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后,关于它的修复问题也成为了法国人民心中的头等大事。
这场火灾给巴黎圣母院造成的损毁,主要在于完全被烧成灰烬的木制尖塔和屋顶。现在火已扑灭,近10亿欧元的捐款也到位了,修缮计划该提上日程了!
按理来说,修缮应该是照原样一比一的复刻,给公众重现圣母院的光辉。可法国政府却冷不丁给了大家个惊喜(吓):你们想不想要个新版本的巴黎圣母院呀?
原来,刚刚在大火中损毁的哥特式塔尖,严格上来说也不是巴黎圣母院原本自带的一部分。
当1163年人们开始修建这座大教堂时,因为技术限制等原因,在屋顶中部的位置上只建造了一个mini版的尖塔。
然而随着日日夜夜的风吹雨淋,这个塔尖慢慢经受不住岁月的侵蚀,终于在1786年被认为拆除。
从此,巴黎圣母院迎来了一段“秃顶”岁月。
等到了1831年时,维克多·雨果的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又一次打响了这个古老教堂的名声。法国人民一看:哇,全世界知名的教堂竟然秃了个顶,这可不成!
于是,为了让这个古建筑的外形配得上它的名气,人们请来了建筑师Jean-Baptiste Antoine Lassus来设计和重修圣母院。
然而好事多磨,Jean-Baptiste Antoine Lassus还没怎么展开工作,就在1857年去世。于是为了完成他未尽的工作,建筑师欧仁·维奥莱-勒-杜克(EugèneViollet-le-Duc)跑来接替了他。
他以奥尔良圣十字主教座堂为灵感,重新恢复了这个700年前的塔尖,并在原有基础上硬生生拔高96米,方才有了如今的哥特式的直冲云霄的塔尖。
由于有着这样的历史,法国在政府这次对巴黎圣母院的新塔尖的“创新”也可谓理直气壮:我们要给予圣母院新时代的风貌!
于是,一群“神魔乱舞”的建筑设计在号召下出现了——
方案一:
这是某工作室设计的“温室屋顶”,由钢结构与玻璃搭建,内部可作为小型“温室”,用来举办城市农业园艺等活动。
方案二:
这是来自于意大利建筑师Massimiliano和Doriana Fuksas的创意——为教堂增加一个由水晶制成的尖顶。夜晚点亮时,纯净的光会在黑暗中格外显眼。
方案三:
斯洛伐克建筑师 Vizumatelier吸取了哥特式建筑的精华。
“在哥特时代,建筑建造的如此高耸是为了拉近和天堂的距离,如今我们有了新的技术,那就让我们真正的连接到“天堂”!”
在他的设计中,轻质的塔尖在夜晚会有一道光直冲云霄。
方案四:
无独有偶,与之前的水晶屋顶类似,另一个工作室提出了全部用彩绘玻璃来修复屋顶以及塔尖。与纯净的水晶想比,这样的设计更多出了一份复古的华丽感。
方案五:
灵感取自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将传统的木质塔尖与玻璃屋顶结合,让人感受到历史之间的联系与时间的变换。
当然除了这些看起来比较靠谱的,还有不少让人看了瞠目结舌的设计,比如——
未来版巴黎圣母院——
刺猬版——
火焰熊熊(?)版——
开瓶器版——
以及
你逗我玩版——
大家又最喜欢哪个版本呢?
647-727-3289
邮箱: info@hsvisa.ca
微信: yonge5000
地址: 150 consumers rd,suite 406,Toronto M2J 1P9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