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Crawford教授和Desloges教授苏家村遗址专题讲座

 

2019年5月14日-5月23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植物考古学家Gary Crawford教授和古地貌学家Joe Desloges教授访问日照苏家村遗址,并于5月19日晚在考古队驻地进行了关于植物考古学和地貌学的专题讲座,苏家村遗址考古队全体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一)Crawford教授的植物考古学讲座


    Crawford教授以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为背景介绍了日照地区早期人类与植物、生态环境的关系。首先,Crawford教授介绍了他如何看待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背景,他认为“人类的生物学属性”、“人类文化”和“环境”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人的生物属性(饮食、健康、生殖等)和人类的文化选择相互影响,人的生物属性和文化都可以改变周边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人类的文化和生物属性。人非植物,用生态环境的改变来解释文化类型改变的“环境决定论”是不合理的。


接下来,他讲述了通过浮选法发现遗址中残留的植物遗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通过这种方法他们对两城镇遗址的土样进行了处理,并对这些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结论。他一一列举了两城镇遗址发现的不同类型的大植物遗存,包括农作物和野生植物等。两城镇最常见的农作物是稻米,其次是粟,黍和小麦也有少量发现。根据不同农作物在遗址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Crawford教授认为稻米、粟都是大多数家庭都可以享用的主食。两城镇遗址发现野生植物的种类较多,有些为农田伴生杂草,有些可能也被先民食用,有些可能有药用。除此以外,Crawford教授还根据野生植物的种类反推当时的生态环境,两城镇遗址周围有旱地有池沼有沟渠也有小路等。Crawford教授对红小豆种子的发现和传播等相关问题存有疑问。目前国内只在山东地区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红小豆的植物遗存,但同一时间段红小豆的遗存在日本、韩国均有发现。他还对比了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和月庄遗址(后李文化)出土种子的种类和数量,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极大的相似性,认为山东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连续性,虽然人群有可能发生了变化,但对当地植物利用的知识却得到了传承。


Crawford教授提出通过收集植物遗存,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当时的生态环境并提供测年的材料。他认为,考古发掘应该对不同的遗迹单位进行全面的取样,获得当时的农作物和野生植物更加全面真实的资料,从而推演出当时人类的农业发展状态和变化。

 

(二)Joe Desloges教授地貌学讲座


Desloges教授主要工作区域是加拿大、格陵兰和冰岛地区,近期也与Gary Crawford教授一起在中国的浙江和山东开展一些工作。去年在山东的日照两城镇遗址利用探地雷达进行了一些古地貌方面的研究。


Desloges教授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河流和河谷漫滩系统对考古遗址的选址和保存有什么样的影响;二是河流资源(水文/生物/灾害等)是怎样对当时的遗址及生存环境产生影响的。他的研究方法也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较为宏观的对整个流域进行详细调查,以了解水资源的可用性、洪水、河流稳定性、泥沙沉积和侵蚀潜力等;其二,详细调查河流和洪泛区的地貌、沉积物以及它们与该区域地层的关系。


Desloges教授表示,除了沿海遗址,中国和世界大多数地区的遗址环境分为两类,一类是山前河流冲积扇类型,这种冲积扇一般高差较大,遗址情况会相对复杂。另一类是较为平缓河谷地区类型,可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为类似于两城镇的潮白河水系,这种水系的能量高,含沙量大;另一种是相对比较平缓蜿蜒的河流,可能会由于河流改道淹没或破坏遗址。


随后Desloges教授以一个希腊迈锡尼文化遗址为例说明了如何通过古地貌学与考古学了解河流对考古遗址的影响。Desloges教授一方面结合当地的高程图、水文图、植被分布以及沉积物分析等,计算出遗址周边区域的土壤侵蚀速率;另一方面经过三个年度的考古区域系统调查了解了地表遗物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两者呈负相关,即土壤中遗物比较多的区域,受土壤侵蚀率较低;遗物发现比较少的区域,是土壤侵蚀严重。这说明这个地区的地貌对于遗址的保存情况影响较大。


接着,Desloges教授结合两城镇的工作介绍了探地雷达的相关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信息获取等情况,包括水位线和土壤堆积的深度等。但是他表示虽然探地雷达十分实用,但是我们还需要通过钻孔等方法获得沉积物序列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最后,Desloges教授讲述了在浙江上山遗址附近衢江进行的工作。这里的探地雷达结果较为理想,发现了好几条古代的水渠。结合探地雷达、当地水文数据和沉积物分析的结果,Desloges教授认为上山遗址周围的古河道是蜿蜒类型的,河流附近可能会有一些居址、水稻田等。因此,通过古地貌的研究可以重现当地的古环境。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结合讲座的内容和所学的知识与两位教授展开了亲切的交流和讨论,回顾已完成的工作,展望新的工作项目,两位教授都对苏家村遗址考古队接下来的工作表示期待。


 


文/王新宇 叶子豪

图/王新宇

审核/董豫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