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写这篇游记的时候我还习惯性地打开了美国漫行的开头图片,后来才突然意识到温哥华已经是到了加拿大了。但加拿大和美国又实在是太像了,我们坐着火车慢慢悠悠地就从西雅图穿越国境线到了加拿大,除了钱和单位制让我们别扭了一会儿之外我感觉就像是继续留在美国旅游一样。
温哥华的downtown是我这么久以来经历过的最好的downtown了。人很少,路很干净,公共交通特别发达,走在路上不会有对于安全的担心。如果说我平时上学的地方有一种共产主义大荒野的感觉,美国大多数城市的downtown又给了我一种繁华下穷酸落魄的赛博朋克感,那么温哥华给我的感觉就是我心中资本主义应该有的样子吧。
整个温哥华岛显得稠密但又有序,无论是写字楼还是商场还是各种各样的公寓,都在城中相当契合地排列在一起,其中又穿插着很多的公园和体育场。这里算是一个把生活融入到整个城市每个角落的地方,不像美国大多数downtown那样有一种除了白天白领上班就是晚上流氓乱窜的场景,也不像北京东京给人的那种时时刻刻都是奔波的社畜感。
我对温哥华有好感正是因为它可以很好的让“人”这个元素融入进去。人们走在街上从不着急、等公交车的时候可以看到举着一本书在安静看的大爷、在网红餐车旁边的石阶上大家一边晒太阳一边悠闲地啃汉堡。这里到处都是公园,随处都可见遛狗遛娃或是跑步打球的人们;这里到处都是小店铺,咖啡甜品寿司都是可以随时驻足然后进去满足一下自己;这里到处都是可以歇脚的地方,找个长椅或者草坪就可以看着这个城市人来人往、或是看着水上飞机划过海面、或是看着远处的雪山巍然不动、或是近距离观察一下加拿大鹅怎么走路、或是听着街头艺人唱一首变调的民谣。
我们一直想知道为什么温哥华人看起来都不用上班或是上学。因为我们在温哥华这几天都不是周末,但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都能看到人们在外面跑步或是玩儿,孩子们和家长就这样悠哉悠哉地把周二过成了周日午后的感觉。温哥华就是这样一个城市,让我感觉时间都慢了下来,让我第一次没有着急去按照计划匆匆赶路,而是惬意地享受在这个城市范围里能够享受到的时光慢流。
温哥华的人也很不一样,除了他们都穿着更鲜艳有设计感的衣服,而且感觉整体最让我大开眼界的就是我在温哥华见到了各种我能想象到的发色。我不知道是温哥华的染发工业太发达还是年轻的氛围太好,诸如奶奶灰、丹宁色还有枫糖红都不算是稀奇,各种粉色紫色蓝色白色混在一起色我叫不出来名字色就这样在我眼前的马路上飘过,我们住的青年旅舍附近有个可能像是livehouse的夜店,每天傍晚看到那门口排了围着整个街区转了一圈的人们,像是马蒂斯打翻的颜料盘,新潮是根植在这座城市里的。
在温哥华岛的周围,也是贯彻着将时间拖到最慢的宗旨。格兰佛岛是个聚集了各种文艺气息的地方,各种手工小作坊安静地坐落在这个不大的岛上,街头艺人演唱着最简单最悠扬的歌曲。我现在越发地发现口琴是个可以带走人思绪的乐器,每每口琴一响,我就坐在那里只剩下了空壳。斯坦利公园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我们也确实是溜溜儿围着这公园走了半天。这里面其实没什么东西,但也正是因为没什么东西,所以在这样一个树林环绕的海边散步是个可以沉下心的好机会。或者是找到一只凑到跟前也不会飞走的海鸥,随便聊聊天气。
这儿不仅有最大的城市公园,还有个最长的吊桥。不仅有个除了拍拍网红同款照片也没有太多看点的吊桥,还有个可以穿着短袖滑雪的滑雪场。我们上到鸡松山之前本来是只打算看看山上的风景的,但是没想到到了山顶才发现没有滑雪板是寸步难行。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这山顶可以一直积雪但又温度很高,我只知道穿着短袖顺着最长的坡道看着远处海湾对面的温哥华市中心然后用屁股蹭了下去也是绝无仅有的体验了。
去维多利亚的行程成为了我这次最大的惊喜,给我惊喜的不是在于目的地的维多利亚,而是在于跨过海湾的轮渡。绝美的沿海山景就这样在两侧略过,而最美的是天空。在返程路上,天空从一开始的湛蓝逐渐被夕阳染成暖色,随后云彩竟变成了我从未见过的粉色。一片平静海湾映衬着本不该出现在头顶的粉色,我第一次感觉到粉色竟然也可以让人平静下来。再随后太阳落山,只留下远处天边的一片淡橘色,海天宁静重回静默的蓝色系。
我曾经不止一次听说过温哥华是怎样的宜居,但唯有切身体会才能感受到这里的生活气息和整个城市传递出来的安逸。而且最让我喜欢的,是温哥华的餐厅真的不错,我们连着吃了好几次的日料,就是单纯的因为这里的日料确实很好很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