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部大屠杀的电影吗?现在已换了人间。
由于高层访问,卢旺达这个我们曾经耳熟能详但又知之甚少的国度,再次跃入聚焦的视野。
说耳熟能详,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初,刀哥还上小学的时候,新闻联播里有一段时间,反复播送卢旺达大屠杀的消息。
说知之甚少,是因为好像除此之外,大多数中国人对卢旺达的印象也就没什么了。再详细的如它具体在哪,多大面积,人口多寡,盛产啥好吃的……可能真的十个人有十个人说不出来。
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国,也是有自己的故事的。
血色黎明
首先,刀哥想交代一些卢旺达的基本信息,一方面是为了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国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讲后面的故事做铺垫。
卢旺达是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的内陆国家,面积26000多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2016年),由胡图(85%)、图西(14%)和特瓦(1%)三个部族组成,是非洲大陆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但卢旺达自然资源匮乏,战略地位不彰显。
(image)
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生活在此的胡图族人和图西族人本来就有嫌隙,不过尚不尖锐。18世纪中期,卢旺达王国开始统治这片土地,图西族国王征服了其他民族,后来还制定了反胡图族的政策。
1884年,德国对东非实行殖民统治,卢旺达从此进入殖民时代。之后,卢旺达又在一战期间成为比利时殖民地。这两个欧洲国家都是通过卢旺达国王来统治该国,并延续其亲图西族政策,使得图西族占据统治地位,拥有绝大部分土地。
1933年,比利时殖民当局在卢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在每一个人的身份证上注明胡图族、图西族或特瓦族。统治者除了用尺量卢旺达人鼻翼的宽、长度来确定身份以外,还以拥有牛群的数量为标准,占有十头牛的人被划为图西人。
当时,图西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本来就比从事农耕的胡图族人富裕一些。结果,在比利时人的扶持下,图西人与胡图人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距离越拉越大。这种差距对部族界定和矛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日后的大屠杀埋下了祸根。
胡图人渐渐沦为社会底层,从中产生了一批极端分子,并于1959年发动叛乱。或许是迫于胡图族武装反抗的压力,比利时后来在卢旺达独立过程中,改站胡图族一边。结果就是,卢旺达独立,胡图族激进分子开始屠杀图西族,而大量图西族逃往邻国,然后反攻国内。
(image)
1990年10月,侨居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与胡图族政府军又爆发长达3年的内战,双方虽于1993年8月签署了和平协定,终因积怨太甚而未能得到正实施。而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乘坐的飞机被击落,成为卢旺达大屠杀的直接导火索。
事件刚一发生,胡图族高层立即归咎于图西人,于7日杀死了图西族女总理,并通过广播等手段煽动暴力:“我们伟大的总统,被图西族蟑螂谋杀了!算账的时候到了,优秀的卢旺达胡图族人,我们必须砍倒高树!现在就砍倒高树!”高树就是暗指身材较高的图西人。
其实,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的区别非常模糊,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未必分的出来。在电影《卢旺达饭店》中就有这样的情节:初来乍到的西方记者分不清胡图族和图西族,而胡图族士兵也要通过身份证才能确认被调查者属于哪一部族。
(image)
(image)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胡图族极端分子大肆残杀图西族和胡图族温和派,路边沟旁尸横遍野,惨不忍睹。短短百日之内,近百万无辜者被残酷杀害,200多万难民逃亡国外,另有200多万人流离失所,直到“卢旺达爱国阵线”夺取全国政权。
西方存在
然而,在这场持续100天的屠杀中,国际社会与媒体竟然处在完全失语的状态中。据BBC当年派驻非洲的记者凯恩回忆称,当时,全世界的新闻媒体都集中在波黑、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地区的种族清洗上,发生在非洲的这场悲剧根本不是记者捕捉的重头戏。
屠杀开始时,他并没有在卢旺达,等他找寻一切办法抵达卢旺达时,被眼前疯狂的屠杀所震慑。于是他立即向BBC总部强调这场事件的严重性,但负责人却犹豫了:BBC一贯坚持平衡报道,所以这有可能是一场政治斗争。
西方自由民主世界的新闻人,不相信在文明发展的今天,还会发生一场平民对平民单方面的屠杀。于是要求凯恩继续调查,务必找出这场斗争背后图西族政客的身影。因此耽误了关于这场悲剧的报道。
(image)
国际社会没能出手制止这场悲剧,背后的政治博弈发人深思。时任联合国驻卢旺达维和部队司令达莱尔说,当时只需四五千名有战斗力的士兵,就能控制住大屠杀。但国际社会却没有采取有效行动制止。
