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你离个人隐私被泄露有多远?
答案是,近在咫尺。
——前言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某社交平台涉嫌监控用户日常沟通记录,其投放的广告内容也与用户隐私内容密切相关。
平台很快否认了指责,但不论它的回应是否有脱罪之嫌,都至少向大众证实了一个事实:互联网用户的个人网络行为,普遍会受到外部渠道的“暗中观察”。
基于这种观察,用户的每一次网络活动,都将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并以此为针对自己的“画像”提供素材。就这样,用户在不知不觉间,被精准圈入到了一个个标签人群中,等待接受“个性化信息”的投喂。

个人数据被泄露——由来已久且愈演愈烈
日前,号称国内最大简历大数据公司的巧达科技,因涉嫌非法收集并出售他人简历信息,被公安部门查封,企业相关人员几乎被全部带走接受调查。巧达科技此前声称,其旗下的简历数据库“乔大招”,拥有超2亿人的简历数据。如果消息属实,此次被泄露个人隐私的受害人基数之大,难以预估。
大规模的用户个人数据泄露,其实早已不是个例。
去年3月曝光的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中,有5000万用户的个人资料,被用来作为向其精准投放政治广告的重要参考,这些人占据着美国选民人数的四分之一。可以说,此举或许直接影响了此前的总统大选结果。
同年还有多起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发生——

万豪发公告称旗下酒店喜达屋5亿房客信息被泄露;
社交平台陌陌的3000万用户数据在暗网被销售;
问答网站鼻祖Quora的1亿用户数据被窃等。
为了不让大家今年的钱打水漂,我结合了自己和朋友们往年买买买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容易踩雷的品牌。

然而,基于群体用户个人数据被整理之后的“画像”行为,其争议之处在于,它除了可能造成用户被迫接受指定信息外,精准的推送也为用户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这也正是很多人心甘情愿奉上个人数据的原因所在。
几年前的一份《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显示,当被问及是否“愿意提供个人信息以获得更便利的服务享受”时,53%的人选择了“愿意”。在大数据技术被更加深入和广泛使用的今天,这一比例势必还在进一步扩大。
在这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情况下,很多互联网平台也就更加有恃无恐的,不断试探着用户关于个人隐私的底线。

合法标准如何制定,相关规范又能从何做起?
既然被画像不可避免,那么衡量对个人数据的采集是否涉及侵害个人隐私的依据,就是这一行为上的度。因此,需要有一个严格而清晰的“标准”存在。
但遗憾的是,由于每个人对隐私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加上不同领域的“画像”对数据采集的要求各异,因此“标准”就只能制定在一个相对宽泛和抽象的范围内。这也直接给相关平台提供了钻空子、打擦边球的灰色地带。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未必就是此类恶性事件的始作俑者,相反可能还会是直接损失最大的一方。
比如在Facebook的数据泄露事件中,利用用户数据干预大选的是一家英国公司,但Facebook却不得不因自身的监管不力,吐下市值蒸发百亿,创始人扎克伯格被传唤至国会接受质询的苦果。

需要警惕的是,正如上述案例所示:大数据时代,对于个人数据的非法采集和泄露,除了直接关乎用户的个人隐私、财产和人身安全外,已经直接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范畴。
那么,如何在最大范围和程度上实现对个人数据的有效保护?
首先,在国家层面上,我国针对网络安全和个人数据安全的保护,早已有所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都已陆续出台。
但随着个人数据安全保护形势的不断严峻,还需要立法和行政机构在实体和程序上,制定出台更加详尽的法规和条例,同时也需要各级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和惩罚力度。
对于企业自身而言,除了要严格遵守采集用户个人数据的相关规定外,也要加强对第三方获取用户数据目的的审查和使用用户数据行为的监管。
但由于一般企业的商业属性,令其在执行上述操作的自觉性上难以得到保障。加上目前国内掌握大规模用户数据的互联网企业,在经过前些年的千帆竞流后,已经愈发表现出在各自领域的“寡头”潜质。

绝对的体量,企业和用户间悬殊的力量对比,会直接造成“店大欺客”现象的发生。
想要一劳永逸地杜绝企业层面上大规模个人数据泄露的发生,历史上美国最高法院的一起案例,或许就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在1911年,美最高法一纸判决将当时的标准石油公司,拆解成34家地区性石油公司,从而终结了美国石油寡头的垄断行为。这种遏制垄断行为的方法,对于目前国内的某些一家独大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可能同样适用。
此外,用户个人也要提高对第三方应用的警惕,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不过最后我们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尽管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大规模个人数据泄露的隐患,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般就此否定它的价值。技术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每一个技术的产生也都不带有原罪,我们要规范的不是技术,而是使用技术的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