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单车逛古城# 03 双仁府

本文摘要:一条横贯南城墙内侧的古道,隋唐长安皇城“大社”的位置,西安城墙的演变过程,含光门城墙内隐藏的秘密,双仁府名字的由来与时代变迁,有别于西安经典小吃羊肉泡馍的另外一种泡馍--豆花泡馍,秦汉腊汁肉夹馍和一家开了十六年的潮汕菜。


       #骑着单车逛古城# 系列新的一期又要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介绍的是第03期 双仁府。


       进了西安城墙含光门之后左转,顺着西甜水井街走上百十米就到了西安有名的双仁府。

西安城墙含光门东侧城门洞


       说起双仁府,老西安们可能知道他的具体位置,不清楚的人乍一听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哪位历史名人的府邸。没有人会想到这里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历史上也曾经出过许多名人。


       双仁府其实是一条不足400米长的南北向小街道。南口连着东西走向的火药局巷和西甜水井街,北口接着南北走向的柴家什字和东西走向的梆子市街。双仁府街道长364米,宽20米。1966年曾改称育红街,1981年恢复原名。


手绘双仁府路网地图

双仁府街景


      2017年的7月9日,在个人朋友圈里发了#骑着单车逛古城# 03期 双仁府,今天借助个人微信公众号这个更宽广的平台,将这一期重新构思整理推送给大家。

朋友圈里发的#骑着单车逛古城# 03期 双仁府


       说双仁府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条横贯西安南城墙内的古道。阅读过#骑着单车逛古城# 02期报恩寺街的请自行跳过。点击链接#骑着单车逛古城# 02 报恩寺街

       这条古道在#骑着单车逛古城#系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道自西向东依次为:“火药局巷”、“西甜水井街”、“报恩寺街”、“太阳庙门”、“五岳庙门”、“湘子庙街”、“书院门步行街”、“三学街”、“下马陵”和建国路以西的“顺城南路东段”。

横贯西安南城墙内的东西向古道


      这条东西向的古道及其相连的各街巷,在繁华都市中显得古朴穆静,同时也为这座古城增添了青春的容光,是古城西安旧街巷的经典代表。本期推荐的03期双仁府,后面陆续推荐的#骑着单车逛古城#05期芦荡巷、08期大车家巷以及第二季的“下马陵”、“湘子庙街”、“德福巷”、“书院门”、“三学街”等都与之有关。

朋友圈里发的#骑着单车逛古城# 05期 芦荡巷


朋友圈里发的#骑着单车逛古城# 08期 大车家巷


       古道边上的“南城墙”实为唐朝皇城的南墙。唐昭宗李晔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正月,农民起义军的叛徒朱温挟昭宗李晔迁都洛阳,随后拆毁宫室、百官衙署及民家,并将建筑材料通过渭水经黄河运到洛阳,致使名都长安转眼化为废墟,帝都长安从此逐步没落。

       至三月,长安改称地名为“佑国军”,任命韩建为佑国军节度使。驻防长安的韩建改筑长安城时,除去长安城的外郭城(即今天所说的唐长安城)与宫城,仅留皇城加以修整,称为“新城”。

      当时皇城南墙正中的朱雀门被封闭,只保留东侧的安上门和西侧的含光门。

自行脑补唐长安宫城化为废墟过程


       据《长安史迹考》中记载,这座新城东面,以皇城东第二街为界(大致在今“大差市”与“和平路”以西不远处),另造东墙,移景风门于东,为其东门。南墙(即今南城墙)仍旧利用唐皇城的南城墙,并在东部增筑了一部分。新修之后的南城墙西起今西南城角,东至今和平门内“下马陵”东段。

唐朝皇城位置示意图

宋、元西安府城平面图

明、清西安府城平面图

民国时期西安城墙垛墙,涛涛于2008年翻拍

抗战时期,城内居民躲避日军轰炸所挖的防空洞,不知救了多少人命,涛涛拍于2008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规模维修城墙前的状况,涛涛于2008年翻拍


