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03:4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原型

本文文字内容来源于阅历.有书共读


1.预告:命运,就是无解的悲剧


2. 语言暴力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3. 善良,才是一个人最高级的美貌。


4. 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原型。


5. 最好的爱情,是平等相待。


6. 既然得不到的东西,那么就要毁灭。


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上一篇我们讲述了爱斯美拉达为了拯救格兰古瓦,成为了他的妻子,而卡西莫多因为绑架爱斯美拉达被抓。本篇共读我们将一起来了解一下卡西莫多的原生家庭


副主教克洛德从小出生在一个中产家庭,成为一个神职人员,是他父母早早就给他安排好的职业方向。根据当时巴黎宗教的盛行,一生奉献给基督教可以说是个铁饭碗了,这不得不说是一条好的出路。


但克洛德自己是否喜欢这份职业,信仰自己的宗教呢?这个其实很难说,因为当时不提倡有自己的欲望。


总之他在学校里非常刻苦学习,甚至学习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常常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就是一个极度自律的学霸。但他的脸上极少有笑容,冷静、阴郁、冷血、不近女色成为他身上的标签,因此被当时的民众称为巫师。



在他十九岁的时候,一场瘟疫夺走了他父母的生命,还给他留下了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弟弟。他的身份从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家长,该怎么抚养一个孩子呢?他对此一无所知,从小就被父母送到寄宿学校的他自己都还是个孩子,只能尽力给弟弟提供最好的条件,这就是他能做的全部了。


同时为了抚慰自己失去父母的痛苦,他比以往更加深地投入到学习中,毕竟当时的基督教是推崇禁欲主义,没有欲望,也就没有痛苦。可这样,他也失去了快乐。


同年,在复活节之后的一个星期天,也就是卡西莫多日,他在圣母院前的弃婴床里发现了卡西莫多。当时的卡西莫多长相已经很吓人了,率先发现卡西莫多的民众们认定这是个怪物,会给自己带来厄运,所以决定烧死他。


当时的克洛德正好经过,想到如果自己死了,那他可怜的小弟弟会不会也遭到这样的对待呢?于是就把卡西莫多救下,教他读书识字,并将他取名为卡西莫多。


克洛德本来希望自己的弟弟能够成为像自己一样的神职人员,渊博、知礼。但很显然,这不过是他的想象罢了,成年后的约翰懒惰、无知且放荡,四处惹事,整天流连于各大赌场,可以说是学校里最淘气调皮的学生。克洛德也因此骂过、打过约翰,但他依旧如初。



而卡西莫多呢,出生就遭遇了遗弃的命运,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自身的样貌不知受到过多少嘲笑和羞辱。这让他对所有人都有一种天然的愤怒,或者说更多的是对时代的一种愤怒。本来天生畸形就是不可选择,容易导致自卑、离群索居,可他同时还要应对外界的伤害,在成长的过程中,很难获得自我认同感。


除了样貌上的缺陷,卡西莫多的眼睛也不太好使,早在前面我们就说过卡西莫多是独眼,但剩下的一个眼睛看东西也有重影。十四岁的时候,唯一能够与外界进行交流的耳朵也被钟声震聋了。


从此,卡西莫多的性格更是孤僻了很多,每天只和圣母院里的神像、大钟说话,将自己所有的情感都投注在圣母院身上,圣母院逐渐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切。


由于在教育上的失败,使得克洛德的心大受挫败,只好更加狂热地投入知识的怀抱来麻痹自己。久而久之,他的学识愈加渊博,也就更加虔诚地相信自己的信仰,发展到后期,甚至只要听到女人绸衫窸窸窣窣的声音,他就把风帽拉下来遮住眼睛。


然而,物极必反,如此压抑自己的人,一旦爆发其后果将是不可预料。仔细对比三个人物命运轨迹,其实都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副主教克洛德虽然有幸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里,衣食无忧,在外人看来生活很幸福。但他受到的却是严格的教育,至始至终没有得到过一点点的爱。


而没有得到过爱的人,又必须接受上天给他安排的“爱他人”的使命——照顾两个小孩子,更何况他当时才十九岁,会产生挫败感是自然的,因此造成了克洛德性格的阴郁。


令人无奈的是,他的信仰又不允许他爆发,克制压抑才是他的人生信条。


所以在他照顾下的两个小孩子,都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悲剧道路。先不论约翰,就说卡西莫多,如果他能够得到多一点的爱意,让他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对世界多一些温柔,也许他就不会被愤怒感包围。


而这种愤怒没有得到好的引导,就会让卡西莫多在日后的成长中产生自卑,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会觉得“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是理所当然的,无法改变。


其实,就算自身有再多的缺陷,他们都值得被平等地对待。


好了,本篇共读就到这里了。被抓起来的卡西莫多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审判呢?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篇的共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