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像日本女人" 自曝性侵遭遇的她打破"黑箱"

世界说撰文:郑逸雯

2019年12月18日,东京地方法院门口传来一阵阵激动的尖叫声,在支持者、传媒镜头的包围中,伊藤诗织高高举起写有“胜诉”字样的标语。“说实话,我现在还不知道作何感想才好……但总算能写下一个句号。”她说着话时不哽禁哽咽。

日本#MeToo第一人、勇敢的幸存者、女权勇士……一路走来,这位31岁的女记者似乎头顶诸多光环。4年前,她自揭“安倍御用记者”、日本TBS电视台记者山口敬之强暴,从此走上一条几乎从未有日本女性走过的维权之路。然而,挺身公开性侵遭遇,却被社会上反部分人斥责“不像日本女人”。这样的伊藤诗织,又能否触动这个国家一众沉默的性侵受害者们?

尽管得到很多支持,我(在裁判中)仍然感到非常不安、孤独……今后各位若遇到和我有相似经历的人,希望能报以同样温暖的目光。

性侵民事案胜诉当天,伊藤诗织在法院外对声援她的人们说道。裹着厚重围巾的瘦小女子,微笑着却泫然欲泣,一如她2018年出现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纪录片镜头前的模样。

与大多数日本女性相比,伊藤诗织无疑是“幸运”的:记者身份以及与外媒联系,在欧美留学、工作的背景,一口流利英文。这些均是她对抗施害者的利器——毕竟山口敬之在日本传媒界德高望重、背景强大,更曾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写传记。不过,在部分日本民众眼中,这些“不像日本人”之处却反过来成为她的“原罪”。

2019年12月,伊藤诗织胜诉后来到东京一个教堂,这里举办她的支持者集会。(Getty Images)

自立少女 为“脱离轨道”出国

没有日本女性的精致妆容,或者腼腆的仪态,伊藤诗织予人感觉相当西化,却是出生自一个不折不扣的传统日本家庭。1989年,伊藤诗织在神奈川县出生,是家中长女,一家五口生活在市郊住宅区。她在自传中忆述,自己幼时相当调皮,总是带着小朋友们四处探险,并且“正义感爆棚”,常常把惹是生非的男生弄哭。

平成年代出生的日本年轻人,不时被贴上“没有竞争意识”、“缺乏自己主张”、“渴望安定生活”的标签。但这套成见不适用于平成元年出世的伊藤诗织,她从小能言善道、极有主见,9岁开始做兼职模特儿,赚下的钱日后悉数用在留学费用上。在高中入学考试那年,伊藤诗织因病住院,不得不暂时休学,却开始思考未来的另一种可能。

读小学时,伊藤诗织与弟弟妹妹获得星探邀请,为模特儿公司试镜,她由此开始从事模特儿工作。(AFP)

“在(初中)学校里,只有泯然众人,和大家保持一致,方能安全……你不准脱离既有轨道。”伊藤诗织回忆,她曾因从事模特儿工作而经历校园欺凌,而因病被迫缺席高中入学考试,正正为她提供了“脱轨”的机会。可见早在少女时代,她便展现一种不愿循规蹈矩、不惧怕“不一样”的人生态度。

说服父母后,伊藤诗织远赴美国堪萨斯州读高中,之后辗转于德国、西班牙的大学,最终如愿以偿,进入纽约大学修读新闻。之后,她回流日本,在路透社实习,并四处发邮件寻找工作机会,其中一封寄给了TBS驻美分局局长山口敬之。接下来的事,已经为世人熟知。

2019年12月,日本TBS电视台前记者山口敬之召开新闻发布会,称自己将会上诉。(AFP)

“真正的日本女性不会这样做”

据伊藤诗织所言,性侵事件发生于2015年4月,在警方调查未果、检察官对山口敬之作出不起诉决定后,她在2017年5月向日本传媒公开身份与经历,要求检方重启调查。镁光灯下,身穿黑色恤衫的她神情镇定,说话时只偶有声线颤抖,鲜少显露身为“受害者”的脆弱。

然而,质疑与指摘从四面八方接踵而至。山口敬之一方的激烈反驳,在路上被不明车辆跟踪,这些或许也比不过各种网络暴力的杀伤力。最匪夷所思的阴谋论,声称她根本不是日本人,而是“朝鲜间谍”、“中国商人”。在不少民众看来,“真正的日本女性不会这样做”,因“谈论这些关于性的私事令人羞耻”。

