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学伴”制度不是问题,一些高校存在的“特殊对待留学生”现象才是问题。
近日,山东大学的留学生“学伴”制度再次引起舆论争议。
说是再次,是因为早在2016年,山东大学就启动了该制度。截止到目前,从山东大学的官网上,还能找到关于此活动的信息。虽然校方称,该项目的目的是“可以让我校中国学生与来自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一起相互学习和交流,彼此成为好朋友、好伙伴。”但“一对一”的学伴模式,在当时就曾引发网友质疑。
但山东大学并没有因质疑就取消“学伴制度”,在继续推进之外甚至进行了“升级”。据网曝,2018年山东大学学伴制度再度升级,采取了“1个留学生配3个学伴”的配置,这让围观群众一片哗然,并再次引发高校特殊对待留学生现象的争论。
理性对待,不过度解读
“留学生学伴”事件之所以能引发轩然大波,在于不少人将其解读为,这是山大在讨好留学生,还脑补了某种暧昧色彩。
我认为,对于山东大学以及其他学校实行的学伴制度,应理性对待、实事求是,而不应该任由情绪裹挟,对此进行过度解读。
首先,山东大学的“学伴”制度并不特别针对留学生。
通过公开信息可知,山东大学不仅有“留学生学伴制度”,也有针对中国学生的“学伴”制度。
比如,今年6月,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就下发了《关于举办学伴计划第四期帮扶计划的通知》。通知表示,即将开展题为“‘相伴成长’学业帮扶共进专项”的项目,活动内容主要是“学习成绩较好帮扶挂科同学”。
也就是说,山东大学其实是把“学伴计划”
、“学伴制度”作为其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伴,不管是针对哪国学生,顾名思义就是结伴学习,相互促进,这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实在太正常不过。
当然,此次风波中,也有人认为即便学伴制度切实可行,那设置异性学伴也并不妥当。
网上曝出的一张表格显示,山大针对学生“参加活动的主要目的”设置了调查问题,其中一个选项为“结交外国异性友人”。有些人就此指责,学校是在有意无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
其实,设置这样一个环节来调查学生参与学伴制度的目的,也是为了了解情况,以推进这项计划,由此对其加以演绎和指责,是有失偏颇的。即便在学伴计划推进过程中,确实有人出现情感纠葛问题,那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而不是叫停计划。
应从根源上解决对留学生特殊对待的现象
虽然说“留学生配三个学伴”有过度解读之嫌,但是,事件所折射的民众对一些高校“特殊对待留学生”的不满情绪,也值得认真对待、理性分析。比如,一些学校让留学生住条件更好的宿舍,就屡屡引发国内学生不满。
因此,我认为,不论如何正视并从根源上解决“特殊对待留学生”现象才是此次事件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不可否认,在留学生政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一些高校为了招生政绩,确实存在利用各种优待措施来招揽留学生的现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殊对待之下,从留学生的来源国和攻读学位情况看,留学生的整体质量并没有收获水涨船高的效应。
这正是引发国内舆论对“特殊对待留学生”现象不满的原因。
当然从办一流大学的角度看,重视留学生招生,这并没有错。毕竟,攻读学位的国际生所占的比例也是评价一流大学的一项基本指标。世界一流大学这一比例大多超过20%,而我国大学的这一比例还很低。
但是,高校也应该认识到,要真正提高学校对高质量留学生的吸引力,根本上还是要靠学校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往通过各种优待措施来招揽留学生的做法早就该被摒弃了。
此外,
我认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更应该将平等对待所有学生的精神落实到管理活动中,这包括执行一样的培养标准。比如,对于留学生不应再配专门的宿舍,进行专门的集中管理,而是当成普通学生的一员。这样恐怕无需特殊招募学伴,留学生们自然就融入了大学生活当中。
毕竟,发展留学生教育,重要目的之一是促进大学多元文化建设,而建设多元文化,首先就应该消除对留学生生活方面的特殊对待。在此基础上,再向一些国际一流大学学习,通过设立国际奖学金等项目,来吸引留学生。
回到此次“给留学生配三个学伴”事件,虽然有过度解读的成分,但是,民众的忧虑也值得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如何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如何让留学生无缝融入国内高校的学习与生活,恐怕需要更多创新工作要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