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选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拜登背负两大期望

10月7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国际新闻集要栏目刊登短评,题为〈美国选举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其中引述多位中外专家之言,结论很简单:不论谁人当选美国总统,“中国有问题”已是朝野共识,预期中美关系都会恶化下去,而相比破坏盟友关系的特朗普,有望巩固外交阵营的拜登对北京的威胁可能更甚。

就结论的前半截而言,中国的一众官方专家当然会指出“责任完全在美方”,但两者都殊途同归地表示,白宫换主人不会带来政策转向,始终两国角力已经触及到政经科文教卫每一层面,全方位对抗的架势就摆在面前。

身体力行什么是“美国优先”

特朗普于4年内“大闹了”一趟双边关系,变相定下全新的对华互动新典范,继任人即使有意重回原定框架,也要一边与所谓朝野共识拗手瓜,另一边要拆除“特朗普模式”所遗留的历史经验和政策架构。

实则美国外交动向自有其轨迹,不是入主了白宫就能逆潮流而动。回顾特朗普于2016年竞选之时,一度表明不满盟友们没有缴付军费,占了华府的便宜,而多任总统将国家资源耗费在海外战事,白白损耗美国国力,以至当时外界猜测美国是否要重返孤立主义道路,甚至对全球事务撒手不管。

事隔4年,华府确实到处“退群”,以示对国际组织“偏帮”美国对手的不满,但做得最多的还是对中国步步进逼,讲到明要对华“脱钩”、要分辨开“中共”和“中国人民”,并要求盟友联手围堵中国。

于对华政策以外,特朗普治下美国显然未有执行孤立主义政策,兼且还比奥巴马年代更加不顾忌国际意见,不论是在伊拉克击杀伊朗军事领袖,抑或于疫情严峻时“断供”世卫,一举一动都在于告诉全球各国:美国仍是世界第一,有条件有本事于各领域采取单边行动,身体力行什么是“美国优先”。

拜登可否团结美国“朋友圈”?

某程度来说,中美两强相争潜藏已久,一待经贸往来这块“压舱石”失去原有重量,双边关系这首大船就载浮载沉,与其说“特朗普模式”是动摇结构的原因,不如是结果或呈现方式。

《华邮》短评即引述奥巴马时代的助理国务卿Kurt Campbell所言:“我认为在民主党中有广泛认同,即特朗普对中国侵掠式行径的判断大体正确。”Campbell于任内主理亚太及东亚事务,策划华府的“重返亚太”战略,并且被视为拜登政府的外交团队领导人选之一。

毋庸置疑,该文意在表达拜登对华亦会强硬,而且会比特朗普更精准和有效地打击中国,因为他更能够团结美国的“朋友圈”。

换个角度看,经历特朗普一轮急拳乱脚将多年对华政策推倒重来后,美国舆论似乎预期会有更精致更为盟友受落的打法,这就再一次突显外交战于中美角力的重要程度:单凭华府一己之力,连围堵中国都有难度,至低限度要动员得到西方阵营的大部份成员,最好还加上印度,才可说构建得到像样的包围圈。

厘清堵华目标以提高政策成效

另一方面,《华邮》一文亦见到国际关系专家Paul Haenle的评断:“(特朗普政府)未尝试解决问题。我不能讲什么是他们的目标。(遏制中国)更加是一种态度,而不太算是一项政策。这更似是一种情绪。”

究竟特朗普要减少对华贸易逆差?要在东亚保持“美国秩序”?抑或要重演意识形态交锋?全方位遏制的终局应该定在哪里呢?这些问题在过去4年不断为人所问,毕竟多途并进也要有一个目标在前头。

对北京而言,如果换上拜登当总统,华府可能会更为清晰地回答这些问题,或是经济结构按美国要求大幅整顿,或是于地区主权争议偃旗息鼓,总体大概都是刀刀见骨来者不善,甚至可能动摇体制根本。

尽管如此,美国若真的由百拳齐发到精准打击,虽则个别招数的效果可能更重更广更痛,但北京于此较容易摸得到对手的选择主次顺序,亦较容易从现时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的局面,通过得悉美方的取舍倾向,过渡至主动引导对手预期,如是者亦得到较多机会以冻结次要矛盾,以至达成局部共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