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粉笔灰塞进嘴里是什么滋味吗?
你有过水杯底被人放进一颗闪亮亮的图钉的经历吗?
你体会过红墨水被开玩笑一样泼在身上是什么感觉吗?
你闻到过自己的头发被同学用打火机烧是什么焦糊味儿吗?
当本应该明媚的青春被扯得稀碎的时候,你瑟缩在不想让人看到的角落,缩一点,再缩一点……缩到生命顽结成石。
我们都曾走过义务教育那九年,校园本该是庇护未成年人的象牙塔,却不知从何时起,变成悲剧频发的“暴力集中营”……
你的身边有“神女”王晶晶吗?
你知道,当“炫富、整容、性工作者、神经病女人、荡妇……”这一个个标签贴在一名15岁女孩儿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吗?
轻者:贴吧里被讨论、路上被扇耳光、上学被人骂、抑郁症几次想自杀……
重者:一生的噩梦!
前段时间,“王晶晶遭遇校园暴力事件”把本就不该被忽视、几乎随处可见的“校园霸凌”再次拉入人们的视线。
王晶晶曾经是温岭中学的一名学生,被校园霸凌长达十年,可那个时候的她不知道该去怪谁。
而这十年的阴影,起源不过是一只便宜的水杯。
那年,王晶晶读高一。课间班里同学打闹,不小心打碎了王晶晶的茶杯。王晶晶的同桌开玩笑说:“王晶晶的茶杯要三百万,你们惨了。”
原本就是一个小插曲,谁都没有放在心上。可没想到的是被同学添油加醋发到了学校贴吧上:
王晶晶拒绝赔偿,用自己“三百万的茶杯”刁难同学。
而事实是,打碎杯子的同学,曾经找到王晶晶提出200块钱的赔偿,王晶晶觉得是小事没要他的钱。仅此而已。
可一石激起千层浪,闭塞的校园里,这样恶毒的人设总是被建立得飞快,一时间,王晶晶“恶女”名号上身。
从此,她的噩梦便开始了。
本就是被讹传出来的“白富美”身份却又变成了被攻击的目标:
“她返校时穿的衣服那么廉价,裤子都是一样的款式,不会也值300万吧,哈哈”
“她的手机还是诺基亚老人机,黑白屏的。难道这就是有钱人的标配?”
气不过的王晶晶试图解释,说自己家庭条件一般,但舅舅是做生意的。
可质疑和嘲讽不减反增:
“怎么那么能吹,不要脸!”
“真是个犀利姐!”
“神经病女人!”
像王晶晶自己说的那样:“就有一种氛围,就是以穷去攻击别人。”
可年轻孩子的恶意,从来都不止辱骂这么简单,那种直白的恶令人胆寒。
她说她小时候整过牙齿,同学就单单从她的话里摘了一个“整”字,编造她小学时候就整容。
有人造谣她暗恋班上的男同学,王晶晶为了壮气势,反驳说自己又不缺男朋友,又被人断章取义成她有很多男朋友。
于是,在这一场只用动动嘴就能谣传,敲敲键盘就能发帖的“盛大”的狂欢中,一个“喜欢炫富、从小整容、男友不间断、又丑又土”的“神女王晶晶”诞生了……
在全校同学眼里,她仿若动物园里供参观的神奇物种,被围观被拍照。
更过分的是,他们班同学竟然还收起了门票。
她再也没有朋友了。因为但凡敢同情她的,都被称为“神族”,莫名其妙地就会变成大家的对立面。
那个时候的王晶晶真的就活成一座孤岛了,还是被万人鄙视的那一种。
一天晚自习前,走在路上的王晶晶突然就被一个不认识的学姐拦住,当下就给了她十几个耳光。王晶晶试图制止,抓住了学姐的手,她却大叫:“神女打人啦,快来看!”
我以为,这些是只会发生在影视剧里的桥段,没想到现实生活里一点都不少见。
这样的不少见真的让人无力感爆棚,好像谁都可以伤害王晶晶一样,好像她就活该被打一样,好像欺负她就是一件正义的事一样。
可这些并不是最极端的,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来都不会仅是身体上的伤害。
有一个男孩自称爱慕者,对王晶晶百般示好。
长久以来不被大家所接纳的王晶晶,面对这样的温暖,仿佛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丝毫没有设防。
有一天,男孩儿提出想看她的私密照片。王晶晶为了不失去这个“朋友”,最后发给男孩一张自己穿着内衣的照片。
可是没过多久,她的那张“私密照”就和赫然出现了学校论坛里。
是,没有什么爱慕,不过是套路;也没有什么温暖,都是为了“出卖她”做铺垫。
有人对她进行荡妇羞辱,
有人说她是性工作者,
有人开始拆解她的名字。
一次又一次的侮辱,就像一场又一场的“屠杀”,王晶晶的世界里,所有的光亮和希望都抹灭,一点都没剩下。
她吃了40粒的抗抑郁药物,企图自杀,被爸爸发现救了下来。之后她又开煤气自杀,但还是没死成。
接受采访时,王晶晶坦言“就想让自己死了比较好。”
多绝望啊,死竟然变成了唯一解脱的办法,可依然有人恶言相向:
“神女崩溃,从我认识她开始不知道她崩溃几次了自杀几次了,这招实在是太老套了”
王晶晶本是成绩优异,年级前五的学生,可这样的霸凌之下,她抑郁、辍学、离开家乡……
她想重头来过,可恶意却从来没想放过她。
当年贴吧的吧主蒋某,在网上公布了她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还发布了一张被猫抓伤皮肤的图片。
配文“500包夜,不用套。”
再一次,无比刺耳、不堪入目污言秽语的攻击再一次向王晶晶袭来。
尽管,她已经改名“王胜男”重头来过了,但还是被拽回了深渊。
忍无可忍的王晶晶将校园霸凌者蒋谋告上了法庭。
身边的人不解:“你有抑郁症去看病啊,为什么要打官司?”
