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盗墓题材网剧《怒晴湘西》的热播,盗墓话题再次成为热点,很多人都认为,盗墓四大门派中的摸金和发丘就是源自曹操设立的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摸金校尉并不是操扫所设立的
曹操设立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的说法源自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中所写的名句:“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毁突,无骸不露。”这一说法就此开始广为流传,如今几乎一说到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就和曹操有关。
其实,完全都错了,这根本不是事实。
首先,写这篇檄文的陈琳是什么人?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人,和孔融等人并列为“建安七子”之一,但在写这篇檄文的时候他是曹操的对手袁绍手下的谋士。
其次,这是一篇什么文章?这是袁绍要出兵讨伐曹操,因为曹操控制了汉献帝,狭天子以令诸侯,占有了道义上的正统制高点,所以袁绍为了师出有名,自然要尽全力黑一黑曹操,为自己赢得一点道义支持。
所以,这是一篇来自敌手的文章,那么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就显然值得怀疑了。据说,曹操看到这篇檄文时,头风病正在发作,结果被檄文上被犀利的文字惊出了一身冷汗,头风居然霍然而愈。这篇檄文也就成为古今檄文的名篇一直流传了下来。后来袁绍战败,陈琳被曹军俘虏,曹操怜惜陈琳的才华,非但没有杀他,反而让他担任司空军师祭酒,负责管理文案。
匾查史料,也从没有发现在曹魏时代的官职里有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的名号,同时也没有找到担任这两个官职的具体人员。
再者说,即便曹操确实进行过有组织的盗墓行动,要知道在汉朝那个年代,是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孝道是最重要的大义,当时的官吏选拔制度还不是后来的科举制,而是察举制。察举制最重要的科目就是举孝廉,也就是说孝子廉吏就能受到地方官的举荐,从而走上仕途。在如此推崇孝道的社会,去挖人家祖坟,那简直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曹操就是再牛再横,就是真有盗墓的行动,也绝对不可能公然把摸金和发丘这样明目张胆的盗墓名词作为官职的名称,这简直就是在作死的节奏啊!
最后看客观情况,东汉末年的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军阀混战。由于连年战乱,民间经济凋敝,各路军阀为了筹措军费,如果拼命向自己控制地区的百姓搜刮,势必导致民心丧尽,甚至引起民变。现代军阀或者反政府武装为了筹集资金,通常是贩毒和走私军火,但是在三国时代,这两样可都没有啊,所以各路军阀不约而同打起了盗墓的念头,因为秦汉时代讲究厚葬,帝王权贵的墓葬里都有大量的陪葬财宝,打开一座大幕,就能捞得盆满钵满。
而在陈琳写这篇檄文的时候,曹操控制的地盘还很小,远远没有袁绍控制的地盘大,只占据了兖州、徐州和豫州的部分地区,也就是今天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和河南中东部地区。在曹操控制下的这些地区,在河南地区汉朝帝王的墓葬之前已经几乎被董卓盗掘一空,根据史书记载,董卓自凉州至洛阳,所过之处“先帝山陵悉行发之”,而且董卓的义子头号战将吕布,就是卸岭一派的传人,他在董卓大军的盗墓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汉朝帝王的陵寝大部分都集中在洛阳周边地区,除了这些已经被盗掘的帝王陵墓外,曹操控制的地盘就只有位于永城芒砀山的历代汉梁孝王墓葬群,比起洛阳周边的汉朝帝王陵寝,墓葬的宝物肯定要差多了。
历史上真正设立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并不是曹操,而是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根据《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第二》记载:“帝少好读书,颇识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诔》及杂篇章,往往有辞采。以魏武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祐领之,其余事迹,分见诸列传。”
刘子业就是根据陈琳这篇檄文设立了这两个官职,并分别由建安王刘休仁、山阳王刘休祐担任,这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这才是中国历史上真正设立这两个官职。
最后来说说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到底是什么级别的官职。
校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校是军事编制单位,尉是军官,校尉两个字合起来就是部队主官的意思。战国末年开始出现这个官职,秦朝是中级军官,到了汉朝校尉的级别达到最高峰,仅次于中郎将。特别是汉武帝为了加强对首都长安城的防卫,设置了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尉,都是品秩为比二千石的高级武将。八校尉统领的部队都是从地方或少数民族中选募而来的精锐,担任这八个校尉也大多是皇帝的亲信。东汉时将撤销了中垒校尉,又将胡骑校尉并入长水校尉,虎贲校尉并入射声校尉,只剩下五校尉。史书中常见的“五营”、“五校”,就是指五校尉所统领的部队,五校尉多由宗室担任,同时也兼顾宿卫宫禁的任务。
到了三国时代,随着军权逐渐分散到割据各地军阀手上,校尉的名号也开始多见,如典军校尉、折冲校尉、鹰扬校尉等,一般都在中郎将之下。魏、晋以及南北朝时代也都有校尉,大都属于领军将军。隋唐时期校尉定例是武散官的低低官职。唐、宋、元、明时期,校尉的地位进一步下滑,基本上是六品以下,明朝锦衣卫的校尉就和差役没多大分别了。到了清朝更是只有八品,基本上就是芝麻官了,而且实职都不用校尉,只是作为武散官闲职。
中郎将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武官官职,秦朝开始设置,西汉设立了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焦和右中郎将,仅次于诸将军。由于将军并不是常置职位,只有在有战事时才给统帅授予将军的名号,平时武官的最高官职就是中郎将,隶属于光禄勋(郎中令),主要负责统领禁军,都是品秩比二千石的高级武职。
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地割据军阀滥封给部下将领,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职位。而且各路军阀手下,中郎将的职位、品秩、权力也有很大差异,统兵将领也经常被授予中郎将的名号。唐朝中郎将又被恢复成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为正四品,属于高级武职。宋朝初期,中郎将主要是作为荣誉性的虚衔,而不是实职,后来干脆被彻底废止。
就以汉朝的校尉和中郎将来说,汉朝高级武官的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按照汉朝的品秩制度,中郎将和校尉都是比二千石。
品秩就是官职的品级和俸禄的标准,汉朝的官职品秩最高是万石,接下来依次是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两千石和比二千石。
只有司徒、司马、司空这三个职位最高尊显的高官(并称三公)的品秩才是万石,“石”在这里读dan(音同担),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万石是指月俸三百五十斛(一斛就是一石)稻米,年俸四千二百斛。如果折算成重量,一斛是150斤,四千二百斛就是63万斤稻米,以现在最普通的大米3元一斤来计算,也就是年薪大约在189万元。这个级别大致相当于正国级。
中二千石,中就是满的意思,中二千石就是实打实的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年俸二千一百六十斛,折合成重量是32.4万斤,相当于现在年薪97.2万元。中央政府的九卿和地方政府三辅,也就是指京兆、冯翊和扶风三处紧邻首都的地方长官,都是中二千石,级别大致相当于副国级。
真二千石,月俸一百五十斛,年俸一千八百斛,折合成重量是27万斤,相当于现在年薪81万元,级别大致是现在的省部级。
两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年俸一千四百四十斛,折合成重量是21.6万斤,相当于现在的年薪64.8万元,汉朝郡守的品秩都是两千石,所以郡守也被称为两千石,级别大致相当于省部级。
比二千石,比是相当于的意思,月俸一百斛,年俸一千二百斛,折合成重量是18万斤,相当于现在的年薪54万元,级别大致相当于副省级。中郎将和校尉都是属于这一级别,都能算是高级将领了。不过汉朝以后,这两个官职的级别就越来越下降,最后中郎将被彻底废止,校尉则成了八品,只相当于今天科级这样的低级职位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