伊藤诗织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纪录片《日本之耻》(Japan~q~s Secret Shame)中的形象。(AFP)

在网上搜索伊藤诗织的名字,“说谎”、“谜团”、“真面目”等字眼比比皆是。因为是日本第一个站在镜头前、实名指控加害者的性侵幸存者,加上自身经历的特殊性,她被部分当地传媒描绘为一个极端异类,在民众眼中也变得愈来愈“不像日本人”。

无论多么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伊藤诗织也许终究抛弃了作为记者、女人、甚至只是普通国民,在日本度过平凡生活的可能。公开身份之后的两个月内,她极少出门,在家中写下三封“遗书”,信中叮嘱亲友:“我绝对不会自杀,(若我出事)一定要调查到底”。2015年7月,不堪重负的伊藤诗织接受英国一间NGO邀请,移居伦敦。

反性侵#MeToo运动,自2017年10月起通过社交传媒迅速发酵,由美国荷里活蔓延至全球各行各业。(Getty Images)

由#MeToo到#WeToo 不再是一个人的运动

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日本#MeToo第一人”的路并不好走。每一步棋都是一场豪赌,都必须走在最关键的时刻: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正值日本国会推动性侵刑法修正案;2017年10月出版自传《黑箱:日本之耻》,也是希望借助全球#MeToo运动的影响力。

书籍出版方希望用她的正面照作封面,却一度被其否决,“因为好像在说:这只是在‘伊藤诗织’这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性质特殊,(对读者而言)产生一种距离感。”伊藤诗织解释。少女时期特立独行的她,如今在讲述性侵事件时,反而最不希望人们认为她有多么“特殊”,因其实谁也可能遭遇这样的噩梦。

“黑箱”一词出自负责伊藤诗织案件的检察官对她说过的话:“事件发生在私密空间之内,是一个‘黑箱’。”图为声援伊藤诗织的民众。(Getty Images)

最初决定公开身份时,连家人也反对,自细跟她最亲的妹妹曾经问她:“为什么这件事非要你来做不可?”但伊藤诗织认为,正因为若她忍气吞声,未来这样的事也会发生在像妹妹这样的下一代日本女性身上。“任何时候,我的声音都能化作你的声音,或者你珍视的人的声音。”她在自传中写道。

尽管搬离日本,但伊藤诗织继续与国内运动团体合作,将原本似乎是她一个人的“#MeToo”,逐渐扩大为“#WeToo”。这个社交传媒口号,不要求幸存者们公开身份,而是鼓励所有反对性侵的民众一起发声,强调日本女性是“命运共同体”。此后,伊藤收到不少性侵幸存者的匿名信件,也有更多机会回到日本,参加宣传反性侵的社会活动。

图为东京地铁开设的女性专用车。(Getty Images)

争议背后 讲述最日本的故事

“人们称赞我是强大、勇敢的女性,但其实我是无能之辈。我跟大家期待的不一样。”同时背负光环与骂名,伊藤诗织不无迷茫。一方面,她是社会活动家、自由记者,其为半岛电视台、亚洲新闻台制作的纪录片在2018年双双获奖;另一方面,她在法庭上的抗争举步维艰,由于刑事案遭检方拒绝起诉,最终只得以民事案形式入禀法院。

在日本舆论中,她也仍是争议性人物,有家不能回的窘境未曾改变。离开日本一年后,被问到是否想回国,她感慨:“我也希望像以前一样毫无恐惧地上街,过普通人的生活……但是生活还要继续(life goes on)。”

图为伊藤诗织的自传《黑箱:日本之耻》一书。(资料图片)

个人经历与传统日本女性形象的矛盾,难免令伊藤诗织成为异类。但无可否认的是,不少日本女性都曾经历性侵,却是沉默的一群。2015年,日本当局一项调查显示,逾六成强暴或性侵幸存者从未将遭遇告诉任何人,仅4%曾报警。从这一角度讲,伊藤诗织讲述的也许是与日本女性的人生最贴近的故事。

《黑箱:日本之耻》的封面最终还是采用伊藤诗织本人的照片,只因摄影师的一句话说服了她:“你背后还有一张张看不见的脸,你的照片是为了让人们看见他们的面孔,听见他们的声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