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赵薇关于“30+女性影视剧题材”的言论上了热搜,她认为: 中国的女性早就改变了,她们对婚姻的态度,有的很酷,有的很励志
但影视剧题材还在各种捍卫家庭、忍辱负重,这种题材早就该out 了。
的确,当影视剧里30+女性忙于“捉小三”、“斗婆婆”,打响婚姻保卫战时,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早已向前迈进。
经济的独立,教育的普及,让我们有底气拒绝被婚姻绑架,活出精彩人生。
正如最近关注到的一对清华姐妹花——颜宁和李一诺,被媒体称作“中国最牛闺蜜”。
颜宁30岁成为清华最年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而后率领团队用6个月时间,攻克困扰生物学界50年的难题。
面对无聊网友们的催婚、催生,她霸气回应:
“我不结婚,不欠谁一个解释。”
而李一诺用短短6年时间,从底层小员工晋升为麦肯锡全球合伙人,而后成为盖茨基金会中国区负责人,同时,她还是3个孩子的妈妈。
她觉得最好的教育是:
“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带着对生命的无限热忱,过好你自己的人生”。
女性生来不是为了成为谁的附属品,我们成为自己——
对于世界而言,就是最大的意义;对于孩子而言,就是最好的榜样力量。
颜宁和李一诺都有着成熟的婚姻观,她们不因年龄焦虑,不受性别限制,拒绝被老一套女性理论绑架。
随心而行、率性而为,立志做最独一无二的自己。
在各自的领域乘风破浪,又并肩同行,彼此激励,交相辉映出最璀璨的光彩。
颜宁:清华最美“少女”科学家
颜宁荣誉等身,获奖无数,放眼世界,也是最顶尖的青年科学家。
但在闺蜜李一诺眼里,“颜宁其实就是一小女孩,只不过是在科学领域做事。”
颜宁的学生们说,她是最不像科学家的科学家。
颜老师仍然是一个少女的感觉。她走路向来都是哼着歌的,这么多年来唯一的变化是——歌曲不一样了。
她从小被家人呵护着长大,父母对她唯一的期望就是健康快乐地活着,因此保留了孩童般的心性,天真坦荡,自由辽阔。
十多年前,她放弃普林斯顿大学优厚的待遇、先进的科研条件回到清华任教,如今她又潇洒地挥挥衣袖,放弃在清华打拼下的一切,回普林斯顿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她不懂成年人的精明谋划,只是不想太舒服,总想要撞破舒适区。
“生命如此短暂,我要努力去扩展生命的宽度。”
做科研到了一定位置,很多人拉着她出去开公司,面对真金白银的诱惑,颜宁一一拒绝:
我搞公司我又做不成Steven Jobs,那我干嘛呀。
她只遵循内心渴望,从不被世俗裹挟,更不惧人言非议。
面对陈旧婚姻观的束缚,她坦坦荡荡声明自己不婚;面对不良的学术风气,她敢站出来戳破“皇帝的新装”。
2016年,韩春雨一篇论文被吹捧为是“比肩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颜宁第一个站出来公开直言,最终韩春雨撤回论文,颜宁却因此饱受抨击。
清华大学教授杨茂军说,“她特别正直,我们也知道,但是我们就不说,也不想得罪这个人。”
当周遭的人们都选择装傻时,她挺身而出,捍卫学术道德的纯净;面对科学界隐含的性别歧视,她也没有沉默,力图破开那道隐形的墙。
一次面试博士生现场,男老师提问一位硕士女学生:你现在到了一定的年龄,将来怎样平衡家庭和科研?
颜宁当即打断对话,她告诉女生:你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有性别歧视的问题。
她当场质问那位男科学家,“你们为什么从来不问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社会要求女性在职场披荆斩棘,又要照顾好大后方,否则就是一个失败的女人。
而男性的家庭责任却可以忽略不计,本就极不公平。
在瑞典参加学术会议时,颜宁发现他们女性科学家的比例有50%,而在中国,到了更深入的博士阶段,女性往往“被消失了”。
中国科学界女性少得可怜,并非天赋不如男性,而是因为女孩习惯了这样的规训:读博士,那么高学历有什么用?以后嫁不出去!
当照顾男性自我和个人发展矛盾时,她们被恐吓“选择前者,否则就不配得到幸福”。
大部分女生最终迫于婚姻和生育压力,转身离开她们本可以纵横驰骋、开疆辟土的科研事业。
看着天赋卓然、热爱科学的女学生们相继离开,颜宁很痛心,排斥聚光灯的她,勇敢地站上舞台,告诉女孩们,“不要被外界声音裹挟,追问你的内心,勇敢地做你自己。”
李一诺:商界最美辣妈女强人
和颜宁如出一辙,李一诺也是一个叛逆大胆的人。
她拥有一系列闪闪发光的头衔:
从山东保送清华生物系本科,是罗德奖学金中国区终选评委,比尔盖茨基金会中国代表,前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一土教育创始人,有马甲线的三个娃妈。
和这一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来自于一个普通的单亲家庭。
12岁那年,母亲想要离婚,征求李一诺的意见,小小的她铿锵有力地答:“应该离”。
那是舆情保守的1990年,她跟随母亲净身出户,起初几年,一直颠沛流离,辗转于各种亲戚家借来的房子里。
就读清华时,食堂里的鸡蛋5毛钱一个,她觉得贵,违纪偷电搞了个电热杯自己煮,上课时忽然想起忘拔电源,惊恐万分骑车狂奔回宿舍,成为永生难忘的校园记忆。
她拿着奖学金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完博士,进入大名鼎鼎的麦肯锡,起薪11万美金,她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妈妈:“咱现在有钱了,以后让你过好日子!”
