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女神的留学感悟:"焦虑是件平凡的小事,无论你有多优秀”

  

在哥伦比亚大学学SIPA(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国际事务与政策学院) 是一件让许多人颇为羡慕的事情。但是这位哥大女神却直言自己所经历的焦虑,并说:“焦虑是一件特别普遍的事,无论你有多优秀。” 究竟,她在学术生活中完成 哪些蜕变,又在焦虑中,获得了哪些成长呢?快跟学霸君一起来看看,说不定,下一次这就是你~


接下来学霸君还会更加努力给大家带来考试干货、学霸技能、和备考经验的!快来点击标题下方的北美学霸君关注我,么么哒!

文 | Renée

From BeBeyond

微信号:BebeyondG

大家好,我是欣旖。今天是BeBeyond学员客串专栏的第2期,我邀请了哥大SIPA的Renée同学来分享。


上一次见Renée是在一月的北京,我俩还感叹在纽约都忙得记不起碰面。聊天时,虽然我知道她是个爱拼的姑娘,还是被她5门课+两份实习的工作量吓了半死。


文章分享了她自己对SIPA的解读,以及在奔向理想的路上,她的迷思,焦虑和生生不息的力量。这一点,许多 “在路上”的朋友也会心有灵犀吧。


今晚刚和好朋友吃完饭,她聊到去读Technology Policy PHD的计划,我和她UPDATE了一个月底的新面试——最近找暑期实习,有拒绝也有新的邀请,痛并快乐地拓展着自己的商业积累和职业选择。纽约的春风里我们走着,刚刚分量过于慷慨的冰淇淋让我们的大脑微醺:

 

“这种不知道一个月后会发生什么的日子真的太奇妙了。”

 

我们相视而笑。

 

在SIPA度过一年,我学到最多的,是如何更好和真实的自己相处:

 

“如果不顾及他人的看法,你想做什么?又想用什么节奏走人生的路?”

 

△ 今年3月,古巴。色彩,尘土和历史,它的热情依然年轻!


01

星空与道德律:从SIPA出发

 

哥大SIPA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 是我两年多的梦校,也是我申请的唯一一所policy school。比起其他的policy school,这个项目更强调现实问题的解决,因此适合职业目标相对明确的申请者。

 

我学的是International Finance,一个课程偏商科的专业。那我为什么不直接上商学院呢(其实我申请时其他四个项目都是商学院的, 哥大SIPA是我申请的唯一一个MPA项目)?


有这样几个原因:

 

  1. 我是文科生出身,职业目标是consulting。纯金融专业和我的强项与职业路径都不是特别搭配。


  2. 美国的管理学项目通常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希望能有一个相对深度的留学体验。


  3. 我认为人是要有“星空与道德律”的,这样才能走得远——这是我选择SIPA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作为SIPA学生的骄傲。我非常希望在两年的探索中,可以对世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一定认识,并结合自身的能力所在努力向寻找解决方案前进。

 

△ 开学orientation的seeplegroup

 

02

不写paper的policy student:

硬核的专业培养

 

SIPA对学生的培养,在我看来是使命感。

 

无论我们将来进入的是public还是private,我们不会停止思考,如何在工作之上创造出积极影响力,也保持着对寻找解决社会问题方案的求知欲。正是当年PS中,”leverage social welfare with business and finance technique”的初心,让我在探索的过程中从不迷失。

 

我们分六个专业,每一个方向都是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其中我在的叫作国际金融与经济政策,讲的就是政策制定背后的金融与经济学原理。因此,虽然是policy student,我们几乎不写作paper,而是以考试和习题为主,这一度让我这个误入的文科生倍感struggle。

 

但是,这对于硬实力的打磨提升不是一点半点。对比和之前在国内上课的区别,这里的每一门课都能实时在在的用得上:

 

  • 上完politics of policy making,你能胜任智库和研究机构的memo写作;

  • 上完公司理财,你能毫不犹豫的估值建模;

  • 上完宏观,你能对国家经济政策点评一二。

 

在我们专业里,人文与政策的课程占比很低。对此一开始我是不理解的。但后面领悟到:对于理解经济问题而言,经济和金融功底是骨,政策是皮。

 

一年读下来,我认为SIPA的这个专业最适合有志于宏观经济的同学。


昨天老师上过课的时候才说,阿根廷的财长当年是Macro TA,让我们惊呼连连:以后对TA都要毕恭毕敬!

 

△ 哥大校园


03

他们的从容,他们的紧张:

Peer pressure二重奏

 

在SIPA读书,peer pressure真的很大。

 

一方面,压力来自有工作经验的同学——来这个项目的非中国学生基本都有丰富的职业经验。于是在经济课堂上,他们能自然碾压对实践一无所知的college graduate:

 

第一学期我作为student consultant加入了学院的Impact Consulting小组。组里有在宝洁工作四年的墨西哥姐姐,有在印度做了三年咨询的姐姐……我们项目的每周需要花五到六小时的时间进行客户会议和产出。而同样都是first year, 同样都是在适应期,她们却从容地多,她们成熟自如的状态真的让人羡艳。有一段时间里,我的内心简直充满了怀疑:

 

我是不是来错了?

