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的印度人为什么有肚腩?

高鼻凹目但皮肤黝黑的印度人到底是什么人?几千年混合融通延续下的古老文明将走向何方?与印度北方相比,南印度,有奇妙的不同的遇见。

孟加拉湾上空天气晴好。印度香料航空(SpiceJet)的螺旋桨飞机,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起飞,起飞飞行都相当平稳。飞行约一个小时,落地时“咣当”一声,再猛地一个急刹车,伴随着几下剧烈晃动,就到了印度南部重镇马杜赖。

南印度聚集着创造古代印度文明的古老人群,有着与北印度颇为不同的宗教民族特征,有比北方更发达的文化和商业,以及南方延续了一个世纪却鲜为人知的种姓战争。这一切,都吸引着我去一探究竟。

南印度主要包括泰米尔纳德、喀拉拉、安得拉和卡纳塔克四个邦,占整个印度面积接近20%。

行走在印度南部,很容易发现,这里人的肤色比北方明显要深一些,这就涉及到高鼻凹目但皮肤黝黑的印度人到底是什么人的问题,以及印度北方和南方人种变迁的历史。

印度河(Indus River),古时的印度人叫信度河(Sindhu),后来阿拉伯人误念为Hindu。“Hindu一词首见于外来伊斯兰教徒的统治时期,意指拒绝改宗的印度土著。”(马克斯·韦伯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学家们的共识是,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 是印度次大陆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在公元前2500年就已经进入鼎盛时期,那之后500年,夏朝才建立。

创造这一文明的就是印度最古老的居民——达罗毗荼人(Dravidian)。达罗毗荼人身材矮胖,皮肤黢黑,大眼睛,小鼻子小耳朵,头发卷曲。

达罗毗荼人头脑聪明。在五、六千年前,他们就有了自己的城市,建造了城墙来防范野兽,城里有四通八达的街道,还有现代城市都未必能及的完善的排水系统。人住在二层楼房,冲厕所的水经过墙内暗管排至下水道,垃圾从楼上沿着专用垃圾道倾倒而下。城市居民每天早上去公共浴池洗澡,浴室有女人专用更衣室。人们净身后朝拜太阳神,古老文明中宗教雏形已现。

试着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印度河畔城郭高耸,村镇密布,商人们在交易着牲畜、珠宝和手工艺品。这一派兴旺富足引来了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一支古代游牧部落,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翻越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北部,来者就是雅利安人(Aryan)。论文明程度,仍处在逐水草而居阶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明显低于农商发达的达罗毗荼人。但雅利安人高大体壮,弓马娴熟,骁勇能战。雅利安人凭借武力优势征服了相对柔弱的达罗毗荼人,几乎占据了整个印度北部和中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消亡。

雅利安人征服北印度后,把自己信奉的吠陀教强加给了达罗毗荼人,而且以严格的种姓制度束缚囚禁这群创造文明的古老民族。雅利安人用神话来解释四个种姓的由来。婆罗门教经典《梨俱吠陀》宣称,天神梵天用原始巨人普鲁沙的嘴造成了婆罗门(Brahmin),用双臂造成了刹帝利(Kshatriya),用腹部造成了吠舍(Vaisya),用双脚造成了首陀罗(Sudra)。而四个种姓之外的达利特(Dalit / Untouchable)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是“贱民”、 “不可触碰者”。“‘身份’的最古老词语varna, 意指‘色’”。(马克斯·韦伯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传统上,种姓通常是以典型的肤色来加以区别:婆罗门,白色;刹帝利,红色;吠舍,黄色;首陀罗,黑色。四大种姓等级森严,相互隔离,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责任和宗教生活。

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败落的达罗毗荼人开始和白肤蓝眼、高鼻深目的雅利安人混血。然而有部分达罗毗荼人拒绝被雅利安人同化,于是他们退守印度南部,不断向南迁徙。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在北印,你会看到更多肤色偏白的印度人,而在南印,多数是肤色更黑的印度人,其中又以泰米尔人(Tamil)肤色更暗。

当年被赶到印度南部的达罗毗荼人分成了好多个不同的族群,其中最强大的一支是泰米尔人。泰米尔人在印度南部创建了朱罗、哲罗、潘地亚等古老王国,传承了正宗的达罗毗荼文化,使这一古老文化成为地球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泰米尔纳德(Tamil Nadu)是泰米尔语“泰米尔人的土地”之意。历史名城马杜赖 (Madurai)是泰米尔纳德邦重镇。泰米尔人建立的潘地亚王朝核心区域就在马杜赖周边,潘地亚王朝从公元前6世纪延续至公元14世纪,国祚超过一千八百年。

我们的印度导游博洋来自北方的德里,他认为“南部是另外一个国家”。即便对一个外国人来说,印度南方与北方许多方面的差异仍是明显可辨。

我们在马杜赖入境印度,寥寥无几的几个游客,竟然花了近一小时。队伍前面的所有人都受到各种盘问。轮到我了,一个年轻的额头点着白粉的官员,翻了半天资料,问了各种问题,最后要去了正在外面等候的印度导游的电话,拿出手机,开始拨号。接通了,有意思的是,他与导游讲起了英语。

泰米尔纳德邦官方语言是泰米尔语,旁边的喀拉拉邦使用马拉雅拉姆语。就像其他南部各邦一样,这里人只使用本地语言文字,各种地方语言与印度官方语言印地语完全不能相通,所以不同地方的印度人很多时候不得不使用英语交流。

