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中国的女人 被称为美国未来领袖 她有多牛

她出身中国最显赫的世家:

曾祖父叱诧政坛,祖父是教育翘楚,

姑姑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

而她比姑姑更牛,

大学没毕业就征服全世界,

还在美国掀起一场风暴,

如今,

她获得美国最高国家荣誉,

还被称为:美国未来的领袖!

她,就是林璎。

1959年10月5日,

她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阿森斯,

父亲是陶瓷专家,母亲是英语教授,

在这个充满了文艺气息的家庭,

自小,她就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这一切源头,来自于她的父亲。

父亲对艺术异常执着敏感,

他们住在静谧的树林深处,

喝水吃饭的陶瓷彩釉,

都由父亲精心坯制......

而在母亲的影响下,

她自小就是班上学霸,

中学一毕业,

就被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录取。

她的无敌人生,就从这一刻开启了。

1980年秋天,

美国国会为纪念在越战中死去的士兵,

公开在全国征集纪念碑设计方案。

一次偶然,她看到了,

征集越战纪念碑设计的海报,

在她心里浮现大胆的念头:

我何不参加设计呢?

她来到了纪念碑修建地点华盛顿,

当她站在空旷的草地上,

她问自己:

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在哪里?

那时她脑海中闪现的,

不是纷乱,不是厮杀,

是一种宁静。

最后她有了自己的答案:

宝贵的生命成了战争的代价,

那么纪念碑的意义,

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

于是在设计时,

她未把越战当成一场悲剧,

因为“死亡也是一种荣耀”,

只有接受“死亡”的痛苦,

才能走出阴影,甚至超越死亡。

翻阅了不知多少本关于士兵的杂志,

查看了不知多少件历史纪念物,

在她笔下,

一个清晰的设计方案跃然纸上:

两面镜子一样光滑的黑色花岗岩墙体,

像打开的书向两侧延伸,

一边指向林肯纪念碑,

另一边指向华盛顿。

两墙相交处约有3米高,

底线逐渐向两端升起,

直到与地面相交。

墙面上刻满阵亡者的名字,

黑底白字,宁静肃穆。

“当你沿着斜坡而下,

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墙体,

犹如在阅读一本,

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没错,正是这样的一座纪念碑!

两个星期后她做出模型,

被老师评为B,但老师鼓励她说:

“孩子,你仍可以将设计寄去国会。”

没想到,

这个设计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她因此创造了一个梦想成真的传奇!

在这次专业设计师云集的竞赛中,

她击败了1421件参赛作品,

竟夺得第一名!

而她当时,

还只是一名21岁大三的学生。

如此傲人成绩,

可她得到的却不是鲜花和掌声,

而是排山倒海般的反对和质疑!

有人说:

一个尚未大学毕业的女孩子,

凭什么能击败,

那么多身价不菲的建筑大师?

有人嘲讽:你可真幸运,

只在纸上画一道黑线,就拿了冠军。

有人诋毁:这是地面上的一个黑洞,

是麻烦的象征。

甚至有人称这是,

“一道黑色伤疤、令人羞辱的阴沟”。

之后对她的诋毁,还上升到了,

人身攻击以及政治攻击,

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

一位记者质问:

“你不觉得这很可笑吗?

越战发生在亚洲,

而你正好是个亚裔!”

她再三和记者解释:

“种族主义问题,与我的设计毫不相关。”

可他们,

并不放过这个21岁的孩子。

很快,华盛顿邮报上出现了一篇文章:

《一座献给亚洲战争的亚洲纪念碑》,

更大的争议和中伤缠绕着她,

顽固的保守派说这是“丢脸的破墙”,

还有人骂她:“肮脏的亚洲佬!”

在这些批评者眼里,

这个有着东方面孔的女性,

是“其他人”而不是“美国人”。

他们毫不留情地说,

一个亚洲女性,

没有权利设计他们历史中的光荣和伤痛。

不光如此,

大赛第三名设计师菲特烈·哈特,

带着老婆冲她咆哮;

一个美国大富翁,

给那些气愤的越战老兵买机票,

鼓励他们去华盛顿抗议......

一个简单的设计,

竟引来如此轩然大波,

美国建筑界与艺术界为了平息争论,

决定再度审阅这次大赛作品,

然而,重新经过表决后,

得到的结果依然是:

林璎的作品是最好的!

