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理论遗产:55年前开创性论文到杂交水稻

袁隆平和彭既明在田间。受访者提供

5月2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办公楼外,哀乐阵阵,冒雨前来献花悼念的群众络绎不绝。该中心二级研究员彭既明坐在三楼办公室内,双手掩面,悲痛难当。作为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彭既明跟随袁隆平21年。

彭既明是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创立了“多穗型超级杂交稻”育种模式及其理论,曾任联合国粮农组织TCP/SRL/3102(D)项目专家组组长。“袁院士的离世对国家而至世界科学界而言,是重大损失,对我而言,也失去了最好的导师。他是杂交水稻领域的总设计师,没有他,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彭既明对澎湃新闻说。

21年来,彭既明抵挡住跨国公司的高薪诱惑,专心跟在袁隆平身边,“师傅身上有一种强大的气场,从科研高度到人格魅力都让周围的人愿意跟着他。”

“从被否定的东西中,发现真知”

1964年,在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师的袁隆平,受一株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天然杂交水稻的启发,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55年前的1966年,他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提出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法”配套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育种设想,开启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3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袁隆平的“三系”杂交水稻得到大面积推广。

其实,在这篇开创性论文发表之前,袁隆平走过了曲折的理论探索之路。他先是按照苏联的“米丘林、李森科”的理论搞了三年,之后转而重拾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在水稻研究过程中,他以自己获得的数据,推翻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验证了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推论水稻有杂交优势。“当时,杂交水稻理论上不成立,实际上没有人做成过,前无古人,但袁院士冲破了这些理论,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成为现实。他能从被否定的东西中,发现真知。”彭既明说。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独创的农业科技成果,由袁隆平研究成功。

“师傅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到超级稻,一生就研究杂交水稻,针对我国水稻生产的情况、遇到的难题,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彭既明说。1990年代初,袁隆平三次申请中科院院士,没有当选。“一些人对他存在误解,认为他只是个中专教师,基础理论水平比较低,其实他是理论和实践都很成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科研成果、增产技术转化为了农民的丰收成果。他创立了杂交水稻学。”

在彭既明眼里,袁隆平很少受外界声音所影响,他坦然面对落选,“科学院主要是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的科学家,重视高质量的论文,而工程院则重视应用研究,更注重技术创新以及由技术创新产生的成果与转化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1995年5月,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在基层磨练16年的彭既明,通过国家首批公开考评,获得了赴泰国农业大学的公派留学机会,1999年学成回国。“我找到了袁院士,向他介绍了我的工作背景与留学的研究方向,问他需不需要我这样的人,他说,你来。”彭既明说。

就这样,彭既明来到了位于长沙芙蓉区马坡岭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技术团队的核心成员,跟随袁院士一起攀登“中国超级稻育种”这座“高峰”。

为了选育出更好的品种,这么多年,彭既明去了11个国家。2012年,彭既明培育了一个将水稻从稻瘟病的“魔爪”中解救出来的新品种,两系杂交稻新组合 Y两优143。该品种成为我国第二个在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稻区等三大稻区全部通过审定的品种,可在辽阔的南方稻区种植。

为了使超级稻高产又降低肥料的使用,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时,彭既明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让超级稻“横”着长呢?

2017年,彭既明突破瓶颈,分析了2011~2016年湖南省审定的40个中稻迟熟品种、 2009~2014年国家长江中下游审定的63个中籼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多穗型超级杂交稻”的新概念与技术指标,这将使超级杂交稻分蘖能力增强、肥料使用量降低,更利于水稻的机械化管理和安全稳质增效。

根据“多穗型超级杂交稻”育种模型,彭既明成功培育出代表品种多穗型两用核不育系明S与新品种明两优143。提出一个育种模型是十分难得,到目前为止,除了彭既明,我国主要有5位育种专家提出过适宜不同生态区域的育种模型。

这一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公布,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技术团队获得通用项目一等奖,彭既明是团队成员之一。

彭既明与袁隆平合著的英文书。澎湃新闻记者 谭君 图

“他是杂交水稻的总设计师”

