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面对新环境时“胆小”不愿意离开大人,是安全感不足?

编者按:经常看到或者听到一些育儿文章讨论“安全感”,也曾经有朋友聊天交流过他们孩子在面对不熟悉的新环境的时候行为显得比较保守或者胆小(比如说不太敢主动去尝试玩耍新玩具,同时可能也不太去主动跟别的小朋友互动玩耍),然后朋友比较担心孩子社交能力发展受影响,加上自己看过一些育儿文章,所以问老父亲这是不是孩子安全感不足?如果是的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没有什么办法改善?


 


老父亲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一定”。看上去大致上类似的行为,背后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心理学原因。这一点不管是对成人儿童均适用。只是简单粗暴的直接把行为看起来的样子通过最简单的直线思维去找原因贴标签——类似于小朋友到了新环境没有像小狗似的到处撒欢跑就是胆小缺乏安全感,撒欢太狠就可能是多动症,跟小朋友发生了冲突的时候可能动了一下手就可能是暴力倾向,被小朋友打了不敢狠狠地打回去就又是胆小懦弱等等,就等于抛开剂量谈毒性和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一样,有点耍流氓之嫌。

 

同样,如果只挑毛病不给办法也是耍流氓。老父亲当然不会耍流氓,所以对于朋友提出的这个问题,在回答了“不一定”以后,反问了朋友N个问题:“孩子多大?男孩女孩?你们家长主观上觉得,一个这么大的孩子在面对一个相对陌生新环境的时候到底怎么样的反应是“正常的”?假如说孩子本身有性格的差别,你们对于这种性格差别造成的社交风格差异,觉得差异到多大就超出了“正常”的范畴了?(这个是为了大致上量化家长主观上的标准,比如说同样一个孩子的行为,可能在性格外向型家长那里就是保守胆小,在内向型家长那里就是非常正常)

 


 

另外,你们孩子这种行为上的保守,会持续多久?是开始的十几分钟,还是会贯穿在外面玩耍一两个小时的始终? 是对于任何新环境行为都很保守还是偶尔或者时不时有例外?如果有例外,你们有没有观察出来造成这种例外的共性?同样,是对于所有同龄小朋友都不太愿意主动去互动玩耍,还是有些小朋友好一些有些小朋友不行?如果是这样,你们有没有观察出造成这种例外的共性”?

 

再有,你们的孩子,在自己熟悉的环境(比如说自己家是最熟悉的)接待同龄人的时候,行为模式跟出去到公园里面的玩耍区碰到同龄人的时候有什么区别吗?”

 

 

看到这里,有没有绕着有点头晕的感觉呢?一个看上去相似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因可能会有很多种,很多家长比较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就是对于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动机过于简单化,而这种简单化很容易一不注意就进入了下定义贴标签的负面领域。老父亲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孩子的世界既简单又复杂”,经常反复告诉自己,千万要忍住对孩子的行为随意做出判断的这种本能冲动。如果不至少把上述问题里面的点都观察清楚,轻易不能下结论。

 

 

老父亲想说的是,家长们,你们可能多虑了,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人缺乏安全感啊(或者反过来说也对,那就是这个世界上哪有人是不缺乏安全感的啊?)。基本上孩子从受精卵时期开始,就已经开始有了很多差异化,有多孩经验的家长应该更加容易体会同一个父母的孩子从出生就预装了不同的性格系统,他们既有相似性,但是又有很明显的差异化。很多西方经过长期跟踪研究的学术报文献中,都体现了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在有很多惊人相似性的同时,也有非常明显的性格差异。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大家非常容易可以体会得到,有一些人就是人来疯,场面人,陌生人越多,越兴奋;还有一些人虽然正常的人际交往没有任何障碍,但是在陌生环境碰到陌生人就会比较局促尴尬,没有太多活跃气氛的能力;还有更多的人可能属于比较中规中矩,场面上也能应付,有时候碰到陌生人也会尴尬,但是都不是太于偏向哪一头。既然一个健康成年人在基本清楚地认知了这个世界,而且有能力保护自己不需要任何别人给与安全感的情况下都会在社交类型方面有这么多差异化,我们凭什么要轻易地认为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像拉布拉多那样看到谁都没心没肺地上去绕圈才算是“不缺乏安全感呢?”

 

 

从自家大宝亲身经历来说,老父亲更是庆幸自己很早就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大宝是极高需求的孩子,非常需要关注和陪伴,她在四岁以前,无论到什么陌生环境,都很少会去主动玩耍或者去主动跟小朋友玩,会一直依偎在妈妈或者爸爸身边,就算是对什么好奇,也会拉着爸爸和妈妈一起去看。有小朋友来主动跟她玩,她有时候也会往后躲。最极端的是,送她去上一周一次的3岁左右孩子的团体健身玩耍班,她会全程需要爸爸或者妈妈在旁边跟着,别的所有孩子都不需要,只要爸爸妈妈在远处看着就行了。

 

但是老父亲更加注意到了,大宝其实是观察型的孩子。虽然到了陌生环境她不会主动去探索,但是她会非常认真的看别的小朋友去探索,会一直很专注地旁观。虽然很多小朋友找她玩她会躲开,但是也有少数的她是不躲的会在一起玩很久(老父亲观察出来了大宝喜欢的这一类孩子的共性,那就是普遍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比较温柔,不是那种满场飞奔的大呼小叫的特别活泼的孩子),所以这也算人以群分吧。还有更重要的是,在自己家,熟悉的环境下,大宝还显示出了一定的领导能力和社交才能,基本上她从来不会在有别的小朋友的时候只沉浸在自己玩耍中,而是会自己一边玩,一遍观察小朋友的玩耍,会主动看小朋友的需求和兴趣去展示和分享自己的玩具,在很多时候她会无形中主导玩的内容和节奏。

 

 

更有趣的是,到了四岁多以后,她好像突然进入了另外一种境界。现在到了陌生环境不但会去玩自己想玩的,甚至还会主动跟陌生小朋友打招呼。有时候陌生小朋友的妈妈来了,大宝甚至还跟人家妈妈大方招手打招呼(如果是对方的爸爸,大宝还是会警觉地走开),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我们父母在现场远处陪同(间隔十几二十米,基本上是大宝自己玩但是随时可以看到我们)。

 

看到这里,老父亲相信已经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了。这种在陌生环境下对探索和社交的保守,并不一定意味着缺乏安全感。如果对于上面那些问题大多数的观察都跟老父亲对大宝的观察相反,才需要考虑是否会有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发展障碍从而进行一些干预。但是讲真,人类生存了几百万年,真正有成型的育儿理念还不过区区百年。说句实在话,我们很多可能自以为是的育儿理念,在几百万年的基因智慧面前都可能单薄的不堪一击。老父亲亲身观察的结论是,现在很多家长可能真正的问题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做得太多。人为地给一些可能本身就只是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加上了很多莫须有的标签。

  ......END......


落基山老爸


“育儿,育己,育人生”


﹋﹋﹋﹋﹋﹋﹋﹋﹋﹋﹋﹋﹋﹋﹋﹋﹋﹋﹋﹋﹋﹋﹋

作者简介

 

毛毛猴,北大本科,美国 Top 50 硕士。现居于加拿大西部牛仔城卡尔加里。目前家有两孩并且老三正在路上,码字初衷是结合北美所学从父亲角度分享各方面育儿心得,做一个“中国式父亲家教缺位”的反面例子。

最喜欢的名言: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喜欢文章,就点个“在看”

                                         让更多的人也看到



声明:文章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