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博弈的困局 九七后陆港关系“一去不复返”

在6月16日上演的第四场反修例游行中,游行人群打出“痛心疾首”的标语。轮番上演的反修例游行,将成为一段时间陆港关系的指向性事件(图源:多维记者/摄)

北京可能不得不承认一个现状,当200万人涌上街头反对一项“条例”的时候,大陆和香港政治上维持20年的关系“一去不复返”了。围绕反修例而来的四轮游行,当其发展到包围立法会的程度时,香港的“法治精神”已经濒临丧失,与此同时,北京与香港恐怕再也无法将关系时钟调回到从前。

回顾香港收归北京22年的历史,香港与大陆的关系都处在周期性的平静-矛盾积蓄-爆发-重归平静的循环之中,其间总也不缺乏议题供香港民主派发酵和操作。从国民教育、到“真假”普选、到今次的反修例,香港民主派和更加激进的势力则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建构香港的“本土价值”以及对“一国两制”中的“两制”做出自己的解释。中国大陆也相应地越来越高调强调“一国两制”中“一国”的面向。而北京对港政策从“两制”向“一国”的转调背后,是两者关系的根本性改变。

曾经的陆港关系:相对稳定的二元结构

自香港回归中国后,一个繁荣稳定的香港,一直是北京对港政策的核心诉求。1998年金融危机,北京动用外汇储备帮助稳定香港经济形势,无疑让许多港人在经历百年的殖民统治后首度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坚定支持。

这个时候,在“一国两制”的实践中,“两制”实则是高于“一国”的。北京在积极推动香港的政改,兑现自己对香港的承诺。2014年,北京全国人大通过8·13政改决定,力图朝着落实香港普选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直到这时为止,北京仍在强调“一国两制”中“两制”的面向,希望推动香港民主能够落地。

正当香港爆发要求落实所谓“真普选”的“占中”运动前夕,北京的表态仍然是支持香港民主进程。当年(2014年)9月22日,即9月26日“占中”运动爆发前4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香港工商界团体时,仍表态称“坚定不移地支持香港推进民主发展”。

而在香港的民心方面,彼时的港人还是有家国感情的。2003年香港非典肺炎爆发,那时候的香港政府表现强差人意,但仍有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对香港推行自由行、CEPA等优惠政策,协助香港经济复苏,香港市民对大陆中央政府的观感要比特区政府还要好。2008 年,北京奥运、汶川大地震更激发香港市民的爱国情绪,港人的"中国人"身份认同感也大增。

有形容彼时的北京与香港为“稳定的二元结构”。虽然双方的博弈不断,但大体上并未逾矩。虽然,彼时已经有一些“本土思潮”的滥觞,而且在2011年至2012年间已经有打着"本土"旗号的政治组织成立,但本土思潮其时仍只是在民间发酵,并未走上政治舞台,诉诸政治议程。

转舵:从“两制”到“一国”

然而,时间上的转折点出现在2014年北京提出的8·13政改方案。这项于2017年最终被香港立法会否决的方案,成了将北京和香港关系推向相反方向的引爆点。

而从彼时开始,在北京对港政策议程中,“一国”的面向开始被频繁强调。多维新闻在《香港观察:“一国”和“两制” 23条立法都要讲》一文中分析认为,无论是北京主动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还是要求香港政府就取缔港独组织“香港民族党”一事提交书面报告,皆反映了北京近期在管治观念和手法上的转变——可以说,“一国两制”如今在香港的实践,已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而延宕已久的23条立法,成为北京落实“一国”的着力点。早在2018年年末,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就以一句“急不得,慢不得”,对23条立法做了含蓄授意,北京已视23条立法为林郑月娥本届任期内的首要任务。面对延宕已久的23条立法,据香港媒体《香港01》报道,有消息指中国全国人大正在酝酿为基本法23条释法,变相提前落实其法律作用。

与此同时,在这段时期,香港更深次的问题也浮现出水面,即香港畸形的经济结构和日益加深的贫富悬殊。对于置业困难的香港年轻人和贫困群体而言,这是实实在在的忧虑。2019年初国际顾问机构Demographia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连续第9年登上房价最难负担城市首位,普通港人根本承担不起。而港府提供的公屋又严重供应不足,导致大量港人无法置业。

政治和经济上的失意的后果是,香港人的国家认同和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跌至历史低点,这在香港年轻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2017年,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公布港人身份认同调查显示,18至29岁香港青年自称纯粹“香港人”的比率为69.7%,为1997年回归后有纪录以来最高;自称纯粹“中国人”的比率则为0.3%,较上次调查再跌2.8个百分点,为1997年后最低纪录。

香港代际更替带来的身份上迷失为“港独”和香港“本土思潮”的兴起提供了经济温床,年轻的新生代正在走上政治舞台,为“占中运动”提供着主要能量。非但如此,在占中中崭露头角的香港新生代远赴英国求援的举动,更是北京所无法容忍的。显然,“一国”和“两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一国”必须被优先强调。

反修例游行后的北京和香港关系走向何方

在今次的反修例游行中,令许多大陆人不解的是,既然香港与全世界20余个国家和地区有引渡协议,为何独独对大陆的引渡引发了如何巨大的反对声浪,况且,在修订的条例中,已经排除了那些可能涉及人权的案件,并设置了港府和香港最高法院的双保险,那么,香港人到底在反对什么?其实,这背后是香港人底层心理中对大陆制度的不信任和抗拒。

这种底层的不信任和抗拒,正在将双方围绕修例的博弈推向一个“死局”。虽然修例在立法会的表决被暂缓,但是,无疑的,上街的香港各路政治力量与北京和港府的激烈对抗还将延续。在这其中,一小撮港独正在顺水推舟,加剧港人对林郑、港府乃至北京的不信任感。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抵制修例,而是要割裂“两制”,夸大北京与香港之间的体制差异,在北京和香港间制造对立。

而在两方的对立中,已经有耸人听闻的传言出现。有传言称,北京将派遣武装力量对香港事态实行弹压。北京外交部则以“其心可诛”的激烈评价对传言予以回击。自然,北京绝不会逾越“一国两制”的禁区进行过度干预,但这种传言背后,是外界普遍意识到,前后累积200万人上街的反修例游行,正在将北京和香港的关系推到一个极端。北京与香港曾经的关系,已经“一去不复返”。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