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每5人就有1人超重医:肥胖不是懒而是疾病

“少吃多动就会瘦,你就是都不爱运动才会胖!”这句话许多人都听过,也可能被自己当成“激励”他人控制体重的话语。因此当改变生活型态后却依旧过重时,许多人干脆放弃,放任体重不管。

但实际上,虽然饮食和运动的确是维持体态的不二法门,不过肥胖与个人体质,像是基因、荷尔蒙与环境等,更是关联密切。向专业医师求助,找出致胖因素更是重点。

台湾肥胖医学会呼吁,国人应该减少对需要体重管理者的歧视与污名化,家人也可以尽可能陪伴并了解过重者的核心问题所在,“透过专业医疗协助,找到最适合的减重方式,会比自己控制体重更有效果。”


台湾每5人就有1人超重,台湾肥胖医学会呼吁人民,正视肥胖是疾病,求医不可耻,不用一个人孤单努力,让医疗专业人士协助,事半功倍。(图/梁惠明摄)

台湾变成胖番薯每5人就有1人超重

世界肥胖联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估计,在西元2025年前,全球过重或肥胖成人人口会从2014年的20亿人增加到27亿人。肥胖所延伸的问题范围与严重度在过去数十多年来逐渐攀升。

而在台湾,108年台湾国人10大死因中有8项与肥胖相关,研究亦显示,肥胖患者相较于体重健康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超过7倍,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肥胖视为一种慢性疾病。

以近3年的数据来看,台湾18岁以上成年人,接近5成处于过重。台湾肥胖医学会理事长杨宜青指出,台湾的肥胖盛行率突破20%,全台至少有350万人有肥胖症困扰,平均每5人就有1人超重。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肥胖视为一种慢性疾病,108年台湾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项与肥胖相关。(资料来源/台湾肥胖医学会提供)

肥胖是疾病近7成肥胖者其实希望医师提供协助却不敢问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肥胖医学会去年做了一项问卷调查,有8成受访国人都打算减重,但却只有22%的民众曾与医护讨论体重控制。

这项调查负责人、台湾肥胖医学会秘书长张皓翔医师指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国人普遍认为体重管理是“自己的事情”,视为隐私;或是认为减重咨询需要可观的金钱支出,所以只有少数人会咨询专业医疗人士。

不过也有高达7成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能有医师协助订定可以达成的务实减重目标,但却不好意思提出。调查结果也显示,绝大多数的医师认为病患对体重控制没有兴趣,由此可见医病间的认知有极大落差。

杨宜青医师建议,若有专业医疗协助的介入,根据患者的身心状况及根本原因找到最适合的方式,会比自己进行控制体重更有效果。医病双方都可以借由良好沟通,为减重展开第一步。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健康署代理署长贾淑丽(图左)与台湾肥胖医学会携手呼应今年世界肥胖联盟“Every Body needs Everybody”的主题,希望减少对需要体重管理者的歧视与污名化。(图/梁惠明摄)

过重求医掌握诊间“停、看、听”简单三步骤医病沟通好安心

台湾肥胖医学会建议,在患者进入诊间后,医护可掌握“停、看、听”三步骤,开启体重控制讨论话题,支持患者寻求医疗协助;同时民众也可根据停、看、听三步骤,了解自身体态状况,快速开启与医护的体重控制相关讨论。

“停”确认:患者进入诊间坐上诊疗椅之前先停一停,先测量身高体重,确认体位BMI值。

“看”关怀:医护人员看诊时发现BMI值超标病患,主动关怀患者的体重控制状况。

“听”支持:倾听患者对于体重控制的想法,对患者尝试体重控制意愿表达支持,开启医病沟通、交流体重控制的观念,协助患者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体重控制行动力。

肥胖医学会呼吁,减重路上,“别再一个人孤单难受也难瘦”。体重管理除了患者积极调整生活习惯外,透过政府建构的支持系统和资源网络,更可加入医疗专业人员的主动协助及社会大众的正向支持,绝对会比自己进行控制体重更有效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