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0岁,比找个好工作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拥有这3种收入

古人有一句话: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

读书,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前面四者。

有人问我,读书真的能改变人生吗?我就认识这样一个被读书改变的80后,大家都叫他“书单君”,因为他擅长帮读者们推荐书,列书单。

他曾经在《南方周末》做过6年记者,现在是一名新媒体创业者。从写好一篇稿子,到经营好一家公司,这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怎么管理团队,怎么思考方向,怎么与人沟通……书单君说,能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全是靠了读书,把他的思维方式、做事理念都提升到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层次。

可以说,读书真真正正改变了他的人生。

他发现,身边的年轻人也有这样那样的困惑,经常找他推荐书,因此他就开了一个公众号:【书单】,专门分享有新知启发、能帮大家提升自我的好书,今天分享给大家。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书单】。


▲ 

书单准备了“全年阅读福袋”,免费为你提供1年的书籍

长按二维码关注后回复“书籍”,即可抽取


下面再分享一篇书单君的文章,职场人怎么高效率地自我升值,这篇文章或许可以解答你的困惑。





每个人都是企业家



在一段恋情或职业失败之后,许多人喜欢说: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还有人喜欢抱怨:我出身低微,就算拼尽全力还是无法望见别人的车尾灯。


不过真相往往是,大多数人所谓的努力,都还没到“尽了最大”或“拼尽全力”的地步。

 


很久之前,书单君听说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小孩在沙坑边玩耍,想把一块超出他体重的大石头推进沙坑。

可是,任凭他使出多大的力气,大石头还是纹丝不动。

一个成年人走过来对小孩说:你应该拼尽全力才行。

小孩说: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只是石头对我来说确实太重。

成年人摇头:你没有尽最大努力。

已经满头大汗、面红耳赤的小孩不服: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尽最大努力呢?

成年人继续说: 你只是靠自己的力量推石头,我站你旁边那么久,你为什么不试着求助我呢?


你所谓尽了的最大努力,只是尽可能使用自身体力,却不是尽可能使用你能借助的所有资源。



生活中,我们中许多人都是这个小孩:


为了一份职业,头悬梁锥刺股在所不惜,但即使“拼尽全力”,在毕业三四年之后,还是与同学的差距越拉越大。


更吊诡的一点是,越是天生力量微弱的人,因为从小单打独斗惯了,越是自尊心强,羞于求助外力。


比如书单君就见过这样的同学:从小贫困,长大之后最喜欢自豪地说,我从来不欠债。


刘瑜说,每个人都应该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这话说得真好。


不过书单君觉得——


每个人都该像一支队伍确实没错,但不该仅仅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毕竟人都是社会关系网络里的一员,放眼广阔天地,才能大有作为。

 



但为什么我们会忽视身边的资源呢?


核心就在于,对资源这两个字的认知,人与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换个角度思考,假如你是在经营一家公司,你就绝不可能将资源的认知仅仅集中在自己身上。


如果想要让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光你个人焦虑、掉头发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调配包括你自己在内,以及雇员、投资人,乃至银行、媒体、政府等所有能用上的资源。


而且你会严格地按照市场规律行事,绞尽脑汁,将所有可利用的资源榨干用尽,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其实,如果你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或者想说一声“已经拼尽全力”,何不以经营公司的方式和心态,经营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呢?


全球最大商务社交网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在他的著作《至关重要的关系》一书中就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理念:


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小型企业”,企业家精神不仅适用于经营企业,也适用于经营个人职业发展。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微型金融的先驱默罕默德·尤努斯也曾经说过:


每个人都是企业家。在穴居时代,我们都是个体户。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这种个体经营的形式受到了压制。别人给我们贴上了标签:“你是劳工。”于是我们就成了“劳工”,忘了自己一直都是企业家

当然,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们怎么才能像经营一家公司一样来经营自己呢?



精准定位,优势竞争



其实经营公司也没那么复杂。


一般来说,经营一家公司,会先考虑手里有什么资源优势,再考虑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然后结合市场,拿出取胜措施。


市场环境中,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总结起来就八个字:精准定位,优势竞争。


经营人生和职业的逻辑也一样。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找出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所在。



据说,美国旧金山湾区的101国道上的一块广告牌写着:100万海外人士都可以胜任你的工作,你有什么特别之处?


你如果想找一份职业,必须先填写的一道填空题也是如此:


一家公司聘用我而不聘用其他人,是因为……


如果你填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找出或培养起独特优势。


那么,有没有一套方法评估自身的相对优势呢?


在里德·霍夫曼看来,每个人的优势都由三块“动态拼图碎片”构成:


  • 你的资产

  • 追求 / 价值观

  • 市场现状

 

你的资产,指的是你拥有什么。天下的权钱交易,光送礼不行,一定要有请客。


在福州,青城派来杀福威镖局全公司,死了那么多的业务骨干,金庸先生都淡淡地,但是后来青城派把厨子杀了,林震南就难过了半天。


它包括像财产这样的硬资产,也包括大脑知识和信息、职场人脉等软资产。


硬资产好计算,关键是软资产怎么去评估。里德·霍夫曼提供了一个方法:


千万别自己骗自己,最好的检验方式是去社交场合了解人们的职业问题和需求,掂量掂量自己能否“轻而易举解决别人的问题”。


如果不行,那就继续努力。


追求 / 价值观,指的是你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这点,我们不必太死心眼,它也是随时需要跟着环境而调整的。


市场状况,就是你需要问问自己拥有的知识或技能,市场需不需要?


