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军装,一生信仰;铿锵玫瑰,芳华绽放。
一身军装,英姿飒爽
巾帼不让须眉
在新冠疫情暴发后
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女将军
她与自己的科研团队
于大年初二赶赴一线
分秒必争展开疫苗研制工作
据央视新闻报道
其疫苗研究工作在3月3日
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推向临床试验
她是我国工程院院士
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在抗击非典、终结埃博拉病毒中
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还被人们认为是《战狼2》中
Doctor chen的原型
信仰坚定,深藏功与名
她就是陈薇!
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新型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究工作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她的戎马一生
实在太飒了!
逆行的铿锵玫瑰
铸造生命的盾牌
信仰,是人生的动力
突破,是陈薇的主旋律
面对自己的科研团队
她总是这样鼓励大家:
“在生物防控的战场上,
我们是一线中的一线!”
这不仅意味着需要肩扛国家和人民的重托
也意味着在研究过程中
随时会遭遇生命的安全威胁
大年初二
54岁的陈薇携团队
深入新冠疫情研究
仅2天后
在与地方公司的配合下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
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
同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更新又一波中国速度!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她的每一次挑战
都是在和生命赛跑
4天后,在陈薇团队的共同努力下
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
开始运行
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
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
检测时间极速缩短,加快确诊速度
除此之外
陈薇团队还深入救治一线
开展疫情传播流行规律的调查研究
掌握第一手资料
为防控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每次出征都是一场硬仗
在她抗击各类病毒的29年中
哪一次“赴约”不是舍命为国?
02
从清华到军科
选对赛道,用心做事
真正的高贵,是爱与责任
真正的价值,是付出与奉献
选择、坚持、淡然、家庭
这四个词贯穿了陈薇的一生
打小就品学兼优的她
从“别人家的孩子”
活成了“全民的女神”
1966年,陈薇出生在浙江省兰溪市
凭借自己优异、稳定的成绩
学霸陈薇顺利考取清华大学
研究生时攻读化学工程系生物化工专业
在当时来说,非常热门
当年每到毕业前夕
总有企业负责人守在研究生公寓门口
在大公司就业和出国留学深造
都是当时的热门选择
陈薇也不例外
作为化学工程系中
仅有的3个女生之一
她在当时选择了深圳一家著名生物公司
偶然一次前往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机会
彻底改写了陈薇的人生
导师派她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取回实验抗体
她了解到
这里拥有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
担负着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
和生命武器的重要使命
这让她首次产生了携笔从戎
深入科研的强烈愿望
没想到参军想法的背后是一片反对声
周围的同学不仅没有一个选择去部队
而且就连陈薇的父母
也希望她能够大干实业
但是陈薇坚持自己的选择
她说一个人的职业
和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得越紧密
个人才华才能充分得以展示
个人价值也才能被高倍放大
03
志当存高远
行且积跬步
一个从不怀疑生活方向和目标的人
绝不会失望
部队的生活单调而清苦
对身心都是巨大的磨炼
军事医学科学院地处丰台镇
在当时偏远又荒凉
许多同批特招的同学陆续选择离开
只有陈薇坚持下来
无论周遭的环境如何
甚至得知与同学收入的差距在百倍以上
她从未动摇军心
1998年,陈薇跨学科成为医学博士
入选军事医学A类人才库
2002年,她成为博士生导师
不仅取得顶级学术成就
陈薇也开始领衔重大科研任务
200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全国霎时间笼罩在非典的阴霾之下
传播速度快、死亡人数上升率高
民不聊生
危机当头陈薇带领专家组
开始研制预防病毒的疫苗
首次担任如此重大的角色
陈薇不曾退缩
抑或军人的身份给了她莫大的勇气
冲锋,取胜,是唯一的出路!
她与病毒零距离接触
进行体外细胞试验
构建出新的动物实验模型
由于不分昼夜泡在负压缺氧的实验室
陈薇和专家组们产生
剧烈的头痛和身体不适
为了保证速度
她们尽量不吃饭也不喝水
在不懈努力下,陈薇团队率先推出了
预防非典的干扰素
受到干扰素的保护
细胞在非典病毒攻击下安然无恙
那一年
陈薇同特级宇航员杨利伟等人
一起获得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殊荣
“四总部非典防治工作先进个人”
“全军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
“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等一系列荣誉加冕
各大媒体应接不暇
低调做事的陈薇聚焦在了光环之下
面对突如其来的鲜花和掌声
陈薇的心态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
在清华校风“行胜于言”的熏陶下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能做实事,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
才是陈薇努力的意义
04
钻坚研科、爱国如家
每一步都在书写历史
一个国家
多一些为民族利益而忠诚守望的人
国家才有希望
在峥嵘的军旅岁月中,陈薇体会到:
能打胜仗不仅要有勇有谋
更要学会先下手为强
2004年,陈薇团队开始进行
“埃博拉”病毒的疫苗研究
并获得了国家“863”计划的大力支持
当时有人曾质疑过她
没有疫情暴发,做疫苗有什么用?
