,如果日本从一开始就铁了心要把中国全部占领,他们是可以做到的。李宗仁认为,日本如果以东北为基地,以北京为进攻出发地,举全国之力发起全面战争,兵分两路,一路入山西,过黄河,据西安,抓住当时西南军阀割据,控制不力的机会,经成都,入昆明;一路沿平汉线,下武汉,直逼重庆,两路合围,则中国危矣。
事实上,如果日军眼界再更高一些,在以陆军主力攻略西安,切断西北国际援华通道后,再由川入滇的同时,海军主力以台岛为支点,全面封锁中国南方沿海的海上运输通道,并掩护陆军一部登陆广西沿海,一路向西,与从四川南下的陆军主力会师于云南中缅边界地区,彻底切断西南国际援华通道的话,则中国正面战场将无力支撑下去。
可是,战略短视的日本却一直深陷在甲午战争的“胜利经验”中不能自拔。到了1937年,中国的国内形势、东亚的国际态势已经与1931年、乃至更早的1894年大为不同的情况下,仍然妄图按照甲午战争的模式,通过局部打击来逼迫中国政府与之和谈,借机再签订一个新时代的《马关条约》。
说起来,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做全面侵华的各种准备工作。诸如兵要地志的调查、军用地图的绘制,都靠着日本军方和民间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努力,积累到了相当惊人的程度。侵华日军手中的中国军用地图,甚至比中国自己掌握的还要详细准确。但是,精于细节、疏于整体是日本人的重大缺陷之一。反映到军事上,就是战术无比精致,但战略上却烂得一塌糊涂。号称善于学习、勤于借鉴模仿的日本,实际上并未对蒙古灭宋和满清灭明的历史经验进入深入研究。
对于西安事变后,中国各派力量已经形成共同抵御外敌的共识,日本也缺乏应有的认识。他们仍然认为,中国仍是过去那个四分五裂,人心不齐的中国,依然妄想和以前一样,通过局部施以军事、政治和经济压力,就迫使中国妥协退让,从而达到其蚕食中国的目的。事实证明,日本的这一系列判断和决策,是毫无战略眼光和大局观的。
缺乏战略眼光的结果,就是全面抗战爆发之初,日军的战略重心因为“八一三淞沪战事”,而从预定的华北平原被调整到了并不利于日军发挥其机动性优势的江南水网稻田地带。3个月淞沪会战打下来,中国军队固然最终失败,损失极大,但日军在战略上的损失却是多少战术胜利也补不回来的。
抗日战争打到1938年下半年,日军已经失去了实施大迂回、大纵深作战的良机。此时,蒋氏集团集于崇山峻岭,兵力相对集中,又占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日军攻至宜昌就无法再深入。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一部分被牵制在太平洋诸岛上,一部分集结于东三省犹疑不决,还有一部分被敌后战场上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搅得鸡犬不宁,疲于奔命。加之正面战场上国军的牵制,日本能拼凑出的机动兵力已经寥寥无几了,只能维持正面战场局部方向的有限攻势。要想再集中歼灭中国军队主力,已经完全不可能了。
纵观十四年抗战史,不难发现日本反复在军事打击和诱降间徘徊,自始至终压根没有一个类似于“隆中对”的整体战略规划,更没有与之配套的各项准备工作。比如说研究中国国内力量的构成以及特点(行纵横之术,分化利用瓦解,各个击破),研究中国军队作战特点(了解对手的规律,扬长避短),研究灭亡中国的具体战略步骤。先攻哪里,再攻哪里。攻取这些地方所需要的谋略、兵力投放规模、作战持续时间、后勤保障、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抵抗,以及如何巩固、消化占领区、如何应对国际干涉等等。
由于没有一个完整而又具备可行性的周密战略规划,全面抗战的8年中,日军基本上是打到哪儿算哪儿,骑驴看唱本。相形之下,中国“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有着明确的目标与计划,一步一步地退,节节抵抗。虽然整个过程比较难看,但总体战略是清晰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