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在古代汉语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端午”也可以称为“初五”。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代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五”在《周易》八卦中是非常阳刚的数字,两个“五”就更阳更刚,意味着鼎盛、高潮,和九九重阳一样,但比九九重阳还有数字象征意义的是,两个“五”相加正好是“十”。中国人以“十”为圆满,双“五”为“十”,非常圆满,所以,最原始的端午节有可能来自于数字崇拜,是中国人对数字的哲学性理解和象征性演绎。

这种哲学性和象征性,被《易经·乾卦》理论化:
初九:潜龙,勿用。意思是:巨龙潜伏在水下,还不是施展才华的时机。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意思是:巨龙出现于田野,宜于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君子整天勤奋不懈,直到夜间还是警惕如白日,危险而无害。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意思是:或者腾跃上进或者退处在渊,没有危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巨龙高飞于天,宜出现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意思是:巨龙高飞穷极,终将有悔。
《易经》九五卦辞“飞龙在天”,把数字“五”和意象“龙”联系在一起。从天文角度讲,仲夏端午,苍龙七宿中的龙星升至正南中天,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这应该是端午人文的天文依据。

中华先祖把黄道附近的星宿分为28星宿,分东南西北四组,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端午这天,东方龙星正好到了最南边的最高的位置,信奉天文的先祖们这天自然要祭祀,这大体是龙舟竞渡的来源。
端午节的人格象征
与端午节有关的屈原、伍子胥、曹娥三个人物故事,是忠和孝的典型,中国人在古老的数字象征内涵上加进去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忠孝文化。

有记载可查,在屈原投江之前,中国人已经开始轰轰烈烈的过端午了,只不过是屈原选择了端午这天投江,用他的生命和一腔爱国热情附加给端午一个人格意象——爱国主义。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跟江河有关,中国也不例外,既有江河,就有船桨,既有船桨,就有它的象征意义,比如普度众生,西方讲方舟,中国讲龙舟。龙加舟,其象征性更加丰富。集所有动物的精华于一身,是为龙,作为一种文化,则有海纳百川的涵义,博采众长的涵义,更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涵义。
而屈原选择端午殉国,百姓去救,又给龙舟赋予救渡的意义。屈原虽然死了,但我们可以去救他的精神,可以救他的灵魂,赋予它无限的象征性。

《周易》讲“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什么式微,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把节日的精神营养丢失掉了。
传统节日的灵魂是什么?传统节日复兴的根本在哪里?
那就是中国人一直寻找的家园感,归属感、安全感。
当一个人想到他的归属感、想到他的生命存在对他的祖先和后代有影响的时候,自然就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所以,传统节日要回归的,一定是人最本质的心灵需求。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