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漾村丨桐乡西部历史文化第一村



懒下楼主郁震宏书

本文选自《桐乡旅游之声—老村落》,略作修改。



一、沿革


很多文化界的朋友都说:湘漾,这个地名真风雅!


由此产生一个问题:湘漾,究竟是什么意思?


湘漾村,以湘漾命名。漾,是杭嘉湖地区对大河的通称。


湘漾,是一个古地名。南宋时期的《嘉泰吴兴志》中写作“席羊”,这是文献记载中大麻地区最早出现的古地名之一,至少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明、清两代,湘漾,又称“细漾”、“细羊”、“向阳”等。最终,“湘漾”一词胜出,成为一个固定地名,从清代至今不变。


席羊也好,湘漾也罢,究竟什么意思?至今还是一个谜。


湘漾历来属于德清县十四都,民国20年,也就是1931年,今大麻镇范围设立了大麻、湘漾、海卸三个乡。湘漾乡的范围,包括现在的湘漾村、西南村、麻溪村(部分)等地。海卸乡有一度被取消,其下辖的百富村就划属了湘漾乡。


湘漾乡,1950年5月19日划归崇德县,属洲泉区管辖。1956年,湘漾乡并入大麻乡,湘漾作为乡的历史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湘漾风光

茅盾小学钟娟红老师拍摄。



二、王阳明与湘漾村


王阳明是明代大儒,作为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的横空出世,使得后世不得不把中国学术“杰出人物榜”重新排一下座次,我们习惯把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划分为“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两派,这个“陆王心学”的王,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同时也影响了韩国、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其他各国,“王阳明”思想在历史上所覆盖过的人群数量,大约不会亚于苏格拉底、柏拉图。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王阳明思想是中国文化以及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他的影响力还在继续。


章太炎先生就曾经评论说:明朝三百年天下,全靠三个浙江人撑起来,一个是刘伯温,一个是于谦,一个就是王阳明。


这三个人中,就有两位与湘漾村有关系,一个是于谦,一个是王阳明。


这里且说王阳明。


湘漾徐家,位列古代德清县“徐胡谈蔡”四大家族之一,毫无疑问是大麻第一家族。徐家特别重视子弟教育,聘请了很多名师,其中就有王阳明的父亲王华。


王华,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后来中了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小时候,曾随父亲到湘漾村徐家读过书,后来,湘漾村人为了纪念王阳明,建造了一座锦香亭,并且立了一块“阳明先生读书处”的碑。


锦香亭、阳明先生读书处碑,明朝末年毁于兵火,后来也一直没有重建,不过地方志上有记载,现在如果要重新恢复,倒是有凭有据的。


湘漾风光

茅盾小学钟娟红老师拍摄。



三、徐氏八百年


湘漾村,地方不大,历史上经济富庶,重视教育,人才辈出,可以用“井喷”来形容。这些人才,主要集中在徐家。


湘漾村徐家主要居住在徐家场、旧宅里、东板桥、河南门、川堂里等地。按照常见的说法,湘漾村徐家在元朝时候从金华武义县迁居到湘漾村,始迁祖叫徐隍,徐隍的爷爷叫徐道隆,是南宋王朝的忠烈之士,类似文天祥一样的人物,《宋史》有传。


我的朋友范红杰先生最新发现,根据王阳明父亲王华《一诚徐公行述》记载,湘漾村徐家的祖上本来是河南开封人,北宋灭亡后,迁居到大麻,从南宋开始,在湘漾村繁衍生息八百年。


元朝时候,湘漾徐家已是地方大族。明朝是徐家的鼎盛时期,出了30多位进士、举人、秀才,成为德清县的第一望族,当时人把湘漾徐家与胡、谈、蔡三姓并称为德清县“徐胡谈蔡”四大家族。