职场中,书单君见过太多有才华的人,掌握的东西不具备商业价值,因此老是郁郁不得志。


因此,硅谷风投马克·安德森说:“ 如果市场不存在,再聪明也没用。”



要评估个人相对优势,就需要结合以上三个方面,动态地综合考量。


当然,生活中如果想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职业,最大的问题可能还不是怎么找到自身优势,而是是否具备起码的风险意识。


书单君知道,大多数人的职业发展预期是这样的:


从某个学校毕业,学得一技之长,进入某个公司或工厂,其间可能跳几次槽,然后兢兢业业,升职加薪,最后到一定的年纪退休,拿到养老金,安享晚年。


其实,这样的人生规划也没什么问题,力所能及干好分内事,职业上精益求精,以工匠的心态对待工作,退休时说不定还能获个劳模称号。


问题在于,这或许并不是什么规划,只是大多数人就这么活,所以你也这么活。



书单君想提醒你的是,现实很可能并不允许我们随波逐流:


国内大多数创业公司活不过3年;

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可能得不到职业晋升机会;

更糟糕的预期是,我们的退休金,未来也面临贬值或延迟发放的风险。


随着技术和经济结构迭代的速度加快,过去在一个大型企业里呆一辈子或半辈子的做法,越来越行不通了。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标准普尔500公司的平均寿命有65年,到了九十年代末,这个数字只有10年。


德勤会计事务所的报告说,大型公司丧失领导地位的比率,也就是所谓的垮台率,在过去的40年里翻了一番以上。


所以,在美国和日本,六七十岁返聘的老员工,并不在少数。


可以说,社会越是发达,随波逐流的成本越高,不可预测的黑天鹅随时会出现。



我们之所以需要学着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人生和职业,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抵抗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要不然谁愿意活得那么累啊? 


问题是,就算我们可以认清自己的竞争优势,又如何抵抗未知风险呢?


给人生定一个ABZ计划



在《至关重要的关系》里,里德·霍夫曼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职业规划理论:ABZ计划。这也是书单君认为这本书里最有价值的部分。 


过去,找工作,一般总会听到这样的建议:依据自己的兴趣,干你爱干的事。


还有一种建议是:先确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埋头苦干反复练习吧。


比如著名的1万小时理论。


它说的是,任何人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都需要至少1万小时的学习和练习。


这个理论,因为抹平了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异,强调勤奋和反复练习而大受欢迎。


这些建议,书单君觉得都没有错,但都有个大问题:过于静态


比如,假如你按照每天8小时,每周5个工作日计算,1万小时就是将近5年时间。


也就是说,你反复学习精进一门专业或技术之后,需要5年之后才能用上。


可按照现在社会迭代的速度来看,5年之后,这门专业是不是还受欢迎呢?

 


书单君念高中那会,个人电脑刚刚普及,许多家长和年轻人都感到异常焦虑。


当时我们那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未来,谁不懂电脑,谁就是新时代文盲。


因此,许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去学电脑。


都学什么呢?主要是怎么使用DOS系统和打五笔。


我印象中,当时最时髦的事,就是记各种输入命令还有五笔代码。


结果,大概也就两三年时间吧,市场上电脑的模样就突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鼠标解决了一切问题,以前死记硬背的那些东西全都白费了。


各种网吧、私人电脑普及之后,害怕成为新时代文盲的焦虑更是一扫而光。


所以说如果只是埋头苦干反复练习,看不清未来形势,也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

 


ABZ计划,解决的就是职业或人生计划过于静态的问题。


严格说起来,它不是在职业初期就制订出来的单一计划,而是随着未来情势变化可以随时改变的动态性计划组合。


A,指的是你目前正在从事的工作,或者近期想从事的并可以发挥竞争优势的工作。


B,指的是A计划的替代方案,如果需要改变目标或实现途径,就需要把职业重心转移到B计划上来。


Z,指的是我们的退路,也就是人生的救生船,是给生活保底的。


举个例子,书单君认识一个电子企业里的技术员,也是国内知名的书评人。


这哥们平时工作之余喜欢看文科书籍写书评,长见识的同时,还给自己带来一份额外的收入。


虽然他现在没有想过从原来的单位辞职,但就算辞职,他的写作事业也足以养活他。


对他来说,技术员就是A计划,写作就是随时可顶上的B计划。


另外,多年的写作给他带来不少收入,加上原本的工作收入就不低,所以他在股市和楼市里都有些投资,这就是他给自己留的Z计划。


相对静态的单一计划,组合型计划的优势显而易见。


在里德·霍夫曼看来:


我们的人生,经常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干什么的,也未必清楚自己的优势以及市场到底需要什么。


公司 工作 经营 经营公司 职业 计划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