       南城墙上,除明代扩城时,在城墙中部修建有巍峨壮观的南城门 “永宁门”外,在现代的近百年间(主要是建国后的60年间),因西安人口增加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先后在南城墙上增开了六座可供车辆行驶的城门。自西向东,含光门开于1958年,勿幕门(小南门)开于1928年,朱雀门(60年代初期),文昌门1986年,和平门(70年代初期),建国门(70年代初期)。

解放后新开城门位置示意图


      距离今天介绍的双仁府最近的城门是1958年新开的含光门。说是新开其实含光门也是唐朝时皇城南城墙上偏西的一个城门。


唐长安城皇城平面图


      含光门从唐末到北宋一直在沿用,到元代被封闭,明清两代多次修建西安城墙,含光门被包在明清西安城墙内。

今天的含光门实景(从城墙内侧角度拍摄)

含光门东侧城墙及顺城巷

含光门以东段城墙整修碑记

夕阳映照下的护城河

整治之后的护城河两侧新建了健身步道

含光门新桥桥洞下的健身步道


      其实含光门城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神秘的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1986年、2004年考古工作者相继对唐含光门遗址进行两次考古发掘,使唐含光门遗址呈现在世人面前。

      登城墙游玩的游客一般都会参观这座博物馆,外面看着是普通的城墙,进去之后却别有一番洞天。

博物馆内景

       

    博物馆里面主要展示的有隋唐含光门门道遗址,以及城墙修建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隋唐含光门门道遗址介绍

城墙断面遗址简介及示意图

城墙断面遗址,包砖及夯土

雄伟的城墙夯土遗址

隋唐皇城过水涵洞遗址

过水涵洞遗址,总算有一个和涛哥专业有关的内容啦

过水涵洞断面及顶部砖券结构


       扯得稍微有点远了,重新回到今天要介绍的“双仁府”上。双仁府称得上“始于社稷,源于仁义”。双仁府的名字来历其实与这条街道上流传的几个仁义故事有关系。选择几个传说故事分享给大家。


【双仁府名字由来】


        谐音版“双桂树”:很久以前,这条街上生长着两棵桂花树,年岁久远,枝繁叶茂,每到开花时节,整条街道都弥漫着桂花的香气,街上有两户人家,刚好要在桂花树旁修建房屋,而两家人都没有将桂树砌进自家的院墙,街坊邻居因此称这两家仁义。在西安方言中,“树”字发音为“府”,所以,“双桂树”就演变成了“双仁府”。


     明代版“让果”:明代双仁府的南头有两家邻居,有一家院中有一棵果树,树枝越过墙头,每当果子成熟时,隔壁院子就绝不会去采摘越过墙挂满枝头的果子,对掉落下的果子,还会一个个拣起来送还邻居。而果树主人之家,必定采了果子给对面院子送过去,让他们尝鲜。十几年间,年年如此,这对邻居之间互敬互爱的仁义之举,这条巷子才被称为双仁府的。


     清代版“仁义兄弟”:西安有沈家叔伯两弟兄,都在外地做大官,兄长的儿子叫沈仲仁,兄弟的儿子叫沈仲义,小兄弟俩为争地皮打起了官司。地方官批评他们说:“仲仁不仁,仲义不义”。后来,老弟兄二人相继回到西安老家,知道了这件事。老兄长感慨到:“一番相见一番老,焉得何时为弟兄!”并且,批评了自己的儿子仲仁。老兄弟也劝自己的儿子仲义说,都是自家弟兄,“让他一墙又何妨!”于是兄弟两家和解,共同让出了一块地皮,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人们把这条路称为“双仁府”。这则兄弟“双仁”让路的故事,和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来历如出一辙,只是故事的主角由沈氏兄弟变成了宰相张英。

安徽桐城“六尺巷”


       这些故事或许就是这条街名的来历。


【双仁府重要的地理位置】


      双仁府所处的位置也非常重要。行走在双仁府的人们,多数不知这条老街的位置在1000多年前曾是隋唐长安皇城“大社”所在地。据考证,含光门内以西到皇城西南角的地方,都是大社所在地。

