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搞“破四旧” 比中国文革差在哪?

美国非裔男子弗洛伊德之死引起的示威活动,在文化层面似乎正在朝着中国文革时期“破四旧”的方向发展。(Getty)

美国BLM(Black Lives Matter)运动正向越来越魔幻的地步发展,尤其示威运动在文化中出现的种种倾向让舆论将其与中国文革当年“破四旧”的对比越发显得不只是调侃而已。

不断的游行示威似乎正在让美国人对于种族问题的怒火发生“溢出效应”,这场平权运动已经趋于妖魔化。美国各地掀起一股摧毁与奴隶贸易有关的名人雕塑的风潮是最直观的体现,如果说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军队将领罗伯特·李(Robert Lee)在弗吉尼亚州的雕像被毁还属于可以理解的范畴,那么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雕像都未能幸免,就让观察者充满了疑惑。杰斐逊作为《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曾亲手写下“人人生而平等”、公开谴责奴隶制,将这位美国开国元勋的雕像也一块儿砸了,让人十分怀疑参与其中的美国人到底具备怎样的历史常识。

以至于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近期发推特警告:“我已授权联邦政府逮捕任何破坏、摧毁美国纪念碑、雕像或其他此类联邦财产的人,并根据《退伍军人纪念保护法案》或其他相关法律判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他还补充道:“这项规定立刻有效执行,也可能适用于已经发生的破坏案件!没有例外!”

且不说特朗普已经被平权运动者看作是对立面,即便不是,运动也已经在文化层面向着非理性的方向狂奔。所有与种族有关的事物,全都极致敏感,风声鹤唳。HBO一度下架了经典影片《乱世佳人》,在加了一段说明视频后才再次上线,承认电影用白人的浪漫爱情美化了那个时代,没体现当时黑人有多惨。

经典美剧《老友记》的制片人承认该剧的全白人主演阵容缺乏多元性,说“我希望我当时就知道我今天知道的事情”。

谷歌积极开展自我批评,取消“黑白名单”的说法,改为“屏蔽名单”。有网友调侃,如果黑名单都不能再叫黑名单了,那恐怕黑森林蛋糕也得改名。

欧莱雅集团宣布旗下的护肤产品在宣传上将不再使用类似“美白”、“白皙”等字眼。

沃尔玛积极自查,宣布不再将黑人美容护理产品锁进玻璃柜——必须像副食品一样摆出来。

《Vogue》杂志主编、时尚界巨头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公开道歉,称没有给黑人足够的工作机会——以后时尚圈记者里必须有更多黑人。

《体育画报》记者工会自查,称没有黑人记者是彻底的失败——运动员那么多黑人,为什么写字的不是黑人?

甚至连土生土长的中国品牌黑人牙膏,都在被母公司高露洁考虑改名事宜——为什么不叫白人牙膏?

美国历史上第三位总统安德鲁·杰斐逊的雕像也没能逃过示威者的破坏。(Reuters)

更夸张的是,一些愤怒的美国人打算彻底改写国家象征。雅虎音乐编辑林德赛·帕克(Lyndsey Parker)近日发表专栏文章,表示《星条旗》已经不再适合作为美国国歌。这首歌的歌词原来是一首诗,其中结尾部分的句子“胜利的星条旗将永远飘扬,这自由的国土,是勇士的家乡”已经成为象征美国的符号。这首诗的诞生,据记载是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在1814年参与了美国与英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某天清晨,当他透过敌军的炮火,看到高高飘扬的美国国旗时,诗兴大发而作。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名词作者身上。基自身就是一位奴隶主,奴役过无数黑人;还和反废奴主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还写过一首关于奴隶的诗。他说过“黑人是和白人不一样的劣等人”这样的话,要求把获得自由的黑奴都送回非洲去。他在担任律师期间,还曾和废奴主义者对簿公堂。旧金山的抗议者近日已经推翻了基的雕像。

