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德国外交关系协会中国事务专家蒂姆·鲁利格对外发言中表示:“以后德国如果想对华投资,与中国进行贸易,那么很可能会自担风险。”
这一言论带有强烈的“脱钩”中国的倾向,也让众人对中德,甚至中欧之间的关系感到更加迷茫。但在某些德国政客嘴硬的同时,德国企业却表现出了“身体很诚实”的一面。
身体很诚实!两张百亿大单落地中国
德国企业真的要减少对华投资了吗?恐怕没那么容易。
早在2018年,德国企业对华投资量就占据了欧洲对华投资的五成以上,在这之后,德国企业对华投资更是在不断增长。
仅今年上半年,德企在中国的投资就扩大了46%。而就在9月份,又有两张百亿大单接连落地中国。
9月6日,德国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投资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举行全面建设暨首套装置投产仪式,旨在建设一座世界级化工一体化基地,投资规模约100亿欧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迄今为止巴斯夫在中国最大投资规模的项目,也是国内首个达到6万吨级塑料化合物生产规模的综合体。
就在这个项目官宣后几日,9月9日,宝马集团官微宣布,将在全球建设六座电池工厂,其中欧洲、中国将各建设两座,而这四座工厂的建设企业之一就是中国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另一家是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据悉,宝马此次建设电池工厂就是为了适应即将推出的新一代车型,新建的电池工厂预计产能将达到20亿千瓦时/座。
如此大的工程宝马高度重视,而且毫不吝啬,直接从200亿欧元的车芯总预算中划出100亿欧元给中国企业。
可见,虽然德国政客呼吁“欲摆脱对华依赖”,但是德国企业的实际行动却并非如此。
欧洲对华投资不断加大
其实,不仅是德国,整个欧洲这些年都在加大对华投资,据统计,2021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超8200亿美元,这一数据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上半年,根据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欧盟27国对华贸易额共计4139亿欧元,增长28.3%。
其中,从欧洲对华投资的行业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汽车、食品加工、制药、生物技术、化学品和消费品制造等几大行业,占据整体欧洲对华投资将近七成。从投资来源国来看,则主要集中在德英荷法四国。这四国总投资额就占到了欧洲对华投资总额的87%。
而“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更是为中欧贸易的升温加入了“催化剂”。
什么是“中欧班列”?这是运行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集装箱等铁路国际联运列车。
为满足国家之间的贸易需求、搭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桥梁,“中欧班列”于2011年正式开始运行,并且自上线以来就迎来了快速发展。
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首次突破万列,2021恰逢班列开设十周年之际,中欧班列更是跑出了一年15183列的好成绩。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与中欧班列通达的24个国家进出口3.45万亿元,同比增长7.3%,并且仍然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可见,中欧之间的贸易仍然具有很大的潜力与活力。
中欧关系越来越微妙
一边,一些欧洲政客想要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呐喊着要与中国“脱钩”,而另一边,欧洲的企业却在不断加大对华投资规模,中欧关系让人有些看不清了。
其实,欧洲政客想要“脱钩”中国,是因为担心中国出口欧洲的商品大量涌入欧洲本土市场,从而对欧洲生产该商品的本土企业带来冲击,失去竞争力。
但是,对于欧洲的企业来说,他们却离不开中国。一方面,欧洲企业生产离不开中国生产的原材料和完备的供应链。
比如汽车制造所需要的稀土、石墨,还有新能源汽车所需要的锂等,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从中国进口。除此之外,面对当前紧张的世界局势,制造业供应链断裂风险再次亮起红灯,而中国具有完备的供应链,这也缓解了欧洲制造企业的“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在大环境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具有相对低廉的制造成本和庞大的市场,所能创造的利润自然诱人。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面对中国市场这么大的“肥肉”,又怎么会说放弃就放弃呢?
此前,世界银行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曾经做过情景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最差的情况下,中国人均GDP在20年后仍将翻一番。这也让众多欧洲企业更加坚定了对中国经济的乐观态度,因此他们更不会轻易放弃中国市场。
对于中国来说,想要长远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欧洲市场,毕竟合作互利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国际贸易合作也有利于国内国际的整体大循环。
眼下中欧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微妙,身处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未来是持续升温,还是“脱钩”,目前仍是深不可测,但是我们能看清的是,中欧之间合作的需求和空间是必然存在的,希望中欧之间的经济外交是以合作共赢为主基调,而不是互为对手。
不过,事物发展总是机会与挑战并存,尤其是这种国家间的大国博弈,困难和变数更是一直存在着,如何在变数中找到平衡,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发展更加健康的合作关系,依旧是一个“道阻且艰”的过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最新本地/国际突发新闻 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