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大老建筑里的故亊,一个房屋记录一段历史

山西农大经常去,有时候去办事,有时候去观光消闲,但很多老建筑我们看着都特别好,却不知其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简介


山西农大的前身是孔祥熙创办的铭贤学校。1907年秋,孔祥熙在美国学成归国后回到太谷,接收了太谷基督教公理会在城关南门外明道院的蒙馆,更名为铭贤学堂,制做了校旗,亲题 “学以事人”(Learning for Service)的校训。建校初期,学生50余人,教员四五人。随着学生人数逐渐增多,明道院地址狭小,不敷应用,学校需要更宽绰的场所。孔祥熙认为孟家花园是最理想的地方。孟家花园原为太谷富商孟儒珍私人别墅。


  

       1900年孟氏家族有人参与义和团杀传教士的活动。在办理教案时,将孟家花园划归教会。孟家花园内楼堂馆舍、亭榭游廊、林木扶疏、花草馥郁、环境优雅,极宜办学。最初,孟家花园为韩明卫(Dr.W.A.Hemingwar)办的仁术医院和贝露女校所占用,经孔祥熙与公理会负责人康保罗(Panl L.Corbin)、贝露女校校长贺芳兰、韩明卫协商,决定将南关的明道院与孟家花园的用途互换,仁术医院和贝露女校迁往明道院,铭贤学堂搬迁到孟家花园。1909年2月21日,铭贤学堂搬迁到了孟家花园。


  

孟家花园是孟周衍于1740年前后修建的。孟氏建造此园,除供其家族避暑消遗之外,也邀集当地文人墨客,诗酒唱和。


崇圣楼原为孟家的家庙,楼上供奉天后圣母,系园主人为保佑其江淮商业水上运输安全的祈禳之所。铭贤学校入驻后,成为祀奉孔子的处所,因此改名“崇圣楼”。


  

尚德堂,铭贤学校早期的礼堂,门额曰:“尚德堂”。它取自于《左传》孔祥熙经常在这里训导学生,他说:春秋左氏传上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谓之三不朽。”然而,论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则以德居先,功次之,言又次之。我们的大礼堂叫做尚德堂,也就是希望同学们都能为一个立德的人,亦即养成圆满的人格,包括言与功在内。”这便是“尚德堂”的由来。


  

此乃孟家的当铺,铭贤学校入驻后作为“庶务处”、“书记室”、“会计室”等办公室。


        

此楼为孟家女眷赏花的地方称,因此而称作“绣楼”。铭贤学校入驻后用作图书馆。现在为科技处办公楼。


  

此乃孟家主人的书房,铭贤学校入驻后改为校长办公室。


  

此乃孟家主人的寝室,铭贤学校入驻后成为孔祥熙的寝室,此房有客厅、卧室、卫生间,采用地暖取暖方式。


  

杭氏楼:1921年落成,由美国杭氏四兄弟捐建,铭贤学校的大礼堂。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铭贤学校毕业的学生,时任太谷县委书记的侯维煜曾在一层的教室里召集进步学生许志奋、侯立仁、刘瑞娥等人开会,组织他们参加抗日队伍。卢钦昭、武玉英、王大任、朱霖、郭达凯、刘瑞娥、吴德凯、仝玉一、齐有义等30多名学生参加了由杜润生领导的晋冀豫抗日义勇军第一纵队第三支队。


  

田氏楼:田氏楼是由担任副校长职务的田俊卿(W.C.Fairfeild)捐款兴建的,1923年落成,是铭贤学校的自然科学实验室,因此又称为科学楼,总建筑面积617㎡。1986年,因建图书馆,移建于韩氏楼东侧(今财务处办公楼)。



  韩氏楼:是美国人韩明卫为纪念其母而捐建的。1904年,韩明卫携妻子来到太谷传教并给人医病,创办了太谷仁术医院。其母是《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祖母,欲来我国看望长子韩明卫,可惜还未能如愿。她临终的时候将次子,即海明威的父亲唤到床前道:“我死之后,可将我的储蓄金二万元捐给铭贤学校,为建筑宿舍之用,也可以表示我对铭贤学校的一片爱心。” 铭贤学校按照韩老夫人的遗愿,1923年春季开始施工,1924年秋季竣工,总建筑面积1026平方米。这座楼是三层建筑,上层是高中生宿舍,下层是初中生宿舍,底层是洗澡堂、洗衣室、汽炉蒸锅室。