不光有人想改国歌,连首都的名字也得换,因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这个名字里面“有坏人”。华盛顿指的是美国的国父,哥伦比亚则是指“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显然,这两位在今天的环境下都有问题。哥伦布作为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长时间被视作美国精神的代名词(美国哥伦比亚影业的片头就是一个高举火炬的女神)。但随着抗议运动的发展,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哥伦布奴役美洲土著人民的历史上。近期美国的社交网络上热传一篇题为《哥伦布是一个杀人犯、暴君、恶棍的九个理由》,历数哥伦布当年对印度安人犯下的罪恶。

由此一来,哥伦布不仅是最早在欧洲践行种族主义的人,也是开启白人奴役美洲和非洲人苦难史的人。于是有美国众议员6月26日提出了一项决议:将“哥伦比亚特区”更名为“道格拉斯邦”(Douglass Commonwhalth),这样简写还是D.C.,就是和原来的简写一样——如果有人不喜欢新名字,可以假装首都的名字没有改。“道格拉斯”用的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黑人民权运动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也是最早为黑人权益战斗的黑人。

有网友表示,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大奴隶主华盛顿的名字早晚也会被从首都中移除。最早的美国宪法中规定了黑人不算人,他作为第一任总统也一样没有提出过异议。一个18世纪的历史人物,无论如何也是不符合21世纪的价值观的。

说到这里,之前有中国网友说美国在经历中国五十多年前文革中“破四旧”那一套,越来越不像是调侃,甚至有向着“斗资批修”前进的趋势。

当然,“斗资批修”是句玩笑话,毕竟BLM与文革完全没有可比性,文革是由中国当时最高领导人发动的自上而下的政治运动,BLM是美国民众自发的自下而上的平权运动。

美国BLM运动正在朝着荒诞的方向发展。(Reuters)

尽管美国正在发生的魔幻场景客观上包含了对殖民主义历史的清算,但更多是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左派主导的“身份政治”发展到极致的体现,而且已经极致到充满荒诞感。

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破四旧”有具体的时代政治语境。1966年6月1日,中共党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当年8月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文革决定”,进一步肯定了“破四旧”的提法。但事实上,用什么样的方式“破四旧”,当时的中共领导层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有历史资料显示,1966年的“红八月”里,有红卫兵组织打着“破四旧”的旗号,进行抄家、打人、破坏文物、没收私人财产的行为,并将“地、富、反、坏、右、资”(“黑六类”)作为针对对象,很大程度上是文革在社会基层失控的表现。比如曾任中共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的戚本禹回忆,“在背后支持这个‘乱打人’、‘乱抄家’和驱离‘黑六类’人员等行动,是‘首都工作组’控制的。”在他眼里,“首都工作组”是个“神秘的机构”,无需向任何部门通报情况。

当然,有学者认为戚本禹的说法是为了攻击他的政治对手,不可全信,但至少可以看出,“破四旧”本来是毛泽东宏大愿景的抓手,但在现实中成了“歪嘴和尚念歪了经”(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结果似乎难以避免)。目前中国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毛泽东发动文革,相当重要的原因是他认为当时的官僚体制对共产主义理想形成了威胁,其中夹杂着高层的权力斗争,分析文革的成因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毛泽东“恋权”,必须重视其中的理想主义成分。而文革中无论是高层的权斗,还是中国社会上对“破四旧”的泛化、暴力化,都是对毛泽东“革命理想”的消解。连今天的中国左派(其中不乏“极左”)都承认,当年很多“破四旧”的形式主义做法是在“浑水摸鱼、转移斗争大方向”。

而今天美国的“破四旧”,从发起之初就处于“无政府”状态,远没有那么多复杂的背景,人们只是单纯的表达对于权力受到压迫的不满,蔓延到文化领域的“刨根问底”,为此不惜走向历史虚无主义,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架空了“我从哪里来”的逻辑基础。在“身份政治”的外衣下,弱势群体为自身争取的每一个议题或许都能取得一定的实际成果,但同时也极易沦为标榜“政治正确”的“精美蝴蝶结”,从而将阶级问题、贫富分化等问题掩盖。

这也就难怪有评论认为,相比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领导的黑人平权运动,以及同时期主动运用毛泽东思想的黑豹党运动,美国的民权运动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