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人物】中国好医生·武辉:一双温柔手 送君山水阔

【开栏语】


 2019年,是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建院70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同走过的70年岁月,有过艰难困苦,更有无限荣光。重新翻开历史画卷,有很多人的故事,或暖人心田,或振奋人心。值此70年院庆佳期,从【壮丽70年·人物】系列说开去……

 题记

一呼一吸间,便是生死的距离。医护人员一身医术、一双手,一颗心,就是这距离的远近。


中央文明办、国家卫健委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 中国好护士” 2018年11月月度人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武辉,已经从医27年。她的笑容、她的声音、她双手的温度,已不知从“鬼门关口”抢回了多少“小小孩儿”的命,在绝望处开启了他们柳暗花明的新生。



捧起希望 常觉平凡而不凡



2018年“中国好医生 中国好护士”颁奖词中这样描述武辉:她捧起“早到的天使 ”,为很多家庭点亮幸福。而她自己却常说:“新生儿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我们只是一群平凡的医生、护士。” 


武辉一开口,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打上了柔光,让人不由得身心舒缓。这也正是很多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及其家人所需要的一种力量。


新生儿科的早产儿占50%以上,这些早早离开母亲子宫的尚未成熟的孩子,本身就寄托了家人的无限期望。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母亲身体情况异常,一般都经历过漫长而谨小慎微的“保胎”阶段,整个家庭都身心疲惫,却又充满了憧憬。这些孩子降生后,有的皮肤薄如蝉翼、血管纤细如发,脏器发育不全,新生儿科要模拟母体的功能,在每一个细节上细心照料,才能和孩子们克服一个又一个劫难,跨过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坎儿。



“每一次救治,都是一场生命的接力。我们唯有一万分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才能更好地把握住‘火候’,抢回一条命。”武辉用“走钢丝”来形容她所经历的每一次救治,既要敏锐察觉患儿的所有细微变化,又要衡量治疗利弊,果断抉择。


2018年初春,新生儿科迎来了一位24周胎龄的早产儿,体重只有460g,还不如一瓶矿泉水重,胸骨如鱼骨粗细。第二天就再一次出现了严重的呼吸暂停,武辉立刻带领医护团队紧急抢救。就在孩子刚刚恢复心率的那一刻,他竟然用自己的小手握住了身边护士的手指。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都被这温暖的一幕融化了……经过127天的救治,孩子的体重由460g长到了2500g,走出新生儿科诊室的大门,未来有灿烂的人生在等待着他。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特例。武辉带领她的医护团队,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个绝望的家庭,被患儿家属们亲切地称为“早产儿妈妈”。


敬佑生命 常思幸运与不幸



新生儿科有一间专门的家长会议室。武辉定期和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家长们“交交心”“打打气”。她说:“家长的信任和支持给予我们更多的力量。”



来到新生儿科的孩子,不乏遭遇被放弃、被忽视的命运。但还有更多的幸运儿,在生命之初的风浪里,就得到父母坚定的守护和无私的爱,这些也是医护人员在抢救一线坚持的力量源泉。


曾有一对外地的夫妇,妻子因子宫肌瘤,怀孕艰难。终于得来一个孩子,从19周开始卧床保胎,到25周时早产。保温箱中的孩子十分虚弱,随时都可能停止呼吸,在家休养的母亲身心憔悴,牵挂着孩子却又无能为力。孩子的父亲眼含热泪地对武辉说:“我们信任您,无论怎样,我们都坚持救这孩子!”