  1号楼:建于1923年,建筑面积478.6㎡。1929年,贝露女校合并后,女生住在南院两座红楼中(1号楼和3号楼)。女部主任徐焕滋老师对女生要求极其严格。她也保护了像侯立仁、仝玉一、马镇西(定夫)、刘瑞娥、王效曾等进步学生。现在为校长办公室。



3号楼:建于1929年,当时也是女生宿舍。1937年10月,铭贤学校南迁,将师生的物品存放此楼,1944年失火焚毁,1980年重建。现在是党委办公室所在地。



  4号楼:1930年建成,当时是农科楼。1928年铭贤学校成立农科,由获得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的美国人穆懿尔(Raymond T.Moyer)担任农科主任。穆懿尔为我国农业做出很大贡献,他引进了“金皇后”玉米,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作培育了“铭贤169”小麦,这两个品种都比当地品种高产30%左右。1934年,山西省建设厅与铭贤学校合作,在全省推广“169”小麦良种。“金皇后”玉米和“169”小麦深受农民欢迎,为山西粮食增产作出巨大贡献。当时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早上‘金皇后’,中午‘169’,孩子老婆热炕头。”在当 时来说,早上能吃上“金皇后”玉米面蒸的窝窝头、中午吃上“169”小麦面粉做成的面条,就是一种很幸福的生活了。据《新华日报》报道,1941年,八路军一二九师部从铭贤学校引种“金皇后”,1944年在黎城县种植272亩,亩产比本地品种增产56%,1945年在太行根据地推广到29880亩,1947年在华北根据地推广到410万亩。《新华日报》还报道,“铭贤169”小麦被称为麦中英雄,亩产比当地品种多收三斗(90斤)1947年在长治播种6666亩。铭贤学校南迁后,穆懿尔一直在原址从亊科研和护校工作,1944年离开中国。



  此楼是铭贤学校的教职工俱乐部,门额上镌刻着“聊以自娱”。



  1934年11月10日蒋介石来铭贤学校,曾在此讲台上给师生训话。



亭兰图书馆和嘉桂科学楼,是孔祥熙和宋霭龄为纪念双方父母捐建的,亭兰图书馆和嘉桂科学楼各取孔祥熙和宋霭龄父母亲名字中的一个字命名。此二楼由天津基泰工程司设计,该工程司推荐天津凤记木厂承建,1936年8月15日竣工。两建筑门楼为红柱挑沿琉璃瓦砌筑。屋沿雕刻、彩画细致,门楼内砧墙门顶用汉白玉匾砌入墙内,上刻阴文金字。《图书馆学季刊》1936年第10卷第3期记载,民国二十二年,收藏了盛宣怀捐赠的图书,与孔祥熙一同留美的费起鹤也为图书馆捐过款。



亭兰图书馆和嘉桂科学楼,地下一层是卫生间和储藏室。卫生间配有坐便器。当时许多学生不习惯坐着方便,就蹲了上去,桶高沿窄,摇摇欲坠,提心吊胆,当时在铭贤学校也是一则笑料。



  此楼乃南院12号楼,原为教职工宿舍。电视剧《亮剑》拍摄时,是李云龙的新婚洞房。



  铭贤学校在南院修建了19幢这样的住宅楼,东侧是L型,西侧是U型的。


来源:信德俭


推荐阅读:

.老城太谷精选好文--《家乡西山底村》

.太谷秧歌老艺术家香蛮旦,“看了香蛮旦,三天不吃饭”(二)

.老城太谷--太谷县内23个古老姓氏的由来

.老城太谷--团场村

.老城太谷--非遗智耳洪拳新发展,传承人被副国级领导接见

.收藏:太谷县跨越200年的产品广告和商标,珍贵史料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