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糕"到丹麦曲奇 上海春节送礼40年风云史

虽说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但回顾上海人近四十年的春节送礼风云史我们不难发现,“洋气”绝对是送礼的第一大要义。

奶油蛋糕、雀巢咖啡、人头马XO、丹麦曲奇……这些历年春节礼品爆款背后的回忆和“瓜”有点多。

祝大家吃“瓜”愉快。

说出来90后、00后可能不相信,奶油蛋糕这种今天看起来跟过年浑身不搭界的食物,曾经在上海人的春节送礼榜上“霸屏”近二十年屹立不倒。

一切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

1981年3月4日的《解放日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裱花蛋糕异军突起。

“据商业部门统计,今年春节前后二十天,本市销售的裱花蛋糕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六十二,而去年又较一九六五年增加十倍。”

90年代的春节:市民外出走亲戚 骑自行车手拎蛋糕

本来,上海人过春节就有吃糕团、送糕团的习惯。因为“糕”与“高”谐音,寓意生活年年高,健康高寿,高高兴兴。

从新闻报道里提到的对比年份可以看出,在此之前,奶油蛋糕在市场上已噤声多年。

此番重出江湖,对于喜爱西餐西点的上海人来说是一种久别重逢。

从那时起,“洋糕”替代“土糕”,成了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春节送礼佳品。

1955年的春节:上海市民走亲访友 爱送水果网篮

为了满足上海人对裱花蛋糕的胃口,1983年春节,市烟糖公司生产了近百万只蛋糕。与此同时,饮食行业四十多家店生产了25万只。

那年春节,上海市面上一共有百余万只奶油蛋糕在流通。要知道,当时整个上海的常住人口也就1200万不到。

想象一下,在网约车、私家车尚不发达的80年代,拎一盒大蛋糕挤公交车是一种怎样的高难度体验?

以至于向来“做人家”的上海人索性咬咬牙,拉“差头”去走亲眷了。

1986年年初一到年初三,市出租汽车公司接到的17653车次业务中,打车走亲访友的占到近60%,一举超过了常年高居首位的婚事用车。

报纸分析出现如此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市民怕挤公交车挤坏蛋糕。

1986年2月14日刊登在《新民晚报》头版的报道

那一年报纸上还有一条新闻是,奶油蛋糕终于泛滥成灾了。过完年,不少商店滞销的裱花蛋糕堆成了小山。

原来,看到蛋糕如此吃香,“阿猫阿狗”都想分一块市场的“蛋糕”。

不少根本不具备生产裱花蛋糕能力的小工场、小吃店,甚至工厂食堂纷纷做起了“蛋糕师”。烟纸店、杂货铺乃至大饼摊更是竞相进货。

今年72岁的市民谈凯敏记得,当时坊间戏称大蛋糕为“炸药包”,火腿为“手榴弹”。

不仅因为外形像,还因为收到的蛋糕太多,成了烫手的山芋。

经常是一盒奶油蛋糕在张三李四王五家轮番流转,最后又回到了原点。张三一拆蛋糕:哎呀,是我送出去的嘛。

奶油蛋糕在上海春节礼品界的生命力极为旺盛。虽然年年被嫌鄙,却又年年有人买。

看看1992年1月26日《解放日报》上的新闻标题你就懂了——《大蛋糕再度走俏 需防止一哄而上》。

一直到1998年春节前夕,报纸上才提到:“昔日‘蛋糕加瓶酒’的现象日渐淡化。”

那个时候,上海人春节送礼的新宠——“味道好极了”的雀巢咖啡礼盒已经风行多年。

这支老广告想要传递的信息就是:雀巢咖啡乃馈赠亲友之佳品

“吃咖啡”在许多阿姨爷叔的心里,是另一个洋气的代名词。

直到现在,到上海人家里做人客,泡一杯速溶咖啡依旧是阿姨爷叔对客人真诚的礼遇。

80年代在上海老百姓家里,雀巢咖啡是要被放进玻璃橱里“轧台型”的。

1988年除夕夜,市民张小华夫妇给女儿拍照留念 雀巢咖啡是最好的道具

到了90年代末,雀巢咖啡加伴侣礼盒百元不到的价格用来送礼刚刚好,随礼盒附送的红杯又显得喜庆,所以成了一件喜闻乐见的春节礼品。

年年度新春,一年又一年,小编数了一下家里长辈舍不得扔的红色小瓷杯,集齐7个召唤神龙是没有问题的。

与雀巢咖啡差不多同一时期流行的春节礼品还有人头马。“人头马一开 好事自然来”这句广告语的流传程度也与前者相当。

1993年春节前夕,人头马刊登在报纸上的广告

不过,人头马“辣手”的价格可不是当时普通家庭轻易喝得起的。

所以假使收到了人头马XO作为礼品,通常会被放在家里显眼的地方,因为舍不得喝而……慢慢积灰。

有人还为春节送洋酒犯了罪。

2000年,静安区检察院为一起洋酒盗窃案提起公诉。

那年春节前夕,来沪从事云南土特产批发生意的嫌疑人冷某获悉某俱乐部被法院查封,空无一人。

他铤而走险潜入俱乐部,从货架上拿了“人头马特级”、“路易十三”、“马爹利XO”、“双色蛋黄”、“人头马VSOP”洋酒各一瓶。

不曾想在翻越铁门时被巡逻的保安人员逮个正着,人赃俱获。

据鉴定,5瓶洋酒总计价值人民币9700元。

上海人春节送礼的流行趋势不断在变,有一样“洋气”礼品依旧在阿姨爷叔喜爱的各大进口食品商店占据C位——丹麦曲奇饼干。

如果说广东人过年从囤费列罗开始,再以费列罗长蛆结束;

那么上海人过年是从收到丹麦曲奇开始,再以有葡萄干的曲奇被先吃光结束。

问题来了:丹麦曲奇是在上海被捧红的吗?