只是,碍于猛烈的舆论批判声,

主管方不得不妥协,

提出要在纪念碑中间,

加三个越战军人雕像。

她坚决不同意这一方案,

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

那些附加的东西,

对于原作无异于一种,

造成缺陷的入侵行为!”

最终,

为了让这样一个天才的作品能问世,

美国国会决定:

在纪念碑附近,

再建一个“三个战士铜塑”,

以及一面美国国旗。

而尽管她是大赛第一名,

获得的酬劳仅有2万元。

在她设计的纪念碑旁,

设计军人雕像的菲特烈·哈特,

获得的酬劳是30万元。

风浪过去了,

1982年的10月,

她所设计的越战纪念碑终于竣工。

而这次,

她,令世人刮目相看!

当人们看到修建好的纪念碑,

再也说不出一句嘲讽的话语,

他们都在专注地欣赏着、赞叹着。

只见,

纪念碑向地下延伸,

如同大地开裂般去接纳逝者,

庄严而宁静,

深深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建筑与艺术评论家,

都一致称赞:

这位华裔女子,

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纪念碑设计风格,

而这将是世界上其他建筑师,

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早前,她曾说过:

“我所有设计的意义,

只在于当人们触摸到纪念碑上,

每个名字的瞬间,

每个人的悲伤和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

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

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

时间证明,她成功了!

如今,越战纪念碑,

所蕴含的对战争的反思,

和对逝者的追念,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战争的是非已不显重要,

人们更在乎的,是珍惜当下祈愿和平。

每年,数以千万的人来到华盛顿,

第一件事就是造访这座越战纪念碑,

他们走到碑前,

抚摸那些逝去的人的名字,

悲从中来泣不成声,

这座纪念碑,

从此被称为“美国人的哭墙”。

人们纷纷赞叹: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作品就应该具有这样的力量,

感动世人,超越时代!

随着时间的沉淀,

越战纪念碑,

越来越被认为是建筑界的经典,

被评价为“美国的精神”。

这个华裔设计的“越战纪念碑”,

成为了真正世界艺术史上不朽的标志!

1984年,为表彰她,

美国颁发给她建筑权威奖项:

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

然而没有人会想起,

曾经她一个人面对全美国的指责,

那是一场何等艰难的战斗,

而她从容走过了那段时光。

也没有人在意,

当争论的热潮还未平静,

她已悄然选择离开华盛顿,

开始了继续新的求学之路。

而在这宠辱不惊的品性背后,

在这众人盛赞的才情背后,

就连她自己都不知道,

她身体里流动着的,

是中国最显赫世家的血液,

她的作品里,

是古老东方艺术精神的延续!

就在她21岁生日那天,

她收到了一份大礼。

那天,父亲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在大洋彼岸的中国,

有着她真正的家,

是她真正的根,

而直到这时她才知道,

自己出身在一个怎样显赫耀眼的家族!

曾祖父林孝恂叱诧中华政坛,

是国民革命的先驱;

祖父林长民是中国教育界翘楚,

曾是民国司法总长;

族亲林觉民,

以荡气回肠的《与妻书》名垂于世;

而她的姑姑,就是中国顶尖建筑大师,

大名鼎鼎的林徽因!

只是乌衣门第,书卷相传,

那些没有给她,

留下任何痕迹的往事,

被十年风云中无可奈何的别离,

隔绝在大洋彼岸。

(林长民和林徽因)

如今父亲第一次提起,

说到她的姑姑林徽因时,

满眼里都是钦慕,

父亲一直都想着,

自己的女儿能是林徽因那样:

一个集美貌与才情于一身的女子,

一个充满魄力和智慧的巾帼英雄!

而她在设计上的才华与成就,

就是对父亲呕心沥血栽培最好的回报,

更令人惊奇的是,

不光是才情一样出众,甚至是样貌,

她都和青年时期的林徽因,

长得极为相似!

父亲曾经评价她:

“林璎非常富有感情,非常敏感,

她一直对艺术情有独钟。

同时,

林家的女儿都非常坚强,非常独立;

非常有才华而且坚定不移。”

(林璎和姑姑林徽因)

从父亲讲完这个故事,

她对自己家族就充满了好奇。

26岁那年,

她终于第一次回到中国,

来到福州林家祖屋。

古色古香的建筑,

让她情不自禁惊呼:

“一个俯瞰小河的房子,

房间被分隔成各自独立的部分,

微风在滑动的屏风间流动,

将建筑作为一个通道……

这样的设计它太神奇了!”