地方传说,徐家“三斗三升芝麻官”,形容徐家读书做官的人特别多,其中明朝中期徐九龄、徐九思、徐九万三位最为著名,是徐家鼎盛时期的标志性人物。


徐九龄、徐九思是进士出身,徐九万是举人。徐九龄官至礼部主事,过去徐家场有个“青云甲第”牌坊,就是为徐九龄立的。徐九思考中举人的时候,《诗经》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名,所以被称为“经魁”,德清县的县学前过去有“经魁”牌坊,就是为徐九思造的。徐九思官做到南京右通政,是部级官员,也是大麻历史上官做的最大的人物。


湘漾风光

茅盾小学钟娟红老师拍摄。



徐九万虽然没有中进士,但是他的岳父家却了不得,是国家级的大家族,他的岳父于冕,官至应天府尹,于冕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救时宰相”——于谦,于谦也就是徐九万的太岳父。“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是于谦的名句。


再往远了说,徐九万的夫人,也就是于谦的孙女,还是嘉靖皇帝奶奶邵太后的表姐妹呢!因此,地方传说,明朝皇帝曾到徐家来过,这不见得是历史事实,倒也并非空穴来风。


这里且说一说徐九思。


过去文官体系,举人、进士一般都能诗会文,徐九思二十出头就中了举人,而且又是浙江省《诗经》考试第一名,文学修养之高可想而知。他晚年辞官回家后,与杭州人洪钟、丁养浩等28人组织了“归田乐会”,以诗会友,这个诗社是明代中期非常重要的文学社团。


“归田乐会”中的28人,都是退休官员,其中,洪钟官至太子太保、刑部尚书,他就是《长生殿》作者洪升的七世祖。丁养浩是徐九龄的小舅子,官至云南布政使,是封疆大吏,他写的《西轩效唐集》就收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徐九思的作品《一斋文集》,可惜没有传下来,他的诗歌散见于各种古籍当中,比如清代人王同编的《塘栖志》中就收有徐九思的《次韵邵端峰泗水庵唱和》诗:“历历禅关几岁华,松风吹雪落袈裟”,写得很好。



四、湘漾里郁家


徐家进入清朝以后,一蹶不振,什么原因?没有史料可证。老百姓说是“徐家祖坟破了风水”,当然这是民间的习惯思维,姑妄听之。


徐家衰落以后,郁家开始兴盛起来,逐渐成为现在湘漾村范围的第一家族。从清末到民国,湘漾里郁家就有三位登上上海的《申报》。郁家聚族而居于湘漾河边,村子就叫“湘漾里”,大麻人习惯称“湘漾里郁家”。


郁家继徐家而兴,到了1931年,大麻地区设立三个乡,其中一个就叫“湘漾乡”,就是用郁家居住地湘漾里直接命名的。由此可见,民国时期,郁家已经是湘漾村的第一家族了,当然远远不能跟徐家鼎盛时期相比。


郁家第一个被地方志记载的是郁怀英,他在咸丰六年(1856)独资造了萧家桥,有功乡里,萧家桥是大麻唯一的一座个人独资造的桥梁,郁怀英有个“修职郎”的头衔,是八品衔,2014年,他的墓碑在大麻出土,经我的朋友范红杰先生发现、俞国林先生呼吁,此碑现在保存在桐乡博物馆。


郁怀英之后,1912年,郁宏泉创办大麻国民学校,开大麻近代教育之先河,郁宏泉为大麻国民学校第一任校长。郁宏泉的大儿子郁荫庭,毕业于浙江省立农业学校,担任过德清县党部执委、县参议员;郁宏泉的小儿子郁念劬,1926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商业学校,与民国政府第一任驻韩国大使邵毓麟是同班同学。


湘漾郁家,民国时期,郁子初、郁荣钊,都毕业于杭州蕙兰中学;郁大年毕业于嘉兴秀州中学;郁达三、郁耀祖两位都在浙江省保安处第四科任职,这些人回到大麻后,都对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做出过贡献。1947年的大麻教育研究会成员中,全镇一共34位,郁姓就占了8位。解放后,湘漾里郁家被评为“地主”的就有14户,是当时崇德县地主数量最多的自然村,因此,大麻人称湘漾里为“地主窠”,说这个,我并没有褒贬之意,只是由此可以推测,民国时期湘漾里郁家财富积累之巨大。


