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6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
他的作品享誉世界。他曾经登上《时代》杂志封面,也曾出现在美国总统肯尼迪、法国总统密特朗、首次访美的邓小平身旁。他65岁生日宴会的举办地点是人民大会堂,主办人是当时中国的两位副总理。
贝聿铭花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把自己设计的建筑种在4个大洲、10个国家的土地。在美国,他喝红酒、吃西餐,也读《论语》《老子》《孙子兵法》。他用工整的小楷给家人写信,还永远记得日本入侵满洲里和上海的年份。
在接近百岁生日的时候,他回到故乡。
2019年5月16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
他的作品享誉世界。他曾经登上《时代》杂志封面,也曾出现在美国总统肯尼迪、法国总统密特朗、首次访美的邓小平身旁。他65岁生日宴会的举办地点是人民大会堂,主办人是当时中国的两位副总理。
贝聿铭花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把自己设计的建筑种在4个大洲、10个国家的土地。在美国,他喝红酒、吃西餐,也读《论语》《老子》《孙子兵法》。他用工整的小楷给家人写信,还永远记得日本入侵满洲里和上海的年份。
在接近百岁生日的时候,他回到故乡。
贝聿铭
曾有人评价他为“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他让世界见识到华人的才华可以有多高!
“苏州望族之后”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中国苏州一个名门望族,家族在金融、医药、银行多个领域均有地位,可他却与建筑设计结下不解之缘。
17岁时,贝聿铭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
身为华人建筑设计师,他先后以肯尼迪图书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在美国主流设计圈站稳了脚跟。
肯尼迪图书馆
后来,贝聿铭又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不少著名作品,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
“怎么能让一个华人,
来修法国最重要的建筑”
1981年,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改造卢浮宫的计划。
当时卢浮宫的中央庭院被形容为是“巨大的停车场”,显得空旷而没有加以有效利用,而卢浮宫博物馆缺乏中央入口,使参观人数受到限制。
密特朗委任贝聿铭来负责改造项目,而贝聿铭提出的玻璃金字塔入口计划很快引发了争议。当时的怀疑者普遍担心玻璃金字塔是否能够与卢浮宫的古典主义建筑相适应。
贝聿铭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模型面前
贝聿铭的儿子回忆说:“当时法国人真是目瞪口呆,甚至恼羞成怒,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贝聿铭会毁了巴黎。”
每天,巴黎人都以佩戴上面写有“为什么要造金字塔?”字样的圆形小徽章表示他们的不满。贝聿铭的女儿贝莲甚至看到,街上的女人们朝他父亲脚上吐唾沫。
批评者中甚至有米兰·昆德拉、尤涅斯库这样的名流。他们这样评价方案“光洁黑板上的指甲划痕”“法国脸上的一道疤”“新卢浮宫的建设计划破坏了我们每天的遛狗路线”。
然而,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如今,这座像钻石一般的金字塔,征服了法国人,也彻底“复活”了800岁的卢浮宫,更作为法国的著名地标惊艳了全世界。
卢浮宫 玻璃金字塔 法国巴黎
永远的中国印记
贝聿铭生于广州,长于香港。1935年,家国动荡,18岁的贝聿铭被送出国去。
直到年迈之时,他还能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比如他喜爱韩愈的散文与诗,更爱陶渊明的文章。“如果要我背一段唐诗,我只能用广东话。”
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为贝聿铭)
在他最年轻的时候,正是中国最为风雨飘摇的时候。也正因为这样一个转折,贝聿铭经历了他同时代其他西方建筑师所不曾有过的“生命体验”。
多年后,在一个访问中,贝聿铭说道:“有人问我中国对我的影响,是有的,有些人到了美国大大改变,有些人则一成不变,我则是在中间,有些改变,但是我以中国为根,长出西方的枝叶。”
而贝聿铭的心也从未离开过中国。
1940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身为长子,贝聿铭的第一考虑就是马上回国,但是抗战爆发,父亲贝祖诒给儿子写信,建议情况好转时再回来。
1942年春天,在与相恋了4个年头的陆书华(英文名叫Eileen Loo,很多书籍在介绍她时根据她的英文名而译成“卢爱玲”)毕业后第五天,他们就举行了结婚典礼。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名字颇有意味地取为“定中”。
贝聿铭的结婚照
1945年初,贝聿铭和太太租了一套很小的带花园的公寓。他们在小花园里种满了来自中国的四季豆。贝聿铭还自己做了一个长长的木质唱片架,打算用来存放将来有一天能带回祖国的古典音乐唱片。身边的朋友也觉察到“他们想念祖国,有些伤感”。
然而,等到贝聿铭再次踏上中国土地时,已是1974年。
2017年10月,在贝聿铭百岁之际,名为“据道为心其命惟新·回家—贝聿铭岭南建筑作品展”在广州展出,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曾评价,贝聿铭就像一个优雅的摆渡者,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融汇得像太极一般美丽。
呼吁留住紫禁城的天空
走到故宫,眼前红墙金顶的巍峨宫殿与一览无余的蓝色天空,则让现代化的北京留下了古香古色的传统风貌。
而这一传承,和贝聿铭分不开关系。
1978年,贝聿铭受政府邀请,回国就发展和城市规划提供咨询。那时,贝聿铭已对北京城市的飞快变化感到担心,他认为,追求彻底现代化会让中国抛弃幸存下来的珍贵遗产,他提醒不要为建立全球最新的文明、而牺牲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当时,贝聿铭被邀请设计10幢现代化饭店,包括在紫禁城附近建一幢庞大的高层建筑,贝聿铭拒绝了。
“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么做。如果你从紫禁城的墙往上望去,你看到的是屋顶金色的琉璃瓦,再往上望就是天空,中间一览无余。那就是使紫禁城别具一格的环境。如果破坏了那种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感觉,就摧毁了这件艺术品。”
雪后故宫。屋顶金色的琉璃瓦上就是天空。图片来自网络
香山饭店:西方技法与中国文化的交融
在香山公园内,白墙灰瓦的香山饭店引人注目,这一古香古色的现代化建筑,曾获“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正是出自贝聿铭之手。
香山饭店。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建造香山饭店,贝聿铭前往苏州、杭州、扬州等城市参观白墙灰瓦的传统建筑风格。此前,贝聿铭习惯于将想法告诉设计助手,之后只定期评估工作进展,但香山饭店“待遇”不一样,这一次,贝聿铭拿起图纸、铅笔,亲手对其进行设计。
香山饭店从1979年启动设计,1982年建成开业。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下的工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10倍。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