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采访了几位正在名企实习的留学生,光鲜的背后是无奈


在北美留学的同学都知道,对于一个非科研向的本科学生来说,在大二大三找到一份北美的名企实习是多么重要的事。

 

同样的GPA,同样的背景,有名企实习经验的同学也绝对会通过初次遴选,拿到面试。

 

相对于死板的GPA,水分巨大的社团经验,和不知真假的异国经历,能在信用度高、遴选机制严格的本地名企获得一份实习,是对于同学能力和交际的巨大认可。

 

学商科的挤破头想进的银行、四大,CS专业膜拜的谷歌、苹果,拿到这些实习的人,谁不恭恭敬敬叫一声“大神”?

 


许多故事也从学校奋斗开始,到拿到名企的Offer结束。


至于实习工作的体验如何,在工作中又学到了什么东西,却很少有人提及。

 

进入名企实习的人,工作体验和工作结果就一定尽如人意吗?


对比那些找了非名企实习的人,最后结果又如何了呢?

 

我们采访了五位在多伦多本地有着实习经验的人。

 

在名企一定比在非名企好?进入名企后就一帆风顺?

 

这些留学生不同意。



01


四大也有办公室政治

不过我以前不知道

化名:多伦多吴彦祖

专业:理科转商科(自学CPA)

留学地:约克大学商学院MBA

 

来多伦多大概是五六年前,也有一段时间了吧。


因为以前在中国的工作是在北京的德勤,所以在加拿大读MBA期间就在加拿大德勤实习了。

 

当年的时候在国内读的是“双非”(非985/211)的大学,还是比较难找工作的理科。

 

那个时候我的同学,有些对找工作不抱幻想,每天课也不去上,就在宿舍里打游戏。

 

还有认识的学长,毕业就回到一个小县城,让父母安排工作,之后再相亲结婚生孩子。

 

那个时候觉得如果自己也是一样的人生的话,就太没有意思,太丧了。

 

所以那个时候就开始自学会计的知识,去考国际会计师资格证(CPA)

 

当时我们学校没有人理解我,我同学也都天天打打游戏谈谈恋爱。

 

要是考过这个考试都知道准备这个考试是很辛苦的,有一天下了大雪,早上6点半到图书馆门前排队。

 

那个时候就想,和我一起排队的这七八个人可能是我们学校最后的希望吧。

 

考过了CPA之后,在北京德勤通过了几轮面试,拿到了审计的职位。

 

进入四大,尽管是国内的四大,对我来说也是一段非常宝贵的经验。

 

那个时候每天都会学到很多新东西,learning curve is extremly steep。

 

在出差的时候,也算把全国各地跑了一遍。

 

那个时候又觉得,it’s not enough,想要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改变。

 

比较和选择之后来到了加拿大的约克大学读MBA,同时希望在多伦多UT的金融区找一份工作。

 


当时我的想法很清楚。


当一个人想要跳槽的时候,有三个因素需要考虑,一个是地域,第二是公司,第三是工作涉及的内容,这三项最好只有一项改动,不然会失去很多优势。


那个时候我刚来加拿大,所以就联系了当地的德勤,做差不多一样的审计工作,给自己留出一个适应当地文化的时间。

 

国内和国外的德勤在很多方面很相似,但是在一些方面也有不同。比如说关于工作结束之后个人空间的问题。

 

国内的同事的关系会非常近,上班也在一起,下班也在一起,尤其是同一批进公司的,就像好兄弟一样。

 

国外的话私人空间会比较大,大家结束了工作就各自回家了,有很多人也不会留私人的联系方式。

 


还有就是一点出乎我意料的,那就是国外的德勤也有办公室政治。

 

那个时候我的部门有两个Manager在做斗争,剩下的人都站队,就像国内的争储一样,站错了队,那些人就要从这个部门打包离开。

 

当时我虽然队站对了,但是后来的Manager我很不喜欢,在加拿大也发展了自己的关系网,就跳槽到别的公司了。

 

对于在大公司工作,我希望同学们了解一些平常不会有人跟你们说的事。


这些事情也会有多余的风险,这些都是你们需要考虑的。


02


当时Scocia的Partner邀请我去实习

我说我有了别的计划

化名:正在Research的一只风

专业:商科

留学地:多伦多大学罗特曼商学院

 

去年大三的时候,我周围的大部分人都在苦恼找不到实习的事情,但是我觉得人生不应该那么计划。


倒不是我说大话,而是我觉得大家都非常优秀,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机会,不需要为了一份实习打得头破血流,而且这份实习的含金量可能没有那么大。

 

那个时候,因为去年暑假在国内和自己好朋友做了一个大学生Tech方向的夏令营,虽然我不是学Coding的人吧。


但是我觉得这个方面很有趣,而且我觉得这个才是未来的方向,我就一直在想,怎么才能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相关的事情这样。

 


大概从大三上学期开始吧,和MIT的一个Data的实验室联络,当时也不止和一家机构发了邮件,但是他们是有回复的实验室里最牛的吧。

 

因为我以前也和清华合作过Research,所以就自己推荐了自己。


他们也对我的经历感兴趣,所以最后去了MIT!