是不是应该gap积累经验再回来上学?

我真的能利用好这个项目的资源吗?

 

另外的一个peer pressure来源于中国同学间的同质化的,有些“功利”的氛围。


和国际同学不同,中国同学几乎都是本科毕业直接来的SIPA,超强的实习和成绩足以证明大家的能力不俗。于是我们几乎可以说是最像business school的policy school,见面问候三句不离:


简历投了吗?

面试到哪儿了?

寒假去哪里?

暑假去哪里?


当然,问来问去就是金融咨询的那几家公司。


虽然我也是要去做private sector consulting的,但这样目标明确而紧张的竞争感还是吓了我一跳,上课的时候觉得压力山大;面对着眼前无数的活动、讲座、课程,总是害怕因为视野的有限而错过些什么。

 

△ 在除夕那天打卡的糕点店~好吃的也不能错过的!


04

焦虑到窒息,不自信到失语:

漫长的瓶颈期

 

说一个留学以后的深刻感受:


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很多掩盖了很多东西,比如没有被克服的不自信,焦虑,着急,在这样高压的环境里,一下子就都暴露出来。而出来留学,不直面弱点,一个人就没有办法向前走。


我在这里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不自信。而且在更高的目标和异国的孤独面前,“不自信”被前所未有的放大了。于是这一年,我经历了漫长的瓶颈期。

 

在面试dream firm之前,我和收到面试的小伙伴一起mock。在准备自我介绍的时候,我不自信得太厉害,以至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大家背景都太强了,你有的经历,大家都有。我都有些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从哪里下手定义自己。

 

和我一起mock的伙伴停了下来,问我到底在不自信什么。我说,我的本科(中财)在顶级公司那里是non-target school,她说可你现在是了呀。还有吗?

 

还有…就连我自己也说不上来有哪些明显的短板。


△ 那一晚在business school uris hall

 

想了下,其实我不自信的最大来源是完美主义。我总是习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希望自己十项全能。

 

比如说,我做了A实习,但看到同伴有B实习,我表示那我也需要有。我擅长理解与分析,却常常对同伴的量化能力艳羡不已。

 

可当我给自己搭建了一个没有漏洞的平均值profile之后,我反而不会介绍自己——我看上去只是池子里的一个样本而已。

 

也正是因为这一年里,我不断被迫直面自身的弱点,反而实现了思维的转变:


从一个follower成长为creator,从一个努力模仿他人简历的选手,成长为关注自己的优势和热情的人。

 


现在最爱纽约的地方,琳琅满目的健身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适合的减压方式。

 

阴天和下雨天,我喜欢去上西区的小型健身房,打开力量击退阴郁。

 

在压力上升的黄昏,我会去做一次flow yoga,这种注重力量串联的运动,也能让人快速专注在当下。

 

春天的好天气里,一定不能辜负的是公园的跑步。沿着central park跑步,到永远人满为患的blue stone lane的时候停下买杯咖啡,看一眼洁白如贝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往回走的时候,还可以在有机超市带束花。大自然是最好的治愈。

 

是的,在纽约你从来不会无所事事,哪怕是一个寻常的周中夜晚,除去学习和工作,选一场喜欢的剧当做小礼物送给自己,大脑都会收获新鲜的活力与灵感。

 

于是第二天,你又融入了这座城市的生生不息里。

 

 

半夜写完约稿很兴奋,

在google里玩起了特效的Renée

已经敲开了第四颗复活节彩蛋

2 am, April 21, 2019




欣旖按:


看了Renée分享,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样的感受?

我很喜欢她这句话:

“当你专注于内心声音,就可以比以前要走得更快更开心。


印象里Renée是一个对未来充满愿景的姑娘。大学的时候她描述工作理想时说:“能在国际化组织里,和心态开放的人一起从事能够让人类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工作。”

 

而她又是会为了理想全力以赴的人:大二听说哥大SIPA以后很心动,大三就奔过来访校,大四还给自己找了华盛顿亚开行的实习,去实践里检验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国际组织的工作。


但是,去名校读书,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那些大学时代努力所取得的,可能看作“成就”的经历,在这里可能是很平常的“起点”。


所以提醒还没出国的同学认真做好“自我认识”(Self Assessment)和发展规划(Career Path),这样,未来你们也更能比较好的handle压力,在最优秀的人群里保持自信,在漫长的努力中不迷失方向。


本文系授权发布,From【BeBeyondG】周日专栏“奶奶逛美帝”。BeBeyond,用“个人发展”理念辅导DIY留