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十年谤誉,与未竟的政改之志

导言:中共政治局常委是中共最高权力机构的核心成员。在位时,他们的身影经常在电视上出现,他们的名字几乎天天见诸报端。退休后,他们深居简出,罕见的公开露面,一直被视作某种政治姿态,吸引众多媒体关注。中共退休常委共有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等18人,平均年龄超过82岁。他们已被写入中共党史。在中共建党百年之际,多维新闻刊发系列文章,还原这些中共元老的家庭出身、仕途起伏、执政经历与外界评价等,以飨读者。


2021年7月1月,中国前总理温家宝登上北京天安门城楼出席中共百年党庆大会。(中国央视视频截图)



2021年7月1月,中国前总理温家宝(左二)等中共元老出席中共百年党庆大会。(中国央视视频截图)


2003年3月18日,上任中国国务院总理伊始,温家宝以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自己就职宣言。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最后一场记者会上,他说:“我秉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为国家服务整整45年,我为国家、人民倾注了我全部的热情、心血和精力,没有谋过私利。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在历任中国总理中,温家宝以温情的个性化表达和多次呼吁政改,成为中共政坛奇景之一。温家宝可能是唯一多次在公开场合频频谈及文革和政改的中共领导人。在卸任总理前他曾公开表示,文革的错误并没有完全清除,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文革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2011年,中共红二代薄熙来的“重庆模式”进入高潮之际,温家宝在中南海单独会见香港政坛元老吴康民,挑明中国改革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封建残余”与“文革遗毒”。温家宝的谈话由吴康民向媒体曝光后,引起轰动。

十年政改成绝唱 退隐未改其志

“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革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2012年3月14日,作为总理的最后一次总理记者会上,对于自己多次提到的政治改革,温家宝如是说。

温家宝表示,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共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文革错误的遗毒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这是温家宝在推进政改上,以在任领导人身份的最后一次公开表达。《纽约时报》2012年9月报道,他担任总理后,截至2012年,他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共做过8次政府工作报告,每一次都谈到政治体制改革;共有8次人大中外记者招待会,除了2005年和2006年,其余6次他都谈到政改,特别是2007年之后,他抓住每一次答记者问的机会,宣传政治体制改革,宣传“公平,正义”。

2008年9月30日,温家宝在世界经济论坛接受访问,记者拿出时任中办主任的温家宝于六四事件中陪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看望学生的照片,并询问温家宝从中学到了什么,温家宝回答说:“中国在经济改革的同时亦需要政治改革,因为我们的发展需要全面的发展,改革亦需要全方位的改革”。

1989年5月19日,赵紫阳在温家宝(右二)陪同下到天安门广场发表谈话。(Getty)

1989年5月19日,赵紫阳在温家宝(右二)陪同下到天安门广场发表谈话。(Getty)

有媒体统计,仅2010年,温家宝就曾7次公开谈及政改议题,引发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在2010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2010年9月,温家宝在访问美国时,与纽约当地华文媒体举行了座谈,其中特别提到政治改革问题,曾引起广泛反响。温家宝说,“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我曾经讲过,经济体制改革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也不会彻底取得成功,甚至已经取得的成果还会得而复失。”

他强调,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最主要的,要保证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各项自由和权利,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要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发挥独立精神和创造思维,使人能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温家宝当时还说,“中国要建立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所谓法治最重要的就是当一个政党执政以后,应该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党的意志和主张也要通过法定的程序来变为宪法和法律的条文。”温家宝称:“这是现代文明和现代政治所必须的,我们应该朝此而努力。”

“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要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温家宝2011年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说,“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消除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与此相似,温家宝2006年也在记者会上说,政府应该接受群众的民主监督,包括在网上广泛听取意见,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

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在两会总理记者会上,措辞严厉的批评和要求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就“王立军事件”进行深刻反思并吸取教训,次日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应声落马。

温家宝谈政改的要点是:没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不能成功;要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得不到制约问题;执政党应该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公平和个人自由是民主法治国家标志。西方媒体评论:他是中共中央常委中“走得最远”——即对政治体制改革诉求表达得最迫切、最彻底的人。他的历次谈话,越来越清晰地表达了他的政改理念:保障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他坚持不懈地呼吁,形成风格鲜明的“温式表述”。

2021年4月,淡出政坛多年的温家宝在《澳门导报》发表的追忆母亲的文章中大谈文革灾难,与多次呼吁政改一样,温家宝多次提及文革,在他看来,文革遗毒已成为中国改革的阻力,而不进行政改,文革还有可能重演。他在文章的最后说:“我心目中的中国应该是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国家,那里永远有对人心、人道和人的本质的尊重,永远有青春、自由、奋斗的气质。”隐有退隐不改其政改之志的意味。

有理由相信,温家宝政改的呼喊发自内心,而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这份坚持,也足以让人动容。但是,海内外舆论普遍认为,温家宝所有对于政改的态度仅仅停留在言论上,没有任何实际的举动。十年任期内,虽然温家宝政改呼喊言论愈发密集,措辞的分量越来越重,他更表明自己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决心“风雨无阻,至死方休”,但终归应者寥寥,中共党内更是基本未置一词,这可能也是温家宝的“悲情”所在。

