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人寿命长短的,不是吃和运动,而是...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会处事的男士」每晚推送】


健康长寿,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追求和研究的方向。


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等总结出的长寿之道一度引起人们的关注,那就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



这影响长寿因素占一半原因的“心理平衡”究竟怎么理解?我们又该如何做到呢?


“压力激素”会损伤身体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在大发雷霆时,身体产生的压力激素,足以让小鼠致死。因此“压力激素”,又称“毒性激素”。


《黄帝内经》也曾说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所以医病先医“心”。


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动脉硬化、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因此,这类病被称为心身性疾病。



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发怒、紧张等,令压力激素水平长时间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摧毁,心血管系统也会由于长期过劳而变得格外脆弱。


人在快乐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益性激素让人心绪放松,产生快感,这种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状态,可使人体各机能互相协调、平衡,促进健康。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多的分泌快乐的“益性激素”,减少“压力激素”呢?



确定一个目标,勤于思考


新的研究表明,“目标感很强”对健康有益。因为生活中是否有追求,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进而决定其生理状况。


勤于思考的人的脑血管处于舒展状态,因此,经常用脑可以促进脑部的新陈代谢,延缓衰老。


中老年朋友退休后可以上老年大学,学习书法、跳舞、唱歌、画画等等,让自己的大脑保持活动的状态。



助人为乐有治疗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给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能使致死率降低30%。


因为与人为善,常做好事,心中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进而降低了压力激素水平,促进了“有益激素”的分泌。


精神病流行病学专家甚至说: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是预防和治疗忧郁症的良方。



家庭和睦是长寿的秘密


美国有两位心理学教授积20年的研究发现: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中,排第一名的是“人际关系”。他们说,人际关系可能比水果蔬菜、经常锻炼和定期体检更加重要。


人际关系不仅包括和朋友的关系,还包括和家人的关系。因此,家庭和睦、与朋友相处愉快是长寿的秘诀之一!



付出友善就会收获友善


当我们对别人微笑时,别人也会以微笑相迎。无论是和朋友在一起,还是微信跟老同学聊天,记得都要保持微笑,付出友善。


这个友善包括:赞美、幽默、微笑、尊重、礼让、随和、包容、宽恕、体谅、同情、忠诚、倾听等。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收获别人的友善,心情也会更好哦!


其实,决定人寿命长短的不仅仅是吃和运动,还有愉快的心情和积极的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赶紧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朋友们吧,祝大家健康乐、长命百岁!


人体健康有五大决定因素:父母遗传占 15%,社会环境占 10%,自然环境 占7%,医疗条件占 8%,而生活方式占 60%,几乎起了决定作用。


这么看来,生活方式是影响寿命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这么认为,大多数没到百岁的人,受到的最大影响就是生活方式!


最近,钟南山院士首次公开“养生经”,早看你就早赚了!



1、生活作息


不熬夜,晚上11:00之前睡觉。


早上7:00起床。


中午小睡半小时。


2、饮食要做到:"皇帝的早餐,大臣的中餐,叫花子的晚餐"


按照很多健康专家的倡导应该是"早餐吃饱、午饭吃好、晚饭吃少"。


但现实中很多白领、上班一族却恰恰是"早饭不吃,午饭凑合,晚饭撑个饱"。


长期不吃早餐容易得胆囊炎,午饭不按时吃容易得胃病。不挑食,不抽烟,不喝酒。


每餐一定多吃蔬菜。


3、全世界最不好的习惯是抽烟


抽烟的人,气管炎,肺气肿或者肺心病,最后肺癌,这是死亡三部曲。



4、喝醉一次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六种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一是吸烟,第二是酗酒。


5、轻伤就要下火线


我真心地希望每一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健康,早防早治,轻伤就要下火线。


6、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所以人一定不要当情绪的俘虏,而要做情绪的主人;一定要去驾驭情绪,不要让情绪驾驭你。


记住情绪是人们健康的指挥棒,至关重要。


生活中的三种"快乐",我们要时刻牢记: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7、家庭不和睦,人就会生病


有的家庭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


要知道人的疾病70%来自家庭,人的癌症 50 %来自家庭。


离婚人士、丧偶人士寿命偏短,这个有科学依据。


决定 发现 情绪 朋友 研究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