对于李一诺而言,母亲李莲娜是她一生的精神导师。
她40岁不到成为厂里第一个女总工程师,后来经历过失败婚姻、事业低谷,始终没有被生活打垮。 一切从零开始打拼,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永远面朝阳光。 李一诺说:
我从妈妈进取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得到了巨大的榜样力量,远远超过了由生活照顾而来的力量。
2005年进入麦肯锡时,她是唯一的“外国人”,没有MBA商科背景,没有工作经验,一直觉得自己是被误招进来的,只能埋头付出200%的努力,慢慢赢得肯定,昂起头来。
但越往上升,她发现女性越少。社会对女性潜移默化的“耻感教育”一度成为她的阻碍。
她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这是不得体的”,她不敢靠近权力,因为“女性拥有权力欲是可耻的”。
但她选择击碎玻璃心的自己,重塑自我,像男人们那样自信地发言,“我来了就要有个声音有个观点,哪怕这是一个bullshit。”她大大方方地亮出野心,表达想当合伙人的愿望,寻求支持,最终只用6年的时间,完成底层职员、项目经理、副董事到合伙人的光速跃升。
2015年,在麦肯锡当了3年董事合伙人的李一诺,走进比尔·盖茨西雅图的办公室,原定45分钟的会谈变成了长达2小时的头脑风暴。那次会面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李一诺接受了盖茨基金会中国区首席代表的offer。
入职以后,这位一度被质疑过于年轻的新任代表,让基金会北京办事处的核心预算成功上涨四倍。同时开始了支持中国扶贫,中国农业经验支持非洲发展等大项目,让更多西雅图的项目团队将中国纳入核心战略。
而拖家带口从美国回到北京,也一度让李一诺陷入孩子上学之困。 公立学校大多把孩子培养成考试机器,而国际学校又把孩子培养成外国人。
李一诺决定自己干,她带着一群怀抱理想、名校毕业的顶尖人才,投身于基础教育,创立“一土”品牌,培养真正内心充盈、热爱生命的下一代。
放弃百万年薪,绕开康庄大道,走没人走过的路,做没人做过的事,这是李一诺内心的执着与豪情。
女人40+,是她们最好的年纪
颜宁和李一诺,一个是不婚主义者,一个生了三个娃,但骨子里是同样独立、自由、坚韧的女性。
她们突破年龄、性别、婚姻的束缚,撕下社会给女性贴上的标签,勇敢地实现自我价值。
在不同的领域,活出了同样的精彩!
如果将时间调回20多年前,她们还只是两个因微积分考砸,偶遇在自习教室的学渣。
四年重友轻色、形影不离的大学生活,大大拓宽了彼此人生的边界。
那时,李一诺“无趣地奔前程”,颜宁“有趣得无前途”,老师断言李一诺会成为靠谱的科学家,颜宁会成为胡说八道的商界人士。
如 果两颗小行星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李一诺带着颜宁一路打怪升级,逆袭成超级学霸。
颜宁说:大学四年,外人看来我似乎成绩斐然。但天晓得,我只是一路跟着李一诺的方向跑。
李一诺说“课太少了,干脆去考托福”,颜宁就跟着考,李一诺说“我们要早进实验室”,颜宁就跟着进,李一诺用功,颜宁就成了每天泡自习室,最晚回宿舍的那个人。
而李一诺跟随颜宁的步伐,打开了武侠小说和小众电影的大门,看到了广袤世界。
毕业以后,她们仿佛交换了人生,一个专注学术,一个闯荡世界,在各自行业历练成大牛,双双回归母校,在清华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她们彼此守望,相互支持,乘风破浪,共享荣光,活成了最灿烂的模样。 颜宁说:“到40岁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年龄前所未有的好。” 选择不婚,不妨碍她拥抱自由圆满的人生。 无论男女,婚姻只是一种选择,而非一项成就。
李一诺博士毕业,成为纵横商界的女强人,不妨碍她找到平等以待、支持鼓舞她的另一半,她说:女人其实是越来越美的。
四十岁,这样很好。
对于她们而言,爱不互相凝望,而是朝同一个方向望去。
不囿于世俗偏见,不困于年龄限制,忠于自己,奔赴理想,活出最漂亮的人生。
她们用亲身经历告诉所有人:女人,应该为自己而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