陈薇当时没有作答
2014年
可怕的埃博拉病毒蔓延全球
陈薇意识到
要想将病毒与国人阻断必须深入一线
危机肆虐,她又一次不顾艰险赴非抗疫
在研究期间,陈薇去了塞拉利昂孤儿院
当得知有49个孤儿
都是因为埃博拉病毒失去亲人时
她更加快了自己的科研速度
希望在这世界上
不要再因为埃博拉产生更多的孤儿
2014年底
陈薇携团队自主研发了世界首个
基因型“埃博拉疫苗”
且疫苗具有三大特点
针对性强、稳定性好、安全性好
不仅是全球唯一进入临床的
基因突变型疫苗
也是全球首创冻干粉针剂型
这决定了疫苗可以在
37摄氏度环境下可稳定存储两周
2至8摄氏度可以保存两年以上
对于冷链条件匮乏的西非来说
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
这一科研成果实现了我国在境外
自主研发临床试验的“零突破”
对人类基因疫苗的科学研究
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交错纵横
病毒传播不分国界
陈薇不仅守护着中国
同时也守护着世界
05
军功章闪耀的荣誉背后
是在风雨中坚守
更是在笃定中前行
2015年7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举行了
隆重的升少将军衔仪式
49岁的陈薇是当日唯一一名女军官
拿到少将军衔命令状
她更加体会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35岁破格评为教授
49岁晋升少将
53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陈薇的前半生里
搞科研、重结果是她人生的底色
淡名利、志高远是她内心的修养
非典暴发:她与团队研制出新型干扰素
成为首个“阻击”SARS的药物
让14000名医护人员免于感染风险
埃博拉病毒:她牵头研发世界首个
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
突破世界性的难题
挽救无数人的生命
汶川地震:她不顾余震风险率队入川
组织编写《震后卫生防病30问答》
和《卫生防疫与心理援助知识手册》
为国家大灾过后无大疫做出莫大贡献
奥运期间:她担任鸟巢、水立方在内的
20个场馆现场安保队长
成功处置多起生物疑似事件
为平安奥运尽心尽力
这次新冠疫情
她又在疫苗研制的赛道中
提升了中国速度
每一次“出手”
都可以掀起一场巨浪
都可以引来一次颠覆
教科书式的人生
实在太精彩了!
如果说雷厉风行是她的性格
那么敢为人先就是她的风骨
一身军装,一生信仰
铿锵玫瑰,芳华绽放
延伸阅读
陈薇在清华大学2012年夏季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化学工程系1991届研究生校友、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陈薇
尊敬陈吉宁校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特别高兴今天有机会和你们分享这个最重要的时刻。因为我觉得,今天是你们人生中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天,我很有幸,能够成为第一时间祝贺你们毕业的人。刚才同学们的热情感染了我,让我也很激动,感谢学校给了今天这个机会,能够让我对我们的老师再说一声:谢谢!
触景生情,让我回忆起自己毕业的时候。1991年4月,我清晰地记得,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辆军车把我从清华园载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开始了我携笔从戎的军旅生涯。弹指一挥间,21年过去了,这21年间我经历了很多事情,增长了很多见识,在今天这个结束与开始并存的特殊日子里,我很想和同学们分享这些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我想用4个词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个词是:选择
我硕士就读化学工程系,全系仅有3个女生,我学的是生物化工专业,当时很热门,毕业前夕很多企业的负责人甚至就守在我们研究生公寓门口。那时,同学们都把出国留学或者进大公司作为第一选择,我也不例外,选择了深圳一家著名生物公司,记得那家公司特高兴,请我和导师丛进阳老师在香格里拉饭店签了约,那是我第一次进5星级饭店。
签约后不久,1990年1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导师派我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取回实验需要的抗体,我才知道有这么一个特殊单位存在,进一步了解到,军事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1年,当时就是因为美军在朝鲜战场使用了细菌武器,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从全国抽调最优秀的科学家迅速成立的,担负着我们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我热血沸腾,心中产生了一种投身其中、贡献才智的强烈愿望。
没有想到,我参军的想法招来了一片反对声。我出生在浙江,父母一直希望我毕业后能够干实业,我的好友也劝我说:“清华人到部队去等于是埋没了自己,入伍就意味着落伍”。的的确确,我周围的同学,没有一个是选择到部队去的。
我要特别感谢丛进阳,曹竹安和沈忠耀老师,他们都非常支持我的选择,作为补偿,导师还动员了我两个师弟丁宝玉、何询与深圳那家公司签了约。如果说我今天做出了一点成绩,这是与当初的选择密不可分的,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如果能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结合得越紧密,得到的支持越大,发展的空间越大,个人才华就能充分得以展示,个人价值才能被高倍放大。