跟随袁隆平21年来,彭既明取得了国家、部省、市科技成果奖13项,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二级研究员。作为享誉全球的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的弟子,彭既明也成为全球知名的杂交稻专家。

刚到袁隆平门下不久,1999年,彭既明就受袁院士派遣去缅甸进行杂交稻的科研推广。此后,孟加拉国农业部、驻北京使馆邀请袁隆平去做杂交水稻评估时,他又被作为袁隆平第一助手代替袁前往孟加拉国。2007年,彭既明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TCP/SRL/3102(D)项目专家组组长去了斯里兰卡。2010年,彭既明担任联合国ESCAP斐济项目专家组组长。

“世界各个国家知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大多数来长沙在我们中心培训过,听过袁院士的课,袁院士之名对他们来说是如雷贯耳,我是‘狐假虎威’。”彭既明谦虚地说。

2010年彭既明完成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组织(ESCAP)在斐济的杂交水稻项目后回国,袁隆平对他说,“彭克斯,斐济任务完成,辛苦了,你想要点什么?”“彭克斯”是袁隆平给彭既明取的昵称,整个中心的人也都这么喊他。彭既明想了想,说“没什么需要的,要不,您给我题词吧”,袁当即写下“虎啸龙吟处,杂交稻花香”赠给他。这一年是彭既明的本命年,他属虎。

其实,十多年前,就有猎头公司找到彭既明,想以当时难以想象的高薪挖他去一家跨国公司,负责菲律宾、越南、印度、印尼四个国家的杂交水稻生产研发。面对十倍于现有薪水的诱惑,彭既明没有心动。“师傅是个能量气场很强的人,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我性格也很倔,但我愿意跟随他。跟着他,在他的指导下,我才在杂交水稻研发上取得这么多成绩。”

“他是总设计师。由他提出一个个攻关计划,比如用什么品种、在什么样的生态区域,达到什么指标,下面具体的事我们去做,但他是提出总体设计的人。”彭既明说。

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办公楼下的献花和悼念群众。澎湃新闻记者 谭君 图

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成功后,袁隆平开始进行超级杂交稻攻关。2000年实现亩产700公斤,随后袁院士设立亩产800公斤的目标,2004年完成。紧跟着2007年开始进行亩产900公斤攻关,这个项目由彭既明负责实施。“通过几年的品种选育、技术积累,筛选具备超高产潜力的超级稻品种和生态区域,在湖南定点5个县,固定4个县,一个县游动,年年换一个攻关基地,探索新的高产点。”

回忆起2011年亩产900公斤攻关的验收经过,彭既明仍历历在目。

这年9月14日,袁隆平院士、原省农业厅总农艺师刘年喜及彭既明等一行5人,从长沙出发驱车赶往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一路上,气氛沉重。当日中午抵达隆回县城后,袁隆平问彭既明:“这次,超级稻亩产过900公斤,你真有把握吗?”

彭既明答:“过不了,任凭您处置!”袁隆平立马决定行文,通过省农业厅向原农业部科教司发出申请9月18日在隆回县羊古坳现场验收超级稻的报告。

然而,现场测产的前一天晚上,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彭既明一晚没睡,生怕雨水过多,水稻大面积倒伏,多年的辛苦与梦想就要付诸东流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跑到田间查看,水稻没有倒伏。现场测产,彭既明交给袁隆平院士和杂交水稻界的“答卷”是:108亩超级稻平均亩产926.6公斤。

2006年,袁隆平提出了“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粮食增产战略设想,以期用三亩地产出四亩地的粮食,在湖南年示范推广1500万亩,产出相当于2000万亩田产的稻谷,为农民增产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种三产四”工程实施第十一年的2017年,袁隆平的目标实现了。彭既明是该项目的执行主持人。

2016年,袁隆平提出了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该技术是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兼具配组自由度高和育性稳定的优点,成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新的发展方向。

2016年,为开拓我们国家水稻生产新的增长区域,袁隆平提出了耐盐碱水稻。通过结合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海水稻会种得更好、口感更好。

2019年,习近平主席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2019年10月,我国第三代杂交水稻首次专家测产验收在湖南省衡南县进行,实测亩产突破1000公斤。

