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子生下捐精者的孩子 12年后与娃他爹相爱

▲杰西卡和大女儿爱丽丝 图据BBC

2005年,美国女子杰西卡想生孩子,没有丈夫的她于是找到精子银行,选中了一个有着棕色卷发,学习文学,喜欢运动的捐精者。他的职业是写作者、音乐人和出租司机。

杰西卡浪漫地想,那是一个拒绝朝九晚五办公室工作,在开出租车过程中收集故事,准备写一本小说的男人。

这时候的她,怎么也想不到,竟会在12年后跟他相识相爱。

生下两个女儿

据BBC、《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当时,在家准备博士论文的杰西卡以人工授精的方式怀上了第一个孩子爱丽丝。她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见捐赠者,但基于他的文学基因,杰西卡给孩子读了上千本书,养了个“小书虫”。

后来,杰西卡又选了同一个捐赠者的精子,在爱丽丝18个月大的时候有了第二个女儿。两个女儿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她们个子都很高,有着薄嘴唇、小鼻子、绿宝石一样的眼睛。闲来研究两个女儿的这些特征,是一件让她觉得很有意思的事情。

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杰西卡和大女儿爱丽丝两个人生活在一起。

▲杰西卡和大女儿爱丽丝 图据BBC

意外的测试

随着DNA测试的普及,通过DNA寻找亲属或探寻先祖的网站也纷纷出现。人们可以简单地测试自己的DNA,将信息上传网站,并在海量的DNA库中找到可能与自己有关的人信息。

爱丽丝慢慢长大了,想知道自己来自哪里。11岁那年,她从祖母那里得到了DNA测试包作为礼物。几周后,爱丽丝的DNA测试结果出来了。杰西卡在DNA网站上点开了女儿DNA信息的相关亲属一栏,没想过会有什么发现。然而,第一个跳出来的是“艾伦·朗:父亲。”

于是,杰西卡开始在网上搜索艾伦·朗,好奇自己能不能一眼认出他来。

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她又从职业信息网站上去仔细检视每一个艾伦·朗。根据捐精时间1994年,她推算了捐精者的年纪和大学毕业年限等信息。在预估年龄范围内,拥有文学硕士学位的艾伦·朗只有一个。这个艾伦·朗住在西雅图,工作是协调专员,写作者和音乐家。

杰西卡再转到社交媒体,找到对应居住地点和工作的那个艾伦·朗,结果,一眼便将对方认了出来。看着他历年的学校单人照,杰西卡一点都不怀疑,那个男人就是她女儿们的父亲。

“你好,艾伦,我有两个女儿跟你基因匹配。如果你有兴趣交换家庭照片什么的,我们随时联系。”杰西卡向对方发出了信息。

▲杰西卡、艾伦、大女儿爱丽丝 图据BBC

孩子的父亲

1994年,艾伦·朗在海外教了一年英文后刚回到美国,感觉前途渺茫的他开起了出租车。一天,他看见报纸广告在招收18到35岁的健康男性,参加捐精项目。捐一次,可以拿到40美元。

从那时开始,他一周两次,持续捐了一年。后来,停止捐精后,他几乎忘了这回事。偶尔想起来,也会好奇,自己是不是有了孩子。他也会开玩笑地想,可能已经有一大堆了。因为签订了不披露信息条款,他觉得永远也没有可能找到孩子,或被孩子找到。

然而,互联网出现了,便利的DNA测试技术和DNA信息库网站也出现了。随之出现的还有女儿的妈妈杰西卡。

收到杰西卡发来的消息后,两人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联络起来。

看到艾伦长达50页的个人史,杰西卡发现,他竟然在自己所住镇上的一个乐队里待了数年。杰西卡也不禁想,“我们到底有多少次在超市或哪儿擦肩而过呢?”

在爱丽丝出现以前,艾伦已经在基因网站上传个人DNA信息后,联系上了6个捐精生下的孩子。于是,一个特殊的家庭派对在艾伦位于西雅图的家里开了起来。艾伦和女儿爱丽丝终于相见,当然,还有杰西卡。第一次见面,他和杰西卡的拥抱,远远超过了初次相见的人应该停留的时长。

▲艾伦和他捐精所生下的几个孩子 图据BBC

命运的安排

当人们相恋结婚的时候,往往会看着彼此,想要拥有一个长得像双方的孩子。而杰西卡已经跟这样的孩子生活了十几年。

杰西卡的小女儿也有艾伦那样的傻笑,大女儿则有他的思考能力。艾伦跟她在世界上最爱的人如此相似,而他已经是这个家庭的一个部分。

不知道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孩子的力量,生下大女儿12年后,艾伦和杰西卡相爱了。

很难说女儿的基因起了多少作用。杰西卡觉得,当十几年前翻阅捐精者资料的时候,她可能就已经被艾伦的那些特质吸引了。毕竟,有多少人会觉得一个开出租车的音乐家兼写作者是理想孩子的基因人选?

▲杰西卡、艾伦、爱丽丝和其他孩子在一起 图据BBC

2017年夏天,杰西卡和大女儿爱丽丝搬进了艾伦的家。后来,艾伦的另一个孩子也搬了进来。杰西卡开心地做起了妈妈,给他们做饭洗衣,愿意就这么一直照顾他们。

除了已经联系上的10个孩子,目前没人知道艾伦到底还有多少个孩子。但杰西卡说,她可以做三明治,家中的大门永远为孩子们敞开。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