正是这次寻根之旅,

让她心里,

真正有了一份华夏子孙的情怀,

中华民族精神在她心里觉醒,

而之后的她,绝对没有辜负,

父亲和林氏家族的期望!

1986年后,

她先后拿下耶鲁大学硕士学位,

和哈佛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接着1989年,

继设计“越南纪念碑”成功后,

她又再一次震撼全美:

她在马丁?路德?金,

发起民权运动的亚拉巴马州,

设计了公民权利纪念碑。

最后完成时,她所设计的,

纪念碑造型非常独特:

在一个倾斜的圆盘上,

泉水如同井水一般涌出。

墙上刻有《阿摩司书》中的一句话:

“我们不会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

如同江海之波涛,

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这一杰作被赋予,

自由、公平、正义的象征,

无数黑人抚摸着纪念碑流下眼泪。

碑上刻有41位民权烈士的名字。

她的创作之路越走越远。

1993年,她又为耶鲁大学,

设计了一座,

献给女性的喷泉雕塑《女性之桌》:

一张绿色花岗岩椭圆形桌子,

刻有螺旋形的数字,

用来纪录大学里女性的存在。

而在设计这些杰作的过程中,

她逐渐意识到,

人类的破坏造成生态的严重失衡,

对环境的保护,

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此后的她,

成为了一名坚定的环境主义者,

她建立起一个,

遍布世界各地的环保主义创作王国:

1993年,俄亥俄州立大学威斯纳尔艺术中心的《地井》

不砍掉一棵树:是“什么在消逝·空屋”系列中的一件作品,陈列在美国加州科学博物馆外。

1995年,纽约长岛火车站宾州站天花板上《陨蚀的时间》

1995年,密西根大学一万平方英尺的《波浪草坪》

1998年,俄亥俄州克莱弗兰公共图书馆设计:《阅读一个花园》

2004年,横跨瑞典克尼斯林大草原的《11分钟土线》

公益建筑物:美国纽约非洲美术馆

林璎作品:休斯图书馆

林璎设计:美国华侨博物馆

林璎作品《教堂》

林璎作品《盒子住宅》

她的作品,

在世界上引起一次又一次轰动,

她收获了世界上大多数设计师,

一辈子都望尘莫及的成就,

迎来了数不清的盛誉:

1994年,以她为蓝本的纪录片,

《林马娅:坚定清晰的洞见 》问世,

并一举夺得1995年,

第6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

1999年,

她被美国《亚裔杂志》评选为: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亚裔人士。

2002年,她又以83.3%的支持率,

跻身进入耶鲁大学校董之列。

在仪式上,她饱含深情说:

“我的父母移民来到这个国家时,

一无所有,

但作为教育家,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我知道,如果我的父亲在世,

他一定会同我的母亲一样为我而骄傲。”

2005年7月14日,

她和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

一同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

还被美国《生活》杂志,

评为“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

而她从没有忘记,

自己是以华裔的身份,

走在世界舞台上。

早在2003年3月,她就加入,

由华人在美各界精英组成的“百人会”,

大提琴家马友友 、作曲家谭盾、

雅虎创办人杨致远、

艾滋病专家何大一,

以及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

都是其中成员。

如今华裔在世界各行各业中,

都大放异彩:

名人追思会一定找马友友拉大提琴;

女星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

选购礼服一定找王薇薇;

而世界各国找人设计纪念碑、

花园和景观,

第一人选就是她,林璎。

她誉满全球,却为人极其低调。

一名美国记者说:

林璎平时的穿着太简单了,

就像一个匆匆赶去上课,

而又害怕迟到的大学生。

2016年11月23日,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他的任期内,

最后一次颁发了总统自由勋章,

这是美国的最高荣誉,

曾获得总统自由勋章的,

有NBA球星迈克尔?乔丹、

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

而她,

就是此次获奖的唯一一位华裔!

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设计师,

在她的每一个作品里,

更饱含着独一无二的人性光辉:

对自由平等的向往,

对和平正义的呼吁,

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

凭借才华纵横天下的她,

不仅是她的父母,

她的家族的骄傲,

中华民族亦会因,

这样一位优秀的华裔而骄傲!

当她站在领奖台上,

她遥远的故国,同样为她而喝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