唐皇城大社所在地,含光门里西侧

       

      江山社稷稳固,百姓才能吃穿不愁。大社(tài shè),意指太社。古代天子为百姓祈福报功而设立的祭祀土神、谷神的场所。    

      隋文帝建大兴城(唐长安)时,恢复周汉以来的汉文化传统,依都城“左祖右社”的制度,仍将太庙和社稷分列于皇城南的东西侧。社、稷并列于皇城南含光门内左右,太庙应在皇城南安上门内之左。建社稷以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两坛并列,社东稷西。

太庙和社稷分列于皇城南的东西两侧


      祭祀土地神的社坛,代表着国家的疆土,位于东边;祭祀五谷神的稷坛,代表国家的农业,位于西边。这两样都是国家的根基,社坛和稷坛合起来,就代表“社稷”,在古代,社稷象征着国家的政权,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地方,每年的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第五日,皇帝都会派遣一位三品以上的官员来社稷坛祭祀。   

      唐末,皇城被改筑为新城,曾经代表着大唐江山社稷的“大社”逐渐成了普通百姓居住的街巷。 

     

【与双仁府有关的名人】


      由于双仁府交通便利,又临近甜水井,有充足便利的优质饮用水源。大概从清代起,这里就一直是西安城里达官贵人之府邸;是西安官宦、富人、名士汇聚之地,道路也稍为宽畅、平坦,深宅大院多,有不少气派讲究的高门楼。 

含光门内的甜水井街,如今井水已不用了


       在此居住过的名人太多,略举几例分享给大家。

      参加过西安事变、指挥作战于中条山的抗日爱国将领刘伯超、国民政府陕西省财政厅长温天伟、国民党西安城防司令曹尔辉、国民党第一军军长董钊、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周星白先生、西安有名两大财东“东张西谢”之中的西谢谢文卿、大收藏家阎甘园等。曾住在这里的传奇人物及富家大户究竟有多少?今天的我们已不能一一尽知。

       这里也曾是西安清末新思潮的发源地之一。1897年,由阎甘园、毛昌杰资助,于右任、宋伯鲁等人执笔的近代陕西第一家民营报刊《广通报》开办,后来迫于形势报馆闭馆。


      双仁府一直是西安的人文荟萃之地。就是在解放之后,也文脉不断,出过不少名家,张艺谋大导演当年上小学时就住过这里。

      著名作家贾平凹的经典小说《废都》里,“双仁府”这个地名扮演过重要的角色,频频出现在文中,是小说里很多故事的发生地,男主人公庄之蝶的夫人牛月清娘家就住在这里,而书中提到的双仁府低洼改造,则是这里发生过的真实事情。




【双仁府美食】


       名街须有名吃配,这一期重点介绍的美食是陕西比较小众的一种特色小吃——豆花泡馍,有别于西安经典小吃羊肉泡馍的另外一种泡馍,其实西安的泡馍有七八种,后面几期会陆续介绍。豆花泡馍虽然也叫泡馍,不过馍却不是泡出来的,而是要用新鲜的豆浆汁来煮。


      

      豆花泡馍是陕西西府地区(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的泛称,常指宝鸡及其周边部分地区)的名小吃,发源于宝鸡凤翔(没错,就是那个出四大名酒西凤酒的地方)。

      豆花泡馍可以说是西府人最爱的早餐之一,锅盔片、嫩豆花、热豆浆、韧麻花、油泼辣子,就是这么简单平实的食材,却集合了热、辣、鲜、香等特点。对于经常去宝鸡出差的我,也很快爱上了这一口。


      双仁府紧南头有一家“凤翔改改豆花泡馍”值得推荐,也是我在西安市能找到的比较地道的一家豆花泡馍。小店门脸不大,但生意很是火爆。

店面门脸不大,不仔细看容易走错

店内还摆着凤翔的特色泥塑猪


      店名“改改”就是很傻很笨的意思,“凤翔改改”的商标注册曾经还引起过人们的关注,这家店开的年头也是比较久,基本上每天早上都是座无虚席的。老板很实诚,豆花泡馍里的豆浆不够可以免费续加,豆花丝滑,锅盔筋道,外加豆浆香气四溢,最出彩还是最后的那勺油泼辣子,绝对算得上是点睛之笔。豆花嫩、馍筋糯、汤鲜美、味香辣。

