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赢家!郎朗娶到钢琴界最美爱丽丝,回忆成才之路,他只说:谢谢父母,小时候这样“逼”我!

 Parents


前天晚上,音乐天才、国际钢琴大师郎朗发博: “和我的的爱丽丝结婚了!


这毫无征兆的高调官宣,让无数吃瓜网友瞬间炸锅了!



相片上郎朗身穿一套黑色西装,绅士帅气。画面定格在深情凝望妻子,甜蜜扑面而来。



大家所熟知的郎朗,是被誉为“被上苍亲吻过双手”的音乐天才。


他用音乐见证了奥运会、格莱美、世界杯、世界杯、春晚等无数无数经典时刻,用双手征服了世界。而朗朗的成才之路更是印证了一句话:有远见的父母都有点“狠心”。


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的音乐奇才


1991年,郎朗以第一名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钢琴科。


11岁那年,郎朗参加北京市第五届星海杯儿童钢琴比赛,获得第一名。


同年,郎朗在德国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青年钢琴比赛中获得的荣誉:他得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和钢琴艺术特别奖。在预选赛上,郎朗的琴艺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但由于年龄小而失去了参赛机会。



父亲忍不下这口气,他认为这是儿子难得的锻炼机会,绝不能失去,决定自费赴德国参赛。


他回到沈阳到处筹钱,终于和郎朗乘上飞往德国的飞机。


参赛那天,11岁的郎朗发挥出色,引起了全场轰动。



1995年,郎朗在日本举行的第二届柴利夫斯从青年钢琴大赛中一举夺冠。


1996年,郎朗去美国参加钢琴考试演奏,立刻得到很多音乐学院关注,纷纷向郎朗发出邀请书。


后来,他入读美国费城享有盛名的科蒂斯音乐学院,除了入学通知他还得到了全额奖学金。


但他真正为世人所知是1999年。那年,郎朗参加芝加哥举办的明星音乐会,在这个音乐会上他与许多演奏大师相遇,音乐会是由著名演奏家斯特恩主持。


郎朗弹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间奏时,斯特恩抑制不住地对郎朗经纪人讲:“郎朗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钢琴家。


曲终时,雷鸣般的掌声骤然响起,全场听众热烈狂欢。



演出结束时已接近凌晨,更出人意外的是乐团的评审委员们被破例叫到拉维利亚独奏厅,他们要在那里继续听郎朗演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


这些评审委员们已破天荒第一次从全美赶来听一个中国孩子的演奏,现在又破天荒连夜评审他的技艺。


第二天《芝加哥论坛报》把郎朗称之为“当今世界上最为伟大和最令人激动的钢琴家”。


郎朗的演奏不仅热情四射,还展现出罕见的成熟和深度,那年他才17岁。


自此以后,一长串的演出计划接踵而至,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郎朗在芝加哥弹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竟然有14次返场,所有观众都起立长时间鼓掌不肯散场。




郎朗现已成为最年轻的世界级职业钢琴家,他的独奏音乐会,全被安排在欧美最重要的音乐厅。


他的“风光”几乎超越了以往所有的中国演奏家,成为继扭洛维兹和鲁宾斯坦之后世界钢琴界的又一位领军人物。


被誉为“世界钢琴王子”“最年轻的钢琴大师”。


在郎朗传奇般的音乐生涯中, 创造了无数“第一”:


  • 在世界所有主要音乐厅举办过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

  • 第一位获得“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的中国人;

  • 惟一一位在美国白宫举办专场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

  • 他的每张音乐专辑,都在全球古典音乐排行榜上名列第一。


朗朗的成才之路与“狠心的”父亲


郎朗出生后,父亲满墙满地的画五线谱,对儿子进行音乐启蒙。


父亲是一位治安特警,同时也是一位军队文艺团体的专业二胡演奏员。沉默寡言,极为严厉,郎朗的记忆中从未见他笑过。


父亲相信郎朗拥有特殊的音乐天赋,竟在郎朗2岁时为他购买了价格不菲的国产立式钢琴。



有一次,2岁半的郎朗被《猫和老鼠》中汤姆猫演奏的《匈牙利第二号狂想曲》所吸引,无师自通地在家里弹出了基本旋律。


父亲发现儿子的音乐天赋后十分惊讶,并梦想着郎朗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钢琴家。


在父亲的指导下,郎朗开始了他的钢琴生涯。


那时郎朗还够不到踏板,只得在钢琴凳上垫上枕头,才能摸到琴键。他喜欢手指在琴键上滑动的感觉。


“练习,郎朗。你要每日每夜的练习。你要尽你所能成为最好的钢琴家。”



郎朗从小有一种拗劲儿,他是大院里学琴孩子中最勤奋的。


到7岁开始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为郎朗设计了强制性的作息时间表:


早晨5:45起床,练1小时琴;

