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而不独、和而不统”不再 美中台需要新思维

美国白宫印太事务协调官坎贝尔(Kurt Campbell)表态“不支持台独”,外界原期望美中互动将可改善,但紧接着美军行政专机5天内两度降落台湾、美众议院外交委员会通过抗中的“老鹰法案”,指示国务院将“驻美国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更名为“台湾驻美代表处”,美副国务卿舍曼(Wendy Sherman)访中一波三折,最后虽然勉强敲定,但这次访问能达成什么效果,仍待后续发展。中美两强在“修昔底德陷阱”结构因素限制下,未来关系不容乐观。

重新建构美中台底线思维

尽管今日中国大陆与前苏联,在政经体制、经济规模与对外关系上,都完全不同,国际环境也产生很大的改变,但不可否认,美中之间的战略竞争愈演愈烈,相互之间的竞争、戒备、敌视程度,已赶上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民进党对陆思维与政策又承接了冷战时代国民党的反共遗续。因而外界倾向从“冷战棋子”的角度,解读美国对台政策的转变,认为自1970年代以来延续40年的台海现状已经颠覆。

美方口头重申基于一中政策、三公报与台湾关系法的既有政策未变,但对台政策的实质内涵究竟是什么?最近又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应该是一个需要深究的问题。1990年代美国白宫国安会亚太事务主管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曾以学者身分提出“台湾不独、大陆不武”的“中程协议”设想,已透露美国对中战略布局下对台政策的思考。

舍曼在记者会上提到了中国。(AP)

基本上可以总结出三点:第一,美方希望大陆放弃以武力夺取台湾的念头;第二,美方希望台湾放弃独立建国的念想;第三,美方希望两岸自行和平解决政治分歧,支持两岸对话。重要的是,当时美方认为大陆在经济开放、政治改革后,将逐步走向自由民主,美国只要维持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地位,两岸统一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未必违背美国的利益。

“中程协议”最终停留在学界倡议阶段,并未进入官方议程,也没有任何白纸黑字纪录,但回顾过去30年美中、美台及两岸关系的发展,可以察觉“中程协议”精神早已贯穿其中,并予以实践。美国以跷跷板原理维持两岸“分而不独、和而不统”,大陆掌握台海和平窗口期深化与台湾经济、社会的连结,并增强对台政治影响力。但这一切都因为美国对中战略转向,放弃“和平演变”大陆的想像而改变,“中程协议”的基点不复存在,台海不可避免陷入拉锯与波折中。

从和平竞争中比较做决定

当务之急是重新建构美中台三方的战略默契与底线思维。“中程协议”的思维并未过时,但需要与时俱进修正内涵,并从中找到新的战略平衡点。可以从三个事实出发,重新建构三方默契:第一,美中实力地位即使逆转,仍然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对抗心态是双方“被打压”与“被取代”焦虑感作祟,只要双方以追求长远的和平繁荣为念,“现状”就会被慢慢接受,双方可以更从容些;第二,北京对台以和平统一为优先,路线并未改变,日益升高的武备是因应台独风险,台湾是一个务实的社会,应会做出正确的抉择;第三,台湾多数民意不会轻易改变一中宪法架构,贸然实现独立建国。不愿意接受中共体制但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仍是社会普遍认知。

基于上述三个事实,台海新版“中程协议”精神呼之欲出:第一,大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用制度和政策争取台湾民心,不以武力胁迫方式实现统一,并乐见非官方性质的美台交流合作;第二,美国不支持、不鼓励任何形式的台湾“国家化”倾向,不改变美台非官方名义的互动模式;第三,台湾在维持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台湾地区”的同时,推动两岸民间交流,乐见两岸走向融合。

美中制度、价值、科技的竞赛刚刚开始,期待是一场良性、和平、有合作的竞赛,而不是动辄威胁、翻桌、叫骂的斗争。新版台海“中程协议”即便无法落实为白纸黑字,也应该转化为精神理念,指导各方政策路线。新版“中程协议”精神下,台湾人民可以从美、中及红、蓝、绿的和平竞争中,自主比较、感受温度,做出最明智、理性的决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