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亿投资为时尚早 北京官方回应意味深长.

到3月下旬,中国外长王毅的中东六国之行还在继续。与此同时,包括《纽约时报》、彭博社、路透社在内的多家国际主流媒体仍热衷于评价王毅27日与伊朗签署的“25年全面合作协议”。

其中,该协议据称总金额4,000亿美元的投资额已经成为焦点,这一数据大多来自与伊朗官方在2020年6月有意或无意披露的信息,其合作领域除牵涉银行、电信、港口、铁路、医疗保健外,甚至包含军事合作。

路透社据此认为,中伊双边协议旨在“大幅扩大中国从东亚至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纽约时报》称该协议可能会加深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削弱美国孤立伊朗的努力。彭博社也认为,中伊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石油交易将绕开美元,通过人民币结算的具体做法,对美国拜登(Joe Biden)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对此,中国外交部在3月29日的答记者问中指出,该计划重点是挖掘两国在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合作潜力,规划长远合作前景和路径,不包括量化的具体合同或指标。这一态度或许意味着,北京固然已经借CGTN电视台确认了合作的25年跨度,以及包括“贸易,经济和运输”等领域的全面合作,但面对伊朗方面此前高强度的意向宣传,北京仍敬谢不敏。

但对外界来说,王毅的伊朗之行更值得注意,在2021年3月27日,伊朗朗外交部长扎里夫(右)和王毅在德黑兰会谈后签署协议。据伊朗国家电视台报道,伊朗和中国签署了一项为期25年的战略合作协议,以解决美国对伊朗实施的严重制裁带来的经济问题。(美联社)

3月24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右)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接受阿拉比亚电视台专访。 新华社发

不过,很多宣传中出现的细节并非空穴来风。他们大多出自于伊朗官方媒体,代表着德黑兰当局的意向。它们或将成为未来谈判和合作的方向。譬如有关中国伊朗共建银行的消息就来自于伊朗官方的塔斯尼姆通讯社。

就本次协议而言,中伊方面的接触始于2016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期间。但德黑兰对此兴趣有限,直到美国前总统川普(Donald Trump)在2018年废除伊核协议,欧盟也在2019年加入制裁,伊朗在内外交困之间,才在2020年6月重新拿出两国四年前的规划,希望吸引外界尤其是北京的注意。

德黑兰采取官方意向配合“海外媒体泄露”的方式,展示了一份据称全文18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之间的全球合作计划最终版”,发布在半官方媒体“Tabnak新闻网”上,后经伊朗“Insaf News”等“改革派”媒体搜集整理。西方各大主流媒体此后有关中伊合作协议的文本皆由此而来。到2021年,《纽约时报》、彭博社等媒体仍援这一材料。

这份“官泄”内容显示,中国将在未来25年内对伊朗进行价值4,000亿美元的投资。中伊双方还将加强军事层面的合作,相应的,伊朗承诺在未来25年内,向中国以合理价格供应石油。到2020年9月,这一消息还在伦敦出现了“伊朗将以人民币支付中国产品”以及“中国将派兵5,000人驻扎伊朗”的变体。

来自德黑兰的意向不乏荒诞不经之处。但它终究代表了德黑兰方面在危机之下对北京的兴趣。双方也因此建立了对话的基础。到2020年10月,伊朗外长扎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又在访问中国,与王毅会谈后,确认双方在包括“推动25年合作计划”在内的诸多议题上“强化了共识”。双方在2021年1月后历经多次接触,最终敲定了当前的结果。也让西方媒体在3月27日后翻出了来自德黑兰媒体的旧账。

对北京来说,中国与伊朗的合作有必要先确定意向,具体成果可另行商议。中方重视协议的保密,此举即展示了其对合作的充分诚意。和德黑兰不同,北京致力于长期布局,而非抛出爆炸性新闻,并借此吸引外界注意。

事实上,面对北京“不包括量化的具体合同或指标”的说法,伊朗方面似乎也认识到了此前官方捆绑宣传的不智。到3月29日,包括《德黑兰时报》在内的伊朗官方主流媒体已经有意回避了具体合作的细节,伊朗方面还把关注对象转移到了“分享抗疫经验,特别是疫苗生产经验”上,这对于曾经大事渲染中伊协定的德黑兰来说,也算是一种矫枉过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