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如果AI学会繁殖 人类会和恐龙下场一样

首届未来哲学论坛于11月23日-24日在上海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著名细胞生物学家裴钢接受了网易研究局·大师的专访。裴钢表示,随着脑科学、人工智能的发展,心理学已经发展到了可测量、可读的阶段,但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仍然不能使计划经济变得可行。人工智能的自我进化在技术上似乎是可行的,所以我们需要在哲学上有所思考,是否应该有所不为。

60S要点速读:

1、有朝一日,如果人工智能也能进化和自我繁殖,自己繁殖自己,形成一个新物种,那人类可能就变成“恐龙”了。

2、如果这些都能达到,就是人工智能的工厂里再生产人工智能,根本不需要人,人工智能掌握人类所有的数据。在这发生之前,人类能不能有所不为,自己对自己有所抑制?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哲学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哲学,估计人类看不到这步形势,因为我们都在这个棋局里面。

以下为采访精编:

网易研究局·大师:怎么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哲学的影响?

裴钢:从弗洛伊德开始,基本上可以把心理学作为一个科学,在那之前心理学是一种巫术或者算命。但是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以后,它就变成一种科学了。随着脑科学、人工智能的发展,心理学现在已经到了可测量、可读、可预测、可利用的程度。心理学是脑科学中最基本的东西,讲的是脑科学中的心智的那部分。

目前,一方面是对我们大脑本身要继续进行理解,一方面就是从计算机角度模拟,一方面就是把大脑和机器连起来,叫脑机接口。这里面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不去研究个体,而是用大数据研究人。人们戴一个手环,戴一个头盔,不需要说话,只要行动被机器检测,它马上就知道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能改变大脑,哲学理论应该也会被改变,或者哲学本来就是改变大脑的。在人工智能,或者在基因编辑方面,还有一些干细胞技术、克隆技术、生物技术,都会对人的思想,对人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网易研究局·大师:以前马云说过,大数据使得计划经济有可能变成可行的,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吗?

裴钢:计划经济就是说社会上总体的需要,预测人们要用什么东西,就生产什么东西。这个国家生产多少鞋,多少衣服,多少帽子,应该卖多少钱。过去做这个是很难,因为这是市场决定的。大数据诞生以后,可能就对这些规律基本有所了解和预测,重复生产、过度生产,或者是紧缺生产可能会有好转。但是毕竟还有商品属性。你永远也不知道消费者心理状态的变化,比如商店里放着两盒巧克力,一盒是少的,一盒是多的,你买少的还是买多的?这取决于人的心理状态。

每个人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人首先有选择性,但是选择性太多的时候又产生了迷茫。

马云是想通过预测进行销售。比如双11,消费者上网想买什么,APP会自动推送给消费者。但是是不是能完全确定消费者一定会购买?商家生产一万件衣服,有的人就喜欢独此一家,有的人要大众口味。这些是心理学的因素,要考虑这些因素就非常复杂。

将来,某个人工智能系统如果知道人类所有的事情,它是不是就可以控制整个人类社会?有朝一日,如果人工智能也能进化和自我繁殖,自己繁殖自己,形成一个新物种,那人类可能就变成“恐龙”了。

网易研究局·大师:人工智能未来有可能自我进化?

裴钢:不知道,这是哲学问题。但是我觉得到目前为止,从技术上看,没有什么界限,它永远会往前走,会达到这个点。

如果这些都能达到,就是人工智能的工厂里再生产人工智能,根本不需要人,人工智能掌握人类所有的数据。在这发生之前,人类能不能有所不为,自己对自己有所抑制?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哲学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哲学,估计人类看不到这步形势,因为我们都在这个棋局里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