 

没有去Scocia Bank,是因为我已经有了别的更好的计划。

 

03


没找到名企实习

但找到了可以做Data的跳板小公司

化名:做CS的酒鬼

专业:Computer Science

留学地: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

 

所有人都说做CS的好找工作,但是其中的苦只有CS人心里才清楚。

 

进银行、大企业做个QA,每天帮人修修电脑、Debug,大部分时间都在待命、喝茶水,拿着微薄的薪资浪费自己年轻的生命。

 

有些人以为企业的名头出现在自己的简历上显得自己很NB,但是内行人知道你啥也没干。

 

招收CS的公司多是多,但是有好也有坏,那个公司的Creditability不高的话,我们进去之后做的事情很可能和当初想的很不一样,也算是一个困境吧!


毕竟那个时候Quit再找的话还是会有难度。

 

我的GPA没有那么高,谷歌、苹果一类的公司好是好,但是只有大神中的大神才能进去,我这种人是没有希望的。

 


不想进银行的原因也说的很清楚了,我那个时候想的是,如何用自己的暑假经验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因为我觉得我的性格其实不太适合做Back Office,那种和人接触交往的职业其实比较吸引我。

 

虽然还不确定,但是如果能做BA(Business Analysis)的话就很好。


所以在学长的推荐下进了一家做Data相关的科技创业公司,也算是像那个方向靠拢吧。

 

开始工作了之后,我就觉得淘到宝了,每天要学的东西很多,压力也非常大,但是那种实际操作的感觉和上学是完全不一样的。


像我也有怀疑自己的时候吧,但是东西做出来之后就觉得自己特别NB,也算是有了一个很大的成长吧!

 

其实没能进名企也就那个样子,要是进了的话,我可能没有办法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上一个暑假的经历,我其实蛮感谢的。


04


每个小时5刀的实习

我真的够了

化名:云吸猫的贫穷女孩

专业:罗特曼商学院

留学地:加拿大多伦多

 

没有找到Big Name,但是在Local找了一家小公司。


被那些不得不回国躺着的朋友相比,我当时内心还是满足的。

 

但是开始工作一周之后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每天拿着非常微薄的工资,理论上达到了最低的标准,但是每天的超时加班把我的薪水稀释到了每小时只有几刀。

 

每天起的非常早,回家很晚,第二天还要早起去上班,只为了几刀的工资,我真的欲哭无泪。

 


实习生做的事情差不多都一样,非常琐碎。


修改PPT,检查文档错字,回复邮件等等,但是这些工作做下来也非常消耗精力。

 

实习的那几个月,感觉自己的压力特别大,人都瘦了好几圈,黑眼圈也长出来了。

 

但是我觉得人的收益不能只按照短期来看,就算是我不在意这些工资,如果背后的工作和经验对于我来说很有价值,我还是会去做。

 

和那些大二没有找到本地实习的同学相比,这份实习还是给我带了很多优势的。


希望自己大三的暑假可以顺利拿到银行的实习。


05


找到EY实习之后

我顺利在下个暑假拿到了全职Offer

化名:Fa学老大爷

专业:西安大略大学商学院

留学地:加拿大

 

和很多在大二大三挣扎的人不同,我在大二的时候就收到了PwC的实习Offer,下一年的暑假也在PwC继续工作,最后大四结束进入了PwC。

 

因为我本科学习的是会计专业,不像金融专业那么灵活,我很喜欢PwC的气氛,也逐渐适应了工作的内容,最后两年是PwC的校园大使,所以最后进入PwC全职也算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觉得对于工作之后的人来说,除了拿的出手的专业能力以外,能不能构建一个为自己所用的Networking是至关重要的。

 

在Big Name里面的工作的人普遍比较优秀,能够接触认识这些人对我来说也是一笔财富。

 


刚开始实习的时候,也是会做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但是像那种买咖啡又端茶倒水的事情倒是没有过。

 

但是收发邮件、定会议时间这些事情还是要做的。

 

对于刚进大公司的新人来说,如果工作内容和你的期待有出入也不要着急,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才会逐渐接触核心业务。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很长时间,那你就需要思考,是不是工作内容真的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者和相关的人员沟通一下了。

 


写在后面


能不能进入大厂,能不能在自己的履历上填上一个Big Name,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事。


如果有幸进入很好,如果在一个更小的企业或者漂流向了其他方向,也不用灰心丧气。


因为可能在那里,你会得到更多。

 

丘吉尔说过,我所能奉献的,只有热血、辛劳、汗水与眼泪。

 

送给每一位正在奋斗的人。

 



◆ ◆ ◆  ◆ 

孜循Edu.

专注出国群体,为留学生提供最独到的原创观点,最走心的活动,最实用的留学干货,做最好的留学知识经验库。虽然未曾见面,但是我们懂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