其实,大屠杀在发生前已显露迹象。1994年1月11日,达莱尔对可能发生的人间惨剧有了预感,曾向联合国维和行动部发出电报,报告卢旺达胡图族武装正在囤积武器,准备对图西族大开杀戒。然而,联合国维和行动部以“超越权限”为由,拒绝了达莱尔的请求。
联合国没能发挥应有之作用,其实跟自身局限性有关。比如《联合国宪章》规定,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项。这使得联合国在其成员国发生民族冲突时实施干预行动受到严格限制。
而且联合国维和部队不能首先开枪,只能自卫。因为他们面对的很多是手持凶器的平民,若要阻止暴行就会造成“平民”伤亡,这样的伤亡将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
(image)
大屠杀发生时,比利时本来是驻卢维和部队中装备最好的,但因为10名本国维和军人被打死,于是撤走了所有维和部队。美国则因为前一年军事干预索马里行动失败,导致介入非洲事务的雄心随“黑鹰”一起坠落。它不但关闭了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领事馆,并且拒绝了联合国增派维和部队的请求。
达莱尔将军认为,在局势迅速恶化的情况下,许多图西族人没有选择逃离而留了下来,正是出于他们对维和部队和大国的信任,但没想到惨遭背弃。
电影《卢旺达饭店》有一幕场景:西方组织力量将困在饭店内的本国公民接走,而留下了卢旺达人。西方记者出于内心愧疚,不忍让酒店的工作人员帮他们打伞。或许正是这种愧疚感,成了几年后西方在前南斯拉夫甩开联合国行动的心理根源,也让“人权大于主权”的理念开始大行其道。
(image)
说到底,卢旺达发生惨剧时西方坐视不管,与西方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密切相关。美国政府高官曾表示:“我们并不在乎卢旺达或布隆迪发生了什么,美国的利益不在那里,不能把这些无聊的人道主义问题和诸如中东、北朝鲜(专题)等重要问题混为一谈。”
达莱尔将军强调,西方国家对大屠杀负有责任,他批评美国等西方国家“只关心对自己有价值的国家”。但小国卢旺达无论是在资源上,还是在战略地位上,都不足以令西方国家耗费人力物力去搭救。
中国角色
彼时之中国,在阻止卢旺达大屠杀事件上,并没能起到太大的作用。毕竟,那是在1994年,虽然贵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中国1990年才开始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1992年才派出建制部队。所以,当时基本是以投票表达自己的态度。
(image)
不过,虽然“武”的不行,但我们可以来“文”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社会祥和,这些都可以成为支撑一个国家走出伤痛、迈步前行的基石。这也是我国自建国以来总结的多条发展经验之一。
好消息是,卢旺达政府也是这么想的。大屠杀之后,卢旺达修改宪法,反对部族主义、分裂主义,身份证登记中取消“部族”一项,从此身份认同不再有“胡图”“图西”之分,只有“卢旺达人”。
此外,卢旺达政府把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列为核心工作,制定了2020年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2020愿景”发展规划,实现经济较快增长。2002-2012年,卢旺达经济年均增长超过8%。2018年一季度卢旺达GDP达86亿美元,增长5.1%。
根据有关机构排名,卢旺达营商环境在非洲排名第二,治安环境全非第一,首都基加利被认为是非洲最安全的首都之一,并在2008年成为非洲首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国际舆论把卢旺达发展成就誉为非洲“经济奇迹”。
(image)
关于中国在这一“奇迹”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从卢旺达的城市发展可见一斑:1971年建交以来,中国在卢旺达援建了国家和平体育场、外交部办公楼、医院、稻米加工厂、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水泥厂、公路和小学等……
据统计,仅中国路桥在过去40年间就承建了26个项目,累计修建公路1200多公里,占卢旺达现有公路近70%。进入卢旺达修建的第一条道路全长160公里,至今路况良好,保持着“非洲样板路”的美名。
“这是一段与殖民历史无关的叙事,中国在非洲的行动不断强调着这一点。”中国问题专家、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分析师蒂埃里·佩罗说。
(image)
此外,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影响力扩大,需要承担的国际安全责任相应提高,我们扮“武生”也越来越不含糊了。
截至2017年,中国已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5万余人次,其中女性维和人员近千人次,先后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国际社会赞誉中国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要贡献者”。
相比之下,一些西方国家却在退步,他们不仅撤出了卢旺达,甚至连维和部队都退出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