       豆花泡馍做法独特:其馍采用独特工艺加调味料烙成,厚过寸,锅形,敲之有声,俗称“锅盔”,对火候、口感要求严格,色金黄,外脆内韧,嚼之劲道麦香醇厚,用快刀削成薄片,形似金叶;豆花用品质上乘的黄豆土法做成,鲜嫩爽滑,煮而不散。


       豆花泡馍发源于秦地西府凤翔,当年苏东坡在当地任职时,曾大力整治东湖,广种柳树,湖柳相映,成为西府名景,与他整治过的杭州西湖东西呼应。


公元1061年,苏东坡被任命为凤翔府判官


       苏东坡在品尝了雍城豆花泡馍后,身为美食家、大文豪的他对这种将南北风味巧妙融合为一体的百姓日常饮食连呼惊奇,竟不知道用何种语言来形容,只好套用当地俗语说:东湖柳,姑娘手,金玉琼浆难舍口,妙景,巧人,佳味,实乃三绝也!“金玉琼浆”说的就是豆花泡馍,其中“金”说的是金黄的馍片,“玉”指的就是豆花,“琼浆”是对豆浆的美誉。


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原著是英文版的


       豆花泡馍吃法是将切成小块的锅盔倒入豆浆锅内煮稍许,盛入碗内,然后将热豆花舀放其上,浇以豆浆,佐以调料。


煮好的锅盔

将热豆花舀放其上

浇以豆浆,佐以调料

还可以选配麻花

     

       双仁府上除了豆花泡馍,还有其他好吃的推荐。

很经典的一家腊汁肉夹馍,在西安肉夹馍界能进前五

口感真如宣传语所说,能看到一点点“铁圈”


      西安腊汁肉夹馍所用的馍的好坏是衡量夹馍标准的重要因素。“铁圈虎背菊花心”是吃货眼中馍的统一标准。传统工艺采用铁鏊子加炭火的方式,烤馍时产生的麦香扑鼻,烙饼的铁板是一层层的,用个铁钩子将底下烤好的捞起来,再把上面新打的沉下去。 

皮瘦——肉皮+瘦肉”是老陕最爱的经典款


      伙计挑出瘦肉和带皮的肥肉按比例剁,剁那肉的刀尖有点像和馅,从不同方向将肉的纤维互相交织在一起。夹好的馍一口咬下去直衬得肉爆出汁水。皮瘦是老陕咥夹馍的最高境界。


皮瘦和纯瘦其实是一个价位


目前打馍的电烤炉


      可是这几年因为雾霾,陕西最地道的夹馍受到了致命打击(可能仅是对于那些讲究的吃家而言),原来的炭火土灶(上面铁鏊子烤馍,下面土灶炉膛外围炕馍)因治污减霾全被禁用,一律换做简单粗暴的电烤饼。秦汉肉夹馍的老板告诉我,目前西安市范围内全换成电炉子了。

      这一工艺的变化,将肉夹馍的美味及馍中凝结的时间的味道大打折扣,再也吃不出之前的味道啦。寄希望于雾霾早日褪去,还夹馍本有的味道。



新开的一家店,还没顾上尝试

从冰窖巷搬过来的一家老店


      这家小店采用家庭经营模式,每天的接待量有限,中午饭点也不例外。来的晚的直接被老板娘劝退,说是菜炒不出来,等也是白等。如此任性,全靠实力说话。

炒鲜鱿,鱿鱼很嫩,经典的潮汕味儿

丝瓜虾仁,选料考究,虾肉是甜甜的

可选的种类很多,基本保证连吃一周不重样

双仁府 城墙 皇城 西安 西安城墙 遗址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