应该说并不是,但跟上海又有那么点关系。

先来说丹麦曲奇有两大品牌倷晓得伐?

一个叫“丹麦蓝罐曲奇”,一个叫“皇冠丹麦曲奇”。

各位下次去商场时不妨留心看一下,这两种丹麦曲奇常年手拉手并排出现在货架上。相似的名称,相似的包装,甚至相似的广告。

今年春节前夕,“蓝罐”“皇冠”肩并肩陈列在一联华超市入口显眼处

前两年,这两大品牌还相继起诉对方不正当竞争,让广大吃曲奇群众蒙了圈。

且让小编来帮大家捋一捋。

还记得这段广告词吗?

“每到过年,就有很多颜色来看我。好像红艳艳的红红,黄亮亮的大小表哥,还有绿油油的小文!不过,我最喜欢蓝色来看我……牛油味香喷喷,又松又脆!”

——这是丹麦蓝罐曲奇,广告结束语是“送礼体面过人”。

这个广告的原版来自香港。

2018年,专业吃瓜的香港某报纸特地大老远跑到丹麦大街上问路人“知道丹麦蓝罐曲奇吗”,得到的回答竟然是:

“我不记得Kjeldsen(丹麦蓝罐曲奇)。”

“不,我们没有。”

据该报考证,蓝罐曲奇确实始于丹麦,至今依然在丹麦的两间厂房生产。

不过从60年代起就主力外销到香港,并于80年代进入内地市场,而它的幕后推手是香港一位名叫罗保的爵士。

大约在60年代初,一位丹麦贸易专员认识了罗保爵士,希望他帮助在港销售一些丹麦产品。

当时,他带了一本丹麦产品杂志过来,翻看以后,爵士唯独对“就像祖母做的曲奇”感兴趣,决定引入香港,开设“香港蓝罐公司”。

为了更好地在华人市场推广,1989年,爵士邀请著名设计师陈幼坚对蓝罐重新进行设计,在蓝罐中间加入大面积的金黄色。

蓝罐包装上大面积的金黄色,符合中国人送礼的审美

“金币”的吉祥寓意加上电视广告宣传,蓝罐曲奇很快成为席卷香港、内地的热门新年贺礼。

如果说蓝罐是港澳粤地区的丹麦曲奇“一哥”,那么在内地一些城市,英文名叫“Danisa”的皇冠丹麦曲奇则是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皇冠”的出品方名为丹麦丹尼诗特色食品有限公司,而它的经销商是一家注册在上海的食品商贸公司。

前些年网友注意到,皇冠的饼干桶侧面有一行小字写着“原产国:印度尼西亚”。

皇冠丹麦曲奇外包装上注明了原产国

对此,这家上海的经销商特意发表声明称,曲奇由丹麦公司提供配方与工艺,授权印度尼西亚的公司生产后出口到中国。

编辑部前两年在哥本哈根的Magasin超市发现,取得商业成功的皇冠丹麦曲奇居然“出口转内销”,出现在了丹麦本土。

主销中国内地市场的皇冠丹麦曲奇出现在了哥本哈根的商场里

两大品牌都以正统“丹麦曲奇”自居,而对中国市场格外重视的丹麦都认了。

我们翻了翻丹麦王国驻华大使馆的微博,在提到“丹麦特产”的时候,大使馆既cue过丹麦蓝罐曲奇,也cue过皇冠丹麦曲奇。

丹麦王国驻华大使馆的微博上同时提到了两大曲奇品牌

当然,两头都不得罪的好事并不一直都有。

2015年,第十四届苏迪曼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在东莞举行。记者发现,丹麦队的所有队员都来了,却不见最有名的男双选手鲍伊和摩根森。

一打听,原来在那次苏杯前,丹麦国家队得到了皇冠丹麦曲奇的赞助。

然而包括丹麦最强的女双在内,一共有5名双打主力的个人赞助商是丹麦蓝罐曲奇。

这五个人的球衣上到底印哪家曲奇的商标,成了矛盾的焦点。

协商不成,耿直的丹麦国家队索性放弃了这五名主力选手。

不得不说,商场的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

上海地铁上买皇冠赢丹麦游的广告,在疫情中看了有些淡淡的忧桑

最后再说一个“瓜”:费列罗关联公司去年以超过20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拥有蓝罐曲奇的凯尔森集团。

也就是说,横扫大半个中国的两大新年“洋气”礼品成了一家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