湘漾风光


清代、民国时期,郁家以经商出名。郁敬祥的“郁永和号”,是大麻著名商号,下设皮毛、米、肉、印染等产业;郁荫庭的“涌泰盈”油车,其注册资金,曾经排名德清县商号第一位。


郁家除了经商外,也出过几位地方名医,外科有郁涌泉、郁子初父子,他家堂号“承明堂”,承明堂的厅上曾经挂着许多病家送的匾,郁涌泉以看病所得,造了走马楼,是大麻老底子最豪华的住宅,由此可见其医术之精、业务之好。儿科有郁继芳。郁继芳是名医高芷萍的学生,是解放后大麻卫生院的创始人之一。


民国期间,担任过大麻国民学校校长的,郁姓最多。其中最后一任校长为郁荣钊,他是杭州蕙兰中学毕业的,蕙兰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出国很多人才,比如郁达夫、胡兰成。郁荣钊在蕙兰中学读书期间,因为技术出色,成为学校篮球队、排球队的主力,经常参加比赛,《申报》就曾报道过。郁荣钊学问很好,又是金子久的外孙女婿,有金、郁两大家族背景,他回到家乡,很年轻就担任了校长,同时也把篮球、足球之风引进了大麻,为大麻的体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五、尚武之风,保家卫国


大麻地处杭嘉湖三府,德清、崇德、杭县、海宁四县交界之区,地理坏境极其复杂,重武之风历史悠久,元朝诗人陈基就曾说大麻:地利本宜农,民风乃尚武。


明朝时候,徐家就出了一位武举人,叫“徐梦郭”,他不仅是大麻历史上唯一的武举人,也是明代德清县唯一的武举人,我们常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可以想见,这个武举人徐梦郭的背后,必然有一个极其庞大的练武群体。


湘漾村老底子时候,像西木桥、湘漾里等村落几乎家家习武,当然主要是为防身、护村。湘漾里郁家家大财大,更是不惜重金,聘请拳师教子弟习武,比如郁敬祥,他小时候,家里就聘请了山东的拳师教他。太平天国时期,湘漾村民组织民团,保卫乡里,可歌可泣。


抗战期间,湘漾村第一家族郁家没有一个人出任伪职,并且为了阻止日军兵船进犯,还自发砍了祖坟的树木掩塞河道。湘漾村一度是德清县抗战的大本营、大后方,张友才、谈益民两位县长都曾在湘漾村指挥全县抗战。抗战后期,谈益民曾兼任崇德县县长,他领导德清、崇德两县抗战,办公地点就在湘漾里。


湘漾风光


这里说一说一位抗战老兵郁忠善。


郁忠善,湘漾里人,郁子初之弟,毕业于国立十九中学,1944年参加青年远征军,隶属209师639团1营3连2排,抗战胜利后,在杭州银行系统工作。抗战七十周年时,郁忠善获得浙江省抗战老兵荣誉勋章,现定居余杭区临平镇。



六、湘漾村的方言特色


湘漾村中间一条乡间公路,把湘漾村分为东西两片,一路之隔,说话就有很多不同。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


湘漾村公路西边洪音多,路东边细音多,比如“临平”一词,东边人发音“临平”,西边就发“轮盆”。还有,西边人分别尖团音比东边人清晰,比如“心脏”,西边人发“森脏”;“精神”,西边人发“真神”。同样一个湘漾村的小孩子,受了普通话影响后,回家说方言,东边的孩子容易尖团混流,比如把“心”说成了“xin”,“精”说成了“jing”,而西边的孩子就不太会这样。


当然,湘漾村方言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这里略举几例,以为引玉之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