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库布其,蒙古语意为“弓上的弦”。库布其沙漠,恰如一把弓弦,把黄河拉成“几”字形,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北部,是我国第七大沙漠,也曾是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
(image)
↑这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中的生态修复现状(7月1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已经大变样。一丛丛、一簇簇的沙柳、柠条和花棒,给连绵沙丘披上绿衣,抹掉了荒寂与苍凉。无垠黄沙,是它的前世;满目绿洲,是库布其沙漠今朝的容颜。
(image) ↑这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中的生态修复景观(7月1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image)
游客穿行于沙海绿洲之中,宛如零星开放的花朵,给库布其增添几许生机。在穿沙公路两旁,他们不时遇到植树造林的治沙人,正用一个个新奇的技术扮绿沙漠;他们驻足观看,探寻这片广漠中的绿色传奇。
库布其沙漠曾是悬在首都北京上空的一捧沙,但是如今再去库布其沙漠,可以看到的是大地为纸,植物、建筑为景的一幅水墨画。这块面积达到1.86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已经有近三分之一得到了治理,堪称“库布其奇迹”。
库布其沙漠变绿洲都有哪些办法?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揭秘↓↓
(image)
1
妙招一:全民参与 补贴植树
(image)
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斯琴毕力格在《对话》栏目称,库布其有全民治沙的意识。“治沙让所有的社会成员去参与,首先就是把国家的政策怎么去落实,包括土地草牧场的承包,确权政策怎么落实。第二是怎么去探索实行土地草牧场的流转政策。第三,怎么鼓励包括农牧民在内,包括各类企业主体参与治沙活动。比如植树,成活之后给补贴;建立合作社推行规模化治理;如何支持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措施来推动、引导、组织广大的社会成员都要积极地参与这个伟大实践。”
2
妙招二:生态承托旅游 旅游反哺生态
(image)
内蒙古明禾集团董事长
李布和参与了十三四年的产业治沙,他说,产业治沙的好处是能够可持续的治理下去,而他参与产业治沙的地方就是达特拉旗防沙治沙项目所在地,也是他的老家,是他祖祖辈辈待的的地方,用产业治沙的方式就是结合旅游。
“把4.7万亩已经种出来了,每年治理达到了初步成效,可是没有收入。坚持了十几年,2016年才开始收益盈利。2004、2005年开始,到了2011年开始有能力接待游客,也就是说沙漠治理绑上旅游这个大资源才能接待游客,2012、2013、2014年一直在赔钱,但是就坚持可持续地每年治理,挣的钱反哺生态,生态治理好了供给游客参观,这样生态承托旅游,旅游反哺生态。更详细的包括旅游建设、征地、给农民这部分”。
3
妙招三:企业齐发力 沙漠变金矿
(image)
像李布和这样的产业治沙的案例,在库布其大概有上百家,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斯琴毕力格说。“治沙是一个一二三产业和协同发展的重要的宝贵的资源。作为地方政府来讲,如何给他们提供更宽松的、更优质的政策和服务,比如说基础设施—修路、水、环保,另外可能还需要一部分的周转资金、银行贷款,包括他的品牌促销活动,都需要地方政府来帮助他们去做。相信产业化开发是治沙更持久、更有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所以,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育一大批生态文明之路的主力军。”
(image)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
尹伟伦在《对话》栏目中说,沙漠可以有很多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能进一步地加大企业参与沙漠治理的能力和信心。
“比如种植的沙生植物,它的幼嫩部分就是很好的饲料产业,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并且这里也培育很多的药用植物,包括甘草等等,通过栽培技术的改进,使它横向生长,发觉甘草并不破坏土壤,因此还产生了药材,还有其他很多药材,这也是种植业第一产业。同样,沙棘产生的黄酮,也是产业,是深加工产业。当然还有二产旅游,三产。所以,治沙也需要各种企业家挖掘资源,利用沙生资源。转变成金山银山的路线是清楚的。”
4
妙招四:抓住产业机遇 从治穷到致富
库布其通过治沙使产业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生态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
尹伟伦说,这样的生态产业带来了很大的生态效益,也带来了家庭富裕的经济效益。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指引和引领的结果,库布其当地抓住了这样的机遇。在治理过程中,当地政府用各种中央的政策和地方政策支持培育了这样一个治沙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信心。有各个方面的企业和百姓都在这里面通过治沙治了穷,通过治沙开始了致富,尝到了甜头。
(image)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