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韬略轩熹:惨还是新疆惨,钱都是意大利赚。
新疆棉花被国外众多品牌污名化引发众怒,但是比新疆棉更惨的,当属新疆番茄。
90年代初,番茄需求暴增却没有那么多原料的意大利番茄商看上了新疆这块宝地,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新疆番茄不仅质量好而且汁水少容易运输,最难得的是价格还低廉,仅为意大利的二分之一。
此后意大利开始大量地进口新疆番茄,经过简单加工的新疆番茄,摇身一变就成为了正宗的意大利番茄酱。
身为中间商的意大利番茄商赚差价赚不亦乐乎,时间一长,他们便不满足于这点利润,他们想直接在新疆开加工厂。
以Gandolfi家族为首的意大利人发现,这简直是做番茄加工的“天堂”!
廉价的劳动力、顶级的种植条件、急于工业化的新疆政府……在意大利人眼里,这都是天上掉的馅饼,一场“血色番茄局”悄然布下。
一时间,意大利人争先恐后在新疆开起了番茄加工厂,中国新疆成为了欧洲番茄酱最大的原料产地,巅峰时期的番茄供应量高达欧洲市场总量的70%。
番茄产业的巨大效益也被中国人看在眼里,但为时已晚,番茄的红利早就被意大利人吃尽了,恶性竞争反而导致大批的厂家倒闭和破产。
意大利人在新疆割完韭菜后潇洒离去,放任新疆自生自灭,最后还得靠中国人自己收拾残局。
新疆屯河和新中基,这两个企业在中国番茄产业最落魄的时候站了出来,一时间两家公司一度控制新疆70%的番茄产能,番茄酱的产量在四年内激增。
但这其中也有意大利人的推波助澜。
新中基最开始的设备也是在意大利的帮忙下架设的,甚至最开始的五年里,新中基将近40%的产品都是意大利的AR食品集团采购的。在这样的扶持下,才会有番茄行业“一山二虎”的场面。
2004年,新疆屯河出现变故,正是新中基统一市场的好时机,可惜债权人委员会认为新中基负债率过高,并不适合收购,最后以失败告终。
中国的番茄市场没有一家独大,反而百花齐放,当年的故事再次上演,但利好的依旧是意大利人。
遍地开花的番茄加工厂导致番茄原料紧缺,踩踏式的恶意竞争再次让意大利坐享其成,意大利再次干起了中间商的行当。
新疆的厂商逐渐意识到了意大利的算盘,开始保价限产。可惜为时已晚,这样的“救火”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国内的市场已经被意大利折腾体无完肤,经过波折的中国番茄商更加知道,只有踢掉意大利中间商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新疆的番茄还是那么娇艳欲滴,但是意大利人已经不能想摘就摘了,中国还能继续保持这种优势吗?
无可否认是,中国的番茄市场未来可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