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人间词》为何三易其名?


檀作文老师关于「现代人为什么还要读古诗?」的讲座,将诗词讲解与自身经历联系起来,触动人心,从古老的《诗经》到近代王国维,旁征博引,精彩至极。想收看完整直播回放的学友,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


读诗意味着什么?

现代人是否还需要读古诗?

我们如何与古人的心进行对话和沟通?

在5月9日的「明白知识圈」直播中,我们请来了长期从事中国诗歌研究的檀作文老师,来解答一系列关于诗歌本质的追问。

檀作文老师在明白直播间


01.

心灵的共情

檀老师在直播中指出了读诗的三个重要维度:一是共情,二是互文(意为两件事互相呼应),三是尚友。

对于古人来说,写诗源自于内心深处的志向和情感的抒发,是人们心灵世界的真实呈现。对此,《毛诗序》中有经典解释: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毛诗序》图册


我们现代人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尽管面临着历史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和隔阂,却依然会为之感染,怦然心动,这是为什么呢?

檀老师指出,在变易的时空中,总有一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比如亲情、爱情等等。现代社会的流动性非常大,人们背井离乡,来到北上广等主流城市打拼,每年的春运就是一种社会群体性行为。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怀着这些年在外的诸多无奈和酸楚,一旦踏上这方熟悉的故土,一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情感就会涌上心头,不免热泪盈眶。

这种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就是共情,它构成了我们现代人与古代人心灵对话和沟通的基础。

檀老师以王国维词为例,向我们阐释古今心灵的共情。王国维的《浣溪沙》下阙,便是让人容易共情的词句: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檀老师曾在香山住过多年,每逢月圆之夜,就爱去爬山,爬到香炉峰或是山顶上,一轮圆月照在头顶,往下俯瞰整座北京城,心中不由浮现出王国维的这几句词,一时感慨万分。

王国维像


02.

诗与人生的互文

今人对王国维词有共情之处,王国维对古诗亦然。檀作文老师指出,王国维不仅与古诗之间有着强烈的共情,尤其对《诗经》有着非同寻常的认知和同情性的理解。王国维的自沉,便是诗与人生互文关系。针对王国维的自沉,檀作文老师为我们分析,为什么王国维选择在颐和园昆明湖的鱼藻轩自沉,而非其他地方。

关于王国维的自杀问题有各种说法,比如他受到了叔本华的悲观哲学的影响,而清华大学跟颐和园挨得近云云。檀老师则从诗学角度,揭示了王国维这一举动背后的深层意义。

中国人讲究名义,而颐和园中的每一个建筑群都有其含义。鱼藻轩就具备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其名出自《诗经·小雅·鱼藻》: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从「鱼」到「王」,这首诗看到第二句便会明了,这是在表达一种政治理想。《毛诗序》中就对「鱼藻」作了界定:

「刺幽王也。言万物失其性,王居镐京,将不能以自乐,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

在周幽王时期,西周已经衰落了,但人们不能直言幽王享乐而不理政事,否则会惹来杀身之祸。于是诗中借以思念开明的武王时期,来批判如今鱼不得依其藻,鱼不得其所,王不得其乐,整个国家就将走向衰亡,最后西周确实灭亡了。

所以「鱼藻」的意思,就喻作对天子的忠诚、凭依和依恋。檀老师认为,王国维选择在鱼藻轩自杀是在以死明志,是在表明他的忠君和忠清的态度,自沉实则是殉清。这与陈寅恪所说的王国维之死是「殉文化」,其实是内在相通的。同时,这也是互文的一种表现,就如檀老师的评价:

「诗人的自杀,实际上就是他最后一次书写,就是他的绝命诗,是一首行为主义的诗。」

这便成就了王国维在古诗传统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互文关系。


03.

《人间词》为何三易其名?

檀老师认为,鱼藻轩自杀并非孤证,在王国维词中也时刻体现着这种互文关系。

王国维有本词集,在民国之前出版时叫《人间词》,但这本集子还有两个名字,分别是《履霜词》和《苕华词》。

《人间词》影印手稿


檀作文老师指出,无论是王国维在1906年发表的61篇《人间词甲稿》,还是1907年发表的43篇《人间词乙稿》,王国维都将词集命名为《人间词》。

但在清朝覆灭后,1918年,王国维从词集中摘取24首词进呈现给沈曾植,却将词题为《履霜词》。

履霜」典出《易经》的坤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表达的是世态的发展。王国维在《履霜词》中哀叹:「所以有今日之坚冰者,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王国维与沈曾植,两人都是清朝遗民,王国维此举,在檀老师看来,他是想向清朝遗民的代表性人物沈曾植那里,表明自身的政治立场,并获得一种文化和政治身份的认同感,也就是一种遗民心态。

檀作文老师同时强调,王国维不仅将24首词进呈给沈曾植,还专门写上一封信,说明这24首词「末章甚有黄花何草之意」。檀老师向学友们解释说,「黄花何草」出自《诗经》中的两首诗,一为《苕之华》,一为《何草不黄》。

对于《苕之华》,《毛诗序》里曾解释说「苕之花大夫闵时也」,也即周室大夫眼见周朝灭亡的伤时悲愤之情。

至于《何草不黄》,檀老师提到《毛诗序》中的说法:「《何草不黄》,下国刺幽王也。四夷交侵,中国背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君子忧之,故作是诗也。

清之于王国维,便如周之于周室大夫,即使时间相隔千载,此情仍能共通。

此后,王国维还曾把《人间词》改名为《苕华词》,后人所编的《王国维遗书》中,所收录的词集名,正是《苕华词》。

王国维、沈曾植这些清代遗民所亲历的,便是清朝的崩塌和衰亡,这种黍离之悲的情感便呼之欲出了,这也是王国维三易其词集名的原因所在。

檀老师指出,王国维读《诗经》常常会有一种代入感,因为这些诗仿佛就在写他当下的感情和处境,于是他把这种心路历程运用到了诗与人生的互文上。

古诗的「尚友」维度,檀老师并未在直播中展开来谈论。如果我们理解孟子所谓「尚友」之义,与古人交朋友重在「得其人之心」,那么檀老师对于陶渊明、李白、王国维等诗人的喜好,我们也不难理解了。

中国诗词文化在生命精神上的沟通与契合,从未断绝。我们今人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自然也会获得一种心灵上的精神慰藉。

古典诗词饱含着具有普遍性的深沉情感,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沟通古人与今人的心灵。当传统诗词与现代人生之间相互印证与传承,便成就了现代人读古诗的独特意义。

(PS:本文根据檀作文老师的直播内容整理,未经檀作文老师审核。如有错漏,敬请学友指正。)

▽▽▽看完檀作文老师的直播回顾文章还不过瘾?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加入明白知识圈,收听全年50期名师直播。

「明白知识圈」是由明白团队打造的线上深度学习社群。在这里,您可以每周听一场明师直播,参与投票、打卡学习,与一流名师互动。

每周直播,由学友投票决定讲什么主题或请哪位老师来讲,学友们深度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我们以线上知识社群的方式,链接认真、有态度的学友,分享知识见解,让灵魂对话,让智慧生发。

我们通过每场直播象征性收取1块钱的方式,来甄选认真的学友,全年50场明师直播,仅收49元。同时,「明白知识圈」还是一个可以自由退出的社群,无需任何理由,随时无条件退款退群。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收听檀作文老师精彩直播回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