对生命的珍视,把孩子的命、一家人和医护人员紧紧地连在一起。一方面,医护人员们轮流不眨眼地24小时看护孩子,另一方面,武辉给家长以信心,让孩子的母亲坚持给孩子提供母乳,孩子的父亲每天坚持到医院送奶。就这样,90多天创造了奇迹,孩子生龙活虎地回家了,带着科室几十位“妈妈”的成就和惦念。每次回来复诊,科室医护人员都轮流抢着抱一抱。


不幸的是,在孩子五、六个月的时候,一场车祸夺走了孩子的生命……这个消息震疼了新生儿科每个人的心,有三天多的时间,大家都不说话,生怕泪水决了堤……“我们一分一秒救活的孩子,就这么轻飘飘的没了。很久都缓不过来神。”武辉忍着泪呼吁,意外或许无法躲避,但儿童座椅在中国的普及任重而道远。


光耀誓言 不拘分内和分外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武辉始终用行动践行着求学期间的这句誓言。她始终给予患儿及其家庭她所能给予的一切:日益精进的医技、不断优化的服务、能省则省的费用、开启新生的希望……


“可做可不做的检查尽量不做,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这话的背后,是一名医者对危重病症拿捏的准头,是一名医者对百姓健康的责任和担当。武辉还积极为经济极其困难的患儿家庭申请救助项目、援助基金等,真正想其所想,急其所及。


曾有一位外地转来的早产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当时病情十分危重,小小的身躯,肚胀如鼓。家长因担心愈后的情况,决定放弃治疗。新生儿科各级多位医生相劝未果,在北京出差的武辉得知消息,立刻打电话苦口婆心地劝,并且在归来的第一时间,找孩子家人面谈,透彻地分析孩子的病情,解除他们的顾虑,硬是把马上就要上火车返程的一家人留住了。由于及时做了手术,患儿留住了一条命,现在完全恢复正常。


目前,新生儿科运行的是加拿大新生儿写作网运行模式,拥有国际最先进的新生儿疾病诊疗技术,从理念、方法到设备、流程,均与国际接轨。患儿家人可以与患儿进行亲密接触,全程参与,和医护人员共同为患儿的康复发挥作用。这都得益于武辉的勤耕不辍。早在2008年至2009年,她就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医学中心进行了一年的全加拿大统一的新生儿及围产医学临床Fellowship培训,随后又先后到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中心、奥克拉荷马大学儿童医院、加拿大多伦多西奈山医院、阿尔伯塔大学进行参观学习与交流。先后在核心期刊以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14篇。


“新生儿科经济收益低,但社会效益高。医院给儿科医生发放津贴,让我们心里暖呼呼的。新生儿科的发展,体现一所医院的责任和情怀。” 这是武辉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视新生儿科发展的感触。


在武辉眼里,治病救人,不能仅仅在病床上,也不仅仅在医院里。要能够“走出去”“做在前”。为进一步降低吉林省新生儿死亡率及致残率,2018年5月,在吉林省、市领导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支持下,武辉牵头组建了吉林省新生儿专科医联盟,带领全省1个副省级市、7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共计49家医院开展新生儿科疾病诊疗及管理。在她的努力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的诊疗和护理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在科室收治危重及疑难病患明显增多的情况下,死亡率由2017年的1.24%降至0.51%,下降了0.73%,带动吉林省新生儿学科整体发展和壮大。



“多做一点,孩子生的希望就更大一点。”带着这份朴素的心愿,武辉及其团队成员的休息更少了,鞋更费了,但患儿们的生存率却在稳步提升。最近,武辉正在忙两件在她看来极其重要的“大事”:一是普及新生儿复苏技术。为了更好地抢夺这“黄金60秒”,武辉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2018年一年深入到吉林省7个偏远的地区科普。二是普及新生儿“黄疸”知识,让这种“后果严重”,但实际上“可治可防”的悲剧少出现、不发生。


新生儿疾病临床诊治必不可少,但做好预防,更是利国利民的善举。武辉把这项工作比作消防员:普及知识,就是为了别着火;掌握科学知识,就像刚着火了,可以及时有效扑灭;千万不能等火都着起来了,无可挽回了,再叫消防员也是于事无补。


一袭紫衣,步履匆匆。透过新生儿科诊室的玻璃,武辉表情严肃地和医护人员低声地交流着又一名患儿的病情。和医院的其他诊室不同,这里显得十分安静。行走在“小小孩儿”的世界边缘,有对未来的渴望,有对美好的憧憬,还有对生的敬慕与执着……


扫描二维码可预约挂号

电话挂号:0431-114 、0431-88783456(日间)


吉大一院3群:553229176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