毁誉参半,“温情”总被雨打风吹去

1942年9月出生的温家宝,天津人,少年时曾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中共开国总理周恩来是其校友。1968年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赴甘肃地质局从事地质勘探工作,后官至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1982年,上调国家地质矿产部,从事政策法规研究工作并在之后升任该部副部长。1985年,乘中国国内干部“四化”之东风,被发掘进入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并在不久后升任主任,成为中南海“大秘”。

温家宝曾在胡耀邦、赵紫阳、江泽民三任中共总书记任内,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这个“大秘”职务,并由此不断晋升。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1998年,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进入中央政府,在朱镕基内阁中分管农业和金融等工作。副总理任内,曾赴湖北前线指挥应对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灾害。2002年11月,在中共十六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国家最高权力中枢。2003年3月,当选为国务院总理,在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主政下全面领导政府工作,直至2013年3月被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取代而退休。

2003年3月,温家宝出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第一次出席总理记者会。当时温家宝已经在中共权力中枢中南海工作了18年,曾任胡耀邦、赵紫阳、江泽民三任中共总书记的“大内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也曾以副总理的身份陪同朱镕基出席中外记者招待会。有记者问温家宝,和朱镕基比起来,你觉得你的工作风格会怎么样?他回答说,“大家普遍认为我是一个温和的人,但同时我又是一个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的人。”

在其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十年中,未如其前任朱镕基一样有“铁血宰相”之誉,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其“频秀诗才和泪花”。温家宝在总理任内曾亲自参与组织或处置过SARS事件、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青海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及事件。特别是温家宝在面对大灾大难时的哽咽和眼泪,感动过无数中国民众,其亲民形象一度深入人心,被冠以“温情总理”的称呼。但部分媒体人和异见人士则戏称他为“影帝”。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仰望星空》,温家宝,2007年9月4日,发表于《人民日报》文艺副刊

亲民与“温”情,是温家宝常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赢得公众对他的一大印象,2013年3月温家宝卸任时,香港《信报》的社评指,纵然也不乏“影帝”之讽,但他乐于亲近民众,频临灾难事故现场,始终可取。此外,他自上任以来,一直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推出多项有利农村发展、惠及亿万农民生计的政策,诚其一大政绩。

批评意见则指,在温家宝执政的这十年里,中国经济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房价飙升、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改革搁浅等问题。温家宝被指没能继续前任总理朱镕基的经济改革方案,致使中国经济陷入混乱,进而导致中国的贫富差距和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他任内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推动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造成产能过剩、通货膨胀、巨额地方债务等问题,“使中国错失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造成“长期型结构性破坏”……而温家宝家族财富的传闻,虽然公开发声强硬澄清,但依然很难消除外界对此的怀疑。

温家宝忆母文谈及了他作为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出身,坦承“对我这样出身的人来说,‘做官’本是偶然之事”,直言“我奉命唯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受事之始,即常作归计”。文中,温家宝引述母亲在他担任中国总理期间写给他的信,如“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很难做到完美”,“要上通、要人和,千万记住孤树难成林”,“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百姓,经济又是这么错综复杂,许多事情都要你一一完成,其效果能达到一半,就谢天谢地了”。正如多维新闻此前所指,这番表述,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作温家宝对自己政治生涯的自辩——一是道出平民政治家的不易,平民能担当大任实属幸运;二是治理中国这么庞大、复杂的国家非常困难,间接解释了为何他任内许多改革难以推行。

对于温家宝的政治生涯,亦有声音指,他十年在位,曾经力推收入分配改革制度,也力图通过国务院大部制改革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以及多次高调疾呼反腐,提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口号。囿于客观形势,受制阻力重重,即便力有不逮,不餍人望,但他作为领导人鲜明的改革形象,朴实的亲民作风,以及所展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还是值得肯定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012年11月20日,已卸任政治局常委,以国务院总理身份出席东亚系列峰会,在与当地华侨会面时谈及自己退休之时,曾以屈原诗句明志,诉说自己的清白。无论如何,其个人荣辱、功过得失,自有历史评说,正如温家宝所言:知其罪其,其惟《春秋》。也许,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附: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在任内最后一次总理记者会上的发言:

我担任总理已经9年了,这些年过得不易,也不平凡。但我总觉得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完,许多事情没有办好,有不少遗憾。

我懂得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所做的工作都是应尽的责任。我为能做人民的公仆而为人民办些实事而感到欣慰。

我真诚希望,我,连同我这一生,给人民做的有益的事情,人民都把他忘记,并随着我日后长眠地下而湮没无闻。

由于能力所限,再加上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虽然没有因为不负责任而造成任何一件事情上的失误,但是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对于我在任职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所发生的问题,我都负有责任。为此,我感到歉疚。

在最后一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努力以新的成绩弥补我工作上的缺憾,以得到人民的谅解和宽恕。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我将坚守这个做人的原则,并把希望留给后人。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好。

我秉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为国家服务整整45年,我为国家、人民倾注了我全部的热情、心血和精力,没有谋过私利。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