第二个词是:坚持
读研究生时的我是一个很活跃的人,喜欢文字工作,做了两年《清华研究生通讯》的副主编;喜欢跳舞,几乎每周末都光顾学生食堂舞会,而且还举办舞会;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是清华学生服务社咖啡厅的第一批“女服务员”。同学们当时都觉得以我的性格,将来不太可能从事纯粹的科研工作。
刚到军事医学科学院时,理想与现实存在很大的距离。我所在的单位地处丰台镇,1991年那时很荒凉,部队的生活很单调,也很清苦,与我同期特招入伍的很多同学陆陆续续都离开了部队,唯有我坚持了下来,即使1993年在庐山的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上与师弟何询不期而遇,得知双方收入差距在百倍以上,也没有动摇军心。
这一切都源于我对生物防御研究的兴趣和热爱,源于对这身军装的自豪和责任,也源于我有一个坚强可靠的家庭后方。1995年,我跨学科考取了微生物学的博士研究生,攻读基因工程专业。三年后,我从工学硕士变成了医学博士,而且被选入军事医学A类人才库。那一年我也赶上了很好的机遇,正逢我院军事医学人才断层,青黄不接之际,我被委以重任,开始领衔重大科研任务并崭露头角。2002年,在我36岁时,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经常有人问起我出成果的诀窍,我回答说,成功的人,往往是目标不变,方法在变;而目标在变,方法不变的人容易受挫折。如果一个人20多年坚持一个研究方向,专注做一件事,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换了谁都一样会成功。
第三个词是:淡然
2003年早春,全国上空弥漫着非典阴霾。我们团队率先推出了预防SARS新药——“重组人ω干扰素”,4月20日,我们清华的校友,胡锦涛同志亲临我们实验室,高度评价“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拼搏奉献”。汇报工作后我跟胡主席说,我们是清华校友,他非常高兴,说清华每年校庆都邀请他回学校,他工作太忙没回去,还说,清华人在部队里干得很有出息嘛。不知不觉,我和胡主席并肩走出了实验大楼,留下了我人生中的珍贵镜头。
那一年,我与杨利伟等人一起获得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殊荣,被评为总政、总参、总装、总后四总部非典防治工作先进个人,全军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等一系列的荣誉,在《新闻联播》《东方之子》《焦点访谈》及几乎所有主流媒体出现,仿佛顷刻之间,所有荣誉接踵而至,各大媒体纷至沓来。长年累月默默钻研在实验室的我,一下子走到了台前,突现公众视野,笼罩在各种耀眼的光环之下。
光环固然美丽,聚光灯的光芒也常会给人带来很多的幻觉。但面对这一切,我的心态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一直认为自己只是替我们团队上台领奖的一个代表而已。多年来,在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熏陶下,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老一辈科学家的潜移默化下,对荣誉的淡泊已经成为了人生的一种习惯。我一直在默默地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
可以和同学们讲的几件我觉得自豪的事情,2008年我作为我国抗震救灾防疫小组的组长,赴汶川一线为我们国家大灾之后无大疫做出了我自己的贡献。汶川回来后,直接投入到了奥运安保中,我是包括鸟巢、水立方在内的20个场馆的现场安保队长,为我们平安奥运贡献了我的才智。2009年获“求是”杰出青年奖,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今年5月,我们团队历时10多年聚焦的某A类生物恐怖剂防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尽管对荣誉坦然处之,但我非常珍惜荣誉给我,给我的科研团队,乃至整个单位带来的崭新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我现在是总后勤部唯一的全国青联常委,在青联这个群星灿烂,精英云集的温暖大家庭里,我更加感悟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第四个词是:家庭
在清华读书时,五一节与山东同学相约去泰山,火车上邂逅了我现在的丈夫,一见倾心定终生。我现在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唯一的正师级女性研究所所长,但我觉得我的另一个身份更令我骄傲,我是一个快乐的母亲,幸福的妻子,孝顺的女儿和儿媳。我在儿子周岁的时候和他说:“你这辈子做好两件事就行了,第一是娶自己爱的人,第二个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
我对孩子说:“我从来不奢求你是最优秀的,但是我希望你是快乐的、健康的、富有爱心的”。直到现在,每年春节我们都是穿梭于我的老家浙江和我爱人的老家山东之间,都是带着浓浓的亲情开始新的一年。我始终认为,一个女人,事业再出色,如果家庭不幸福,那她的人生是有缺憾的。“在工作中淡化你的性别,在生活中突出你的性别,睿智与亲和并存,执着与从容合一,出色工作,享受生活。”这是我对幸福女人的定义。
在我和丈夫相识十年时,我写过随笔,其中一段与大家分享:十年前,我与“一见钟情”的丈夫常常情不自禁地牵手相视而笑。十年后,十指相扣的默契依旧,笑靥依然,只是相牵的手多了一双小手,而儿子灿烂的笑,更是我前进的源。
祝福在座的师妹师弟们拥有幸福的人生。
谢谢大家!
李颖,一个热爱旅行和摄影的90后,喜欢用文字表达情绪,用情感打动人心。自由是独立,不依附,不恐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