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名校博士退学,还被微软全球封杀!

【新智元导读】码农圈的明星人物——王垠,一个三次博士退学,被微软全面封杀的计算机天才,每离开一个地方都发文“声讨”,清华、康奈尔、印第安纳伯明顿、谷歌、微软都无疑中招……他话题不断,从中国去美国又从美国归来。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孤傲天才?还是一个哀而不伤的理想主义者?

如果说,随遇而安偏于随和的庸众心态,那么一定有人就偏于孤绝的英雄心态。

这句话放在王垠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他先后就读于四川大学、清华大学的天才,后又先后取得了清华、康奈尔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一个人的学术生涯会经历过这么多的学校?

原因很简单——没有顺利毕业。而原因更是简单,这些学校的教育制度,都令他痛恶。

或许是一个在学校上“不合群”的人,注定了他孤傲的一生。天资聪颖的王垠即使不需要博士学位,拿到谷歌、微软的offer也是小菜一碟,然而结局也是如出一辙:那可恨的公司制度,又让他愤然离席,随后被这些公司拉入了黑名单——永不录用。

如果说,天才注定都是孤傲的,那么王垠究竟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还是时代制度下“不合群”的悲剧呢?

事情要从2005年王垠的那篇1.7万字《清华梦的粉碎》说起。

自行放弃3所顶尖大学博士学位,1.7w字道清华梦碎

2005年,清华大学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著名的“姚班”前身“软件科学实验班”成立了……

再比如一篇长达1.7万字的《清华梦的粉碎》在网上火了……

这篇文章的作者名叫王垠,一个计算机系的小伙子。

四川大学97级本科毕业的他,是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的,主要进行集成电路布线算法的研究。甚至,还拿到了直博的名额。

在此期间,他因《完全用 GNU/Linux工作》一文和对TeX的推广等“非研究成果的业余东西”而小有名气。

但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这篇控诉。

在只剩一年就要博士毕业的时候,王垠申请退学,并将“退学申请书”(题为清华梦的粉碎)写出1万7千余字,公布在网上。

从“清华梦的诞生”到“告别清华的博士学位”,从儿时对清华的向往,再到“博士学位,累坏了多少年轻的中国人!”王垠提到了很多内心的感慨。

他写道,“世界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等着我去学习去开发,而我却像囚犯一样,被判了5年在清华。现在我已经厌烦了国内所谓的学术,我准备放弃清华的博士学位,出国进行真正的研究。”

但不得不承认王垠的计算机才能。2005年,他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参加IEEE/ACM Asia andSouth acific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ASP-DAC 2005)国际学术会议获得Best Paper Award

或许在他看来,国内的教育制度束缚了他的思维,为了挣脱牢笼,想以放弃博士学位为代价,辍学去世界看看。

一时间,舆论界嫌弃了对教育体制、理想主义等的热议。

在国内舆论声中,王垠背起行囊,飞到了另一种教育的国度——美国。

“我准备放弃清华的博士学位,出国找个好老师,进行真正的研究。”

正当他踌躇满志,如愿考上了美国顶尖的计算机高校——康奈尔大学时,失望再次袭来。

于是,“美国的教育是商业性的应试教育,外国研究生基本上是导师廉价的劳动力,‘真正的研究’的环境是很难存在。”这样的语句再次出现在他的言论中。

他告别康奈尔大学,又考上了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继续攻读博士。

最后,他的博士生涯,在一篇《对博士学位说永别》对印第安纳大学教育制度的的咒骂中落下了帷幕。

与谷歌上司闹不愉快,后被微软全球封杀

学业不理想,职场也情况类似。

王垠在Google做过两次、每次4个月的实习生。其中一次他参与了一个重要项目——跨语言的“服务式”编程工具,是一个Google内部检索所有项目代码的工具,王垠负责Python检索部分。据称,今天的谷歌还运行着这个项目。

网传他在google实习时的上司史蒂夫·叶格日 (Steve Yegge)在他实习后做出如此评价:“王垠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工程师之一。他在谷歌的实习项目是迄今为止我在20年的实习生工作中看到的最先进的技术。他将会继续做伟大的事情。”(Yin~q~s one of the smartest engineers I know. His intern project at Google was by far the most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I~q~ve seen in 20 years of working with interns. He~q~s going to go on to do great things.)

然而,孤傲是刻在骨子里的。

狠起来连博士都不读的王垠,与谷歌内部的管理人员闹得不可开交,最终离职。

离开谷歌之后他又去了微软,结果离职时又闹得满城风雨,气得微软下了“封杀令”,禁止所有子公司同王垠合作。

2019年,王垠也曾应聘过英特尔,也有消息称,他回国后曾去面试过阿里,但最终也都是音讯寥寥。

近期,也有坊间传闻,王垠或加入华为,不过也只是市井消息。

你是哪种才华的人?

抛开争议,王垠是一个喜欢叙述生活的人。一篇篇的博客,让人眼花缭乱。

除了那些控诉教育制度的博文,2012年结束在谷歌的实习后发表《王垠:我和Google的故事》。

2014年02月发表《程序员的心理疾病》,认为程序员群体存在心理疾患。

他也是一个喜欢谈技术的人。

2013年03月发表《谈“P=NP?”》 ,并表示“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存在的,它根本不需要解决” 。

2013年11月发表《What~q~s wrong with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and Functional Programming》(《面向对象编程和函数式编程的问题出在哪里》),痛斥对象编程和函数编程弊端。

不过,由于王垠发表过数篇“离开”决定,被网友笑称“地球装不下他了”。

但欣赏这种直言直语的行为的网友,也不在少数:

其实近些年,有关博士的话题都未曾中断。

前不久,一篇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让很多网友看后热泪盈眶。

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在自己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千字回顾了自己从小山村成长,一路求学,历经磨难,与命运抗争,最后“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走到了学术的巅峰——博士。

“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

“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而与王垠不同,黄国平已赴腾讯就职,在人工智能实验室担任高级研究员。

在这里,编者不想偏向任何一种观点,因为人都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的。世界上有两种“天之骄子”,一种热爱(电视剧)自己的事业,不懈奋斗取得成功;另一种是则性情中人,在精神与灵魂的指引下身之所往。

但如果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一定如罗曼罗兰所讲——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