为什么?因为想要讨回公道!凭什么被霸凌者噩梦缠身,而那些施暴者作恶不断,还活得坦荡无比?
最终,蒋某被判拘役3个月。
仅仅3个月,而王晶晶被毁掉的是一生。真的不对等!
在接受《和陌生人说话》的采访时,王晶晶异常冷静地回顾了过往。
她说:“可能当年,每个人在这里头没添太多柴,但是我的房子,已经烧掉了。”
果然,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而那个被雪崩砸死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恨谁。
你的青春里,有噩梦吗?
东野圭吾在《恶意》里写道:“就好像某天突然被贴上恶魔的符咒一样,校园霸凌事件就这么开始了。”
2016年,三名女生殴打完同龄女生后,扒掉她的上衣,逼迫她跳舞,比出“胜利”的手势骄傲地自拍,传到了社交网站上。
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13岁的副班长小赐,因为拥有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利,向另外6个孩子要钱。钱没给够,就逼迫他们喝尿吃粪。
延安吴起县中学6名高二女生持刀威逼5名学妹脱光衣服集体猥亵。
2016年4月,山西学生赵超凡,因拒绝给长期欺凌他的几名学生买饮料,被他们拖拽至网吧,拳打脚踢、棍棒殴打长达4个小时,最终,张超凡惨死在网吧二楼。
……
大概是,拳头没有落在自己身上,我们真的很难感觉到疼。
于是有人当这是不足为奇的社会新闻,看了也就忘了,更有人试图用年纪小来掩盖那份恶:“小孩子之间开玩笑……”
可是,能致命的从来就不是什么玩笑!是需要严惩的暴力啊!
之前网络上有个视频让我印象深刻,台湾的一个班级举行了一个毕业33年后的小学同学会。
全班同学向当年被欺负的女生道歉,其中一位男同学还剃光头表达歉意。
多年后的他们和气懂事,可当初:
“趁她坐下去的时候把她的椅子拿开。”
“讥笑她是私生子。”
“她被踢倒以后,我连去把她扶起来的勇气都没有。”
当着大家的面,被欺负的女同学说,其实33年前就已经原谅了。然后和和气气地度过了同学会。
可迟到了33年的道歉真的有用吗?那被同学欺负造成的阴影30多年了,真的可以过去吗?
话虽极端,可就像网友说的那样,这样以一方为主的道歉,不是变相的“再欺负一次”吗?
伤害是永久的,道歉只是原谅自己的借口罢了。
因为有些人,连道歉都没有机会听到了。
15岁的陶某遭受校园暴力,不堪其辱逃回家中,却被父母不问缘由责骂又被送回学校,而班主任老师也没有细究原因,反而让其写了一份检讨;第二次他逃学却再次被父母劝说回到了学校。
回到学校后,陶某没有再逃学,他选择服毒,用最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写下了三页纸的遗书,一字一句叙述自己遭受过的侮辱与委屈。遗书的最后,他留下了在人间的最后三个字对不起……
对不起?他被伤害得最彻底,而他却说了“对不起”。
想起了郭敬明在《悲伤逆流成河》里写的那句:
“你没有听见吧?可我真的曾经呐喊过。”
可大多数被欺凌的不敢说,敢求助的没回应,久而久之,以暴制暴似乎变成了惟一的出路。
1994年,美国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
2名曾经受羞辱的少年,被逼离开了学校。
回来的那天,他们端起两把步枪,朝同学和老师们疯狂地扫射,青春校园瞬间成为人间炼狱。
15人丧生,包括他们自己。
还觉得只是孩子间无关痛痒的闹剧、玩笑吗?
在这一场场的青春欺凌里,哪有什么赢家啊!悲剧真的不能再发生!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里,被同学各种侮辱、冤枉、欺凌至跳河的女主,最后歇斯底里地控诉:
“你们没杀过人吧,你们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做过的事情有多恶毒。
你们骂过我最难听的话,编过最下流的绰号,你们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你们的心像石头一样,你们恶毒又愚蠢,胆小怕事,别人做什么你们就跟着做什么,你们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个人,因为你们的日子真的无聊,因为你们觉得自己不会承担任何后果…
杀死顾森湘的凶手,我不知道是谁。但杀死我的凶手,就都在这了。”
当受害者变成施暴者,当看客变成助推,在这一场名为“玩笑”的闹剧中,没有旁观者,只有施暴者…
我知道,不能要求校园暴力的旁观者什么,没有伸出援助之手真的不算错,但恳求你千万不要雪上加霜;
我们想要呼吁的是,校园本该是青春年华绽放的地方,千万别变成无力逃避的牢笼。
我们想要郑重告诉家长的是,“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不仅因为他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还因为他们对作恶毫无自控能力。你不告诉他那是恶,他能把别人逼死。你不告诉他要反抗,他能被别人逼死。”
那个可怜的王晶晶曾被问起:“十年后维权有什么意义?换不来你的青春,也换不来你的班级前五名。”
她说:“告诉全世界,校园欺凌是错的。告诉家长和学校,你们应该惩罚作恶者,保护受伤的孩子。告诉校园欺凌的受害者,要强大,而不是自我放弃。”
成长在光明里的人,即使面对黑暗也会想到光明;而生长在黑暗里的人,即使有一天来到光明,也会永远记得黑暗里的痛。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长大,愿所有的青春都能被温柔以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