马杜赖居民主要是泰米尔族,14万人口中80%信奉印度教。有东方雅典之称的马杜赖是印度教七大圣城之一,自古是达罗毗荼文化的中心。马杜赖周边数百公里散布着无数印度教神庙,城中心的米娜克希安曼神庙(Meenakshi Amman Temple) 是寺庙建筑的巅峰之作。高耸的塔形庙门上密密麻麻地爬满了五彩斑斓的男女天神和动物雕像,大小不一,各呈其态,冗繁的雕饰一望便知是南印度风格神庙。

印度教神话说,湿婆神(Shiva)和他的神妃、喜马拉雅雪山女神帕尔瓦蒂(Parvati)2500年前就住在这里。有着绝世美貌又勇敢善战的仨胸少女帕尔瓦蒂与湿婆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印度教文化中最为动人的篇章之一。对印度教徒来说,能到米娜克希神庙顶礼膜拜就如同到恒河沐浴一样。

神庙对面还有个千年古庙,古旧的殿堂里牵拉着横七竖八的电线,雕刻精美的古老石柱上挂满了廉价工艺品。庙宇荒芜神祗仍在。湿婆神每天俯视着日常凡事的剪裁缝纫。

在白色湿婆神像的对面,矗立着“黝黑的”迦梨女神(Kali),她是湿婆神妻子帕尔瓦蒂的异体、印度神话中最为黑暗和暴虐的黑色地母。泰米尔人是迦梨的热烈崇拜者。对迦梨的敬畏并不是来源于雅利安人,而且,受雅利安文化侵蚀越少的地方越崇拜迦梨。

印度南部就像一个巨大的倒三角形,在孟加拉湾、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环绕下,插入这三大海域交汇之地。沿44号公路一路南下,就到了印度次大陆的尽头,根尼亚古马里(Kanyakumari),也称科摩林角。

“陆之终于此,海之始于斯”。三海汇合处的科摩林角是神的居所。日出时刻,人们引颈翘盼,向着太阳神虔诚朝拜。

地理和文化上的距离使印度南部达罗毗荼人较少受到雅利安人主导的吠陀文化的侵袭。而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以泰米尔纳德为策源地的达罗毗荼运动,在宣传尊崇本地文化,清除北方的印地语和婆罗门的雅利安文化渗透上功不可没。从V.S. 奈保尔《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一书,可以读到关于上个世纪那场声势浩大的南部反婆罗门运动详细鲜活的记述。

被称为“印度宪法之父”的贝卡博士,出身于“贱民”家庭,获得过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在担任印度独立后首任司法部长后,他致力于唤醒社会底层人民的自我意识,鼓励“贱民”达利特挣脱奴役他们的印度教。1956年,他率领百万贱民改宗,脱离印度教,加入佛教。更有政治生涯中许多年与甘地的生涯平行并进、有“东南亚之苏格拉底”之誉的“达罗毗荼进步联盟”(DMK)先知佩里雅尔。佩里雅尔一生中每天都要发表两三次演说,把印度教神祗当做笑柄,无情地嘲讽种姓制度。

时代的变迁,经济的扩张也使古老习规逐渐退居幕后。南部看不到北部的老年男子包头,喝玛莎拉茶也用普通的钢杯或塑料杯。南部城市和乡村的卫生状态相比北部似乎好些,是否因为南部人有更好的如厕习惯?北部老城街道中的粪便满地、污水横流和野狗乱跑,在南部基本看不到。

北方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牛在闲逛,南部城里散养的牛显然少很多,一个原因是这边的人吃牛肉。按照印度官方的说法,只有7%的印度人吃牛肉,这些印度人主要是达利特和其他宗教教徒。

美国人类学家Natrajan和印度经济学家Suraj在印度各地进行了一次联合调查。调查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高种姓印度人—即婆罗门和刹帝利——是素食者,而收入和消费较低的低种姓印度人则大多数是肉食者,印度北部吃素的比例要高于南部。调查结果也契合了印度人口种姓分布规律。

但吃素的印度人为什么男人几乎个个腆个大肚腩、女人腰上挂着一圈圈的“救生圈”呢?从印度人以淀粉和蔬果为主的低蛋白高热量食物结构中或许能找到答案。印度的大街小巷和菜场集市里,小吃摊上基本以油炸和甜食为主。

印度南部人有善做生意的传统,南部也集中了印度最多的富人。这里的人不论城乡老少,多佩戴黄金首饰,显得更加富足。

印度西南岸的科钦(Kochi ),是喀拉拉邦最大的城市,历史上是印度的香料贸易中心。

沿着阿拉伯海的海滨小道,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印度人正在享受新年前的周末。一群女孩凑在一起分食一盘辣椒淹青芒果,热情的她们非得邀请我品尝一块,合影加自拍是固定节目。一个帅气十足的小伙子,把土制鸡尾果汁杯子高高抛起,再拼命摇晃。这个7岁女孩,在50卢比一个的戒指摊前认真地比试着,是在幻想10年后的结婚戒指?

印度宪法规定男21岁、女18方可结婚。在当代印度,童婚、殉夫、寡妇不能再嫁等陈腐习俗已得到遏制。

1947年印度独立后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今天的印度,种姓制度的许多禁锢多已被打破,除了婚姻。印度人仍多为种姓内通婚。

印度离婚率仅1%。在公共场合,特别是大城市,很容易看到牵手约会的情侣,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很普遍。我们的导游来自婆罗门家庭,他的父母在一个婆罗门婚礼上相中了一个美丽姑娘,于是找到姑娘父母说:我儿子在中国留过学,现在开旅游公司,以后赚的钱可不少……经过祭司查看星座,两个年轻人在印度教寺庙内见了第一面。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我们今日所看到的印度,挟带着历史长河中的千万种烙印,守旧与革新并存,继承与吸纳共重。在勃兴的道路上,印度在缓缓前行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