“他就是这样,不断设立目标,不断攻关,不断完成,不断进取,矢志不渝。”彭既明说,“这是他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地方。”

袁隆平赠给彭既明的字。澎湃新闻记者 谭君 图

“他为未竟的事业燃尽了生命”

每年12月至4月,袁隆平团队会去三亚,那里有杂交水稻南繁育种基地。其他时间,袁隆平都在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

袁院士的办公室在中心办公楼三楼,楼道尽头靠右的一间。彭既明的办公室在三楼靠电梯间的右边。百米开外的生活区,彭既明家就住在袁隆平家对面。

“每天晚上他会来办公室。晚上7点他开始看新闻新联播,8点钟吃完饭后,他围着自己房子散步几圈,8点半准时来办公室,晚上10点离开。”彭既明说,几年前他和袁院士合著一本全英文杂交水稻专著,晚上他会在办公室写书到12点。彭既明听着上楼的脚步声,就知道是师傅来了,有时会师傅会咳嗽一下,这个声息让彭既明心里倍感踏实。有时袁老离开会向他打招呼,“还没走啊”。

袁老的生活非常简朴,平时吃米饭、红薯、玉米、馒头、花生米,大鱼大肉从来不吃。和团队出差在外,在机场将就吃盒饭。袁老的身体一直很好。他体质很好,少年时期在武汉读书时,游泳比赛拿过市里第一名,还曾应征飞行员,但他最终选择了农业,选择了杂交水稻。“他很自豪,每年体检,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在工程院是个标杆。” 彭既明说。

“他的工作和娱乐结合得好,娱乐活动有象棋、麻将、游泳、气排球。他经常打排球,八十多岁还能打,曾担任湖南省排球协会的名誉主席。全省的气排球赛,我们中心拿过几次第二名。”彭既明回忆起来,脸上浮起笑容,“他酷爱体育活动,我们甚至组织过马坡岭机关单位的排球赛。”

近三年袁老不上场打排球了,但他仍在场下指导,为大家鼓劲加油。84岁时他戒了烟。他不喝酒,喜欢喝茶,喝云南的红茶。有时在他的办公室喝茶聊天,他会笑谈自己在“文革”时期的故事,“牛棚”都为他准备好了,快要住进去时,一份1966年5月国家科委给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发的要求支持袁隆平工作的函件,救了他。“即使在那个年代,仍然有些基本的东西存在。”彭既明说。

袁隆平家中灵堂。澎湃新闻记者 谭君 图

近几年,彭既明感觉袁院士的身体虽不如从前,但思维一直很清晰,育种、产量方面的数据记得很清楚。

就在今年1月15日,袁隆平在三亚301医院住院,一天晚上,他用秘书辛业芸的手机打电话给彭既明,询问耐盐碱水稻的区试与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区试情况。“我告诉他有4个耐盐碱水稻品种有望通过国家的区试和审定。” 彭既明说,聊完了工作,在电话那边,院士和辛业芸聊天,打趣起彭既明来,“彭克斯拿了省科技奖……”

回想这些时刻,彭既明再次双手掩面,“他至死惦记的仍然是他未竟的事业,他燃尽了生命的最后一滴血。”

彭既明没想到,袁老就这样离开了。

5月20日,他在田里遇到老专家罗孝和,罗老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一直跟随袁隆平,袁也给他取昵称“罗呵呵”。彭既明说,罗老告诉他,当天他去医院看过了院士,“见面时,他还喊他罗呵呵。”

5月21日早上9点多,彭既明开车到湘雅医院,10点半到达病房,袁院士已经不能说话了。彭既明说,他一直守着他,病房里有30多人,亲人们围在他身边。袁老弥留之际,病房里响起了阵阵歌声,有他经常哼唱的《红莓花儿开》,还有他非常熟悉的湖南民歌《浏阳河》。

“听这些歌时,他有反应。十多分钟后,医生再去量他的各项生理指标,又恢复正常了。我们以为会好起来。”说到这,彭既明哽咽了,他没有参与唱歌,而是静静地听着、看着。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这一辈子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在失败中提高,在困境中崛起,直至达到顶峰。在这个领域没有谁像他这样,功勋卓著、德高望重。”彭既明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