放学后,练习2个小时,然后吃晚饭;

晚饭后,练2个小时琴,然后做作业。


当郎朗完成作业爬到床上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


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积月累的坚持。十几岁时所经历的困难和练就的毅力,才有可能使你拥有今后的成就。


朗朗的父亲郎国任在《我和朗朗30年》中讲述了儿子练琴的艰辛。2岁开始学琴,每天练习至少8个小时。



可对此,郎朗却很淡定:

“有些能力的确是天生的,但是天赋并不意味着你会通过更少的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就。人生是一步一步来的,走了这一步才有下一步。


有远见的父母,多少都有点心狠,因为他们明白一个道理:


养育子女,从来不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这么简单,孩子未来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他们最需要的是努力向上的力量,在坦途中茁壮成长,在逆境时也不轻易放弃。


“为什么当初没有人逼我”


在《向往的生活》的一期节目中,Angelababy和刘宪华的一段谈话让很多人有共鸣。

 

Angelababy:你小时候是被父母逼着学小提琴的么?

刘宪华说:对,被逼着。

Angelababy:那你小时候愿意吗?


刘宪华:我不愿意,一直到我十一二岁,就一直不想拉,后来我参加了第一个比赛,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喜欢了。


Angelababy:那你现在感谢父母吗?刘宪华:非常非常感谢。Angelababy(怅然失落):为什么当初没有人逼我?

 

“为什么没有人不逼我?


Angelababy这句话,听着多少还是有些遗憾和不甘的!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逼”孩子一把。


父母“逼”孩子,并不是非要强迫孩子做他讨厌的事,实际上,每一个用心良苦的父母,都想用人生智慧的铲子一铲一铲挖掘孩子的潜能。

 

听到很多妈妈都说:“孩子喜欢什么就让她去学什么”,“不知道她喜欢什么,那我就让她都去试一遍,我不会逼迫孩子的”。

 

可是“浪花淘尽”之后,孩子还是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便对某样事情很感兴趣,但最终也在各种“放任”的态度中不了了之。

 

问题出在哪呢?

 

在于孩子的选择太多,而自己又不具备成熟的判断和思考能力,所以无法做出那个最优的选择,并且在父母的这种看似自由但却放任的教养方式中,也不知不觉形成了肤浅片面的生活态度。

 

真正聪明的父母,不会去逼迫孩子,而是去引导孩子,用各种方法挖掘孩子的潜能并鼓励她坚持下去。

 


换句话说,在学校,有了老师的引导和支持,孩子的一些潜能是被挖掘了出来的,因为老师是有在“逼”孩子做一些孩子没有接触过或者不喜欢的事情的。

 

所以,如果父母不做任何引导和要求,任凭孩子呆在自己熟悉的区域,孩子便无法得到锻炼,当然也无法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

 

某种程度上,那些信奉无为的父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


因为他们并没有考虑到孩子不具备成熟的决策能力,是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这个时候的喜欢,更多的是本能和天性。

 

作为父母,最需要的能力是要学会挑战、拓展孩子的能力边界,发现孩子的潜能,帮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适当的逼迫,是在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千妈认识一位弹钢琴特别好的女孩。


她说她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早晨起很早,谈一曲再去上班,觉得一整天都神清气爽。

 

有一次忍不住问她:你小时候练琴苦吗?

 

她说:


当然苦啦,我从3岁半就开始被我妈逼着天天弹曲子,那时候做梦都想把钢琴给锯断,这样就可以不练琴了。但是后来拉得越来越好,每次弹完一首完整的曲子都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而且练习新的曲子也没有小时候学的时候那么难了。


能弹出好听的曲子就感觉完全和曲子合二为一了,演奏也成了一种享受,当然自己也越来越坚韧了,遇到事情也不会轻言放弃,而是想着再坚持一下,要是我妈那时候不逼着我,我现在肯定没有这种乐趣了。

 


人们对一项东西有兴趣很容易,但变成爱好,乃至特长都是不容易的。

 

尤其是小孩子,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太容易了,但遇到困难就很容易就放弃,这个时候才需要父母适当的施加一些压力和要求,让孩子在兴趣的基础上,发展出强大的内驱力,坚持下去。

 

任何成就都不是紧靠兴趣和喜欢就可以维持下去的,还需要毅力,和自我鞭策,如果在需要培养意志力的时候让孩子不喜欢就放弃,浅尝辄止,那么以后长大养成的习惯也是浅尝辄止。

 

放任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和鼓励坚持克服困难后给孩子的快乐是截然不同的。

 

在有些事情上,作为父母,必须要“逼”孩子一把,要知道比起孩子小时候无比自由,长大后无比自卑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私人微信:qqmm10001

新浪微博:千千妈妈儿童英语


认为应该“逼”孩子的父母点下“在看”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