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裔学者付向东(左)与被他举报剽窃的中国学者杨辉(右)(知识分子)
近日,美国华人生物学家指控一位中科院研究员剽窃其科研成果的举报信在网上流传。由于中方团队抢在美方前发表了相关论文,这起事件引发了业界对学术交流和学术伦理的思考。
这份网传的举报信,本月初开始在中国社媒上广传。举报人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系教授付向东,他是国际知名华人生物学家,也是武汉大学讲座教授。他的举报对象是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下称“中科院神经所”)的85后研究员杨辉。杨辉是国内基因编辑领域的知名青年学者。
这份写给中科院、中国科技部等机构和部门领导的举报信,并没有注明举报时间。知识分子网报道,尽管付向东本人并没有对此作出回应,但他的学生证实这封举报信正是他写的。
研究涉及帕金森病治疗
举报信中说,近十年间,付向东的团队(下称“付团队”)在帕金森综合征疾病的小鼠模型中,成功实现一次性注射抗PTB因子重建黑质纹状体回路、完全消除帕金森综合征症状。(编者注:基础研究表明,PTB因子似乎阻止了这种诱导过程的发生。因此,如果能敲降这个因子,就能促进这种转分化的发生。)
曾在医学研究领域工作的时政评论人士横河指出,这项科研成果显然意义重大:“这项研究不需要外力来改变特定对象,而是从多巴胺的产生途径来调节,也就是无需用药,因为药物进入神经系统比较困难。如果能够成功的话,这会一劳永逸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付向东表示,2018年6月,受中科院神经所所长邀请,他在这家位于上海的研究机构作了一场报告,详细介绍了这项研究的科学思路、实验设计和结果。随后,杨辉还向他咨询了更多实验细节。
他指出,出乎他意料的是,杨辉的团队(下称“杨团队”)此后立即着手使用另一种实验技术敲降PTB因子,得出了相似实验结果,并于今年4月在《细胞》(Cell)杂志上发表。直到上月底,付团队才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付向东指出,杨团队的论文剽窃了他在神经所作的报告内容。
本台记者近日联系到付向东,但他拒绝了采访请求,表示他希望通过“正常渠道”解决这个问题。
审稿人:事件折射科学界一大问题
杨团队在《细胞》杂志发表论文前,曾在去年把论文提交到了《自然》杂志,而美国斯坦福大学基础医学教授亚伦·吉特勒(Aaron D. Gitler)恰巧同时是杨团队和付团队论文的《自然》杂志审稿人。吉特勒近日接受本台采访时说,杨团队的数据和实验设计看上去比较匆忙,并不完整,于是他们的论文被拒了。
吉特勒说,这起事件还存在很多未知数,所以他无法就举报信的内容下结论。但他表示,这场争议折射出了科研体制的一大缺陷:“业内应更谨慎地审视评估科学家的方式以及作出资助决定的过程,因为当前的科研体制从某种程度上滋生了这种隐匿行为,而这在我看来并不利于科学的长远发展。”
举报信引发网络热议后,杨团队于7月3日作出书面回应说,付向东在神经所作报告时提到的实验方法,与其团队在《自然》杂志论文中发表的方法并不一样,杨团队只不过是用新技术试着达到类似目的而已。至于付向东指出,他在如此短时间内获得了实验数据涉嫌造假,杨辉表示这纯属污蔑,不是一个“正派”科学家应做的事情。
不过,杨辉上周四发表了第二篇声明,一改此前的强硬态度。他表示,付向东在神经所分享的数据对杨团队的确起到了“促进作用”。他们已经致函《细胞》杂志编辑,希望后者尽快发表一段补遗,表达他们对付向东的感谢和歉意。杨辉还说,他们在付向东作完报告后采用了另一种方式进行相关实验,却没有与付向东及时交流工作进展,他们对此深表歉意。不过,杨辉并没有承认他的团队剽窃了付团队的科研成果。
本台记者近日致函杨辉,但他并没有回复置评请求。
双方论文的《自然》杂志审稿人吉特勒认为,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科研人员应该提升他们对借鉴他人学术成果的认识:“承认他人的想法或启示给予了你灵感总是没错的。我认为,如果杨团队在论文中加上类似于‘付团队率先萌生了敲降PTB因子的想法’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整件事可能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杨辉任职的中科院神经所日前发布声明说,他们已就此事展开调查,并将对外公布调查结果。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家傲华盛顿报道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