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eabag 剧照 英剧《伦敦生活》(2016)分6集,每集展示女主(大约)一天的生活。仅仅用六天,她的人物形象和生活世界跃然呈现。
内容简介(叙述一):
剧情发展(叙述二):
读第一种叙述,是观察者,读第二种叙事,是女主的同盟。
为了让这种感受更加强一点,《伦敦生活》用了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
女主常常斜着眼睛看向屏幕外的你,对你使眼色,做鬼脸,吐槽她身边的人。
她告诉你炮友来之前自己精心准备又故作淡定,给你说上衣是偷姐姐的,吐槽她继母是个荡妇(cunt),和你打赌男友肯定会再次回到她身边。
渐渐地,观众完成了支点转换,由观察转向了参与,观众不用评价她不分场合地说fuck up my arsehole是不是粗俗,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没有关系,她在世界上和在观众眼里是什么都不重要。
评价都不重要,因为任何一种观察,不管保持得多客观,都是主观视角。
不仅观众的眼光不重要,编剧的眼光也不重要。本剧的编剧和主演都是菲比·沃勒-布里奇,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适合编剧自己借题发挥、传递价值观的配置,然而布里奇用了一种更高明的手法,隐藏编剧,拉近观众,建立一个自足的剧中角色(character in itself)。
这样女主就拥有了自我意识,说话不夹带编剧的训导,行动不受编剧的行为准则控制。女主的自我意识足够自足、真实,就容易引发观众共情,让观众用女主的眼睛去看女主身边的生活。
那么重要的事情就由“认识女主是怎么样的人”,转变为了“世界对于女主来说是什么,以及女主对自己来说是什么”。对于女主来说,性让她沉迷,和家人相处虽然奇怪但早已习惯,时常愧疚、时常觉得自己无可救药,擅长收拾一地鸡毛......
就主人公的建立来看,《伦敦生活》完成度非常高。也因此大都市小人物轻松搞砸已经很严峻的生活,满嘴段子不离肉体下层,明明孤独却无法走进亲人,总有声音无时无刻不闪现脑海,处处戳中现代境遇里的孤独症候患者。
在感叹编剧才华横溢的同时,自然想到英国文学肯定给编剧提供了养分。
Mrs. Dalloway(1925)初版封面
英剧《伦敦生活》(2016)分6集,每集展示女主(大约)一天的生活。仅仅用六天,她的人物形象和生活世界跃然呈现。
小说《达洛卫夫人》(1925)不分章节,一本书呈现女主人公达洛卫夫人一天的生活。这天只是所有普通日子中的一天,她揭开了生活的面纱。
内容简介:
今天达洛卫夫人要出门买束花,为晚上的聚会做准备,空气真新鲜,一下让达洛卫想起了以前在布顿的生活。塞普蒂默斯今天在公园坐着,他也看到了空中的喷气式飞机。中午的时候初恋彼特竟然回来了,他还和以前一模一样,萨利也来了,她倒是和以前很不一样了,该来的不该来的今天都来了,给我一些顺眼的或者不顺眼的感觉。塞普蒂默斯今天去看病,他一直觉得被医生困住了,听到了呼啸的救护车声音,他想到死,他自杀了。在聚会上听到他自杀的消息,达洛卫觉得自己和他心灵相通,她突然觉得不应该死,要更好地活下去。
拿现实主义作品《傲慢与偏见》与现代主义作品《达洛卫夫人》为例。
以情节发展的形式书写生活,或者以一天的意识状况呈现生活,哪一种更接近生活?
如果生活是以延续的事件为标准,它自身提供了稳定感和信念感,那么在现代社会,充斥的碎片就会让现代人感受到无力和贫瘠。
然而碎片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人们依靠的是自身的感觉,由感觉而来的一切都呈现在人的意识中。伍尔夫要呈现人的意识,要书写日常琐事的深刻性。打断谈话的电话声有它的自己的浪漫,没有机会不朽的闲谈、街景、灯光、房子进入你的意识,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瞬间。那些散乱的、流逝的、细微的印象,也构成了现代人不缺乏色彩的生活。
《伦敦生活》第二季已经出来了,人物依然饱满,只是相比第一季,更接近于讲故事而不是呈现生活。毕竟意识呈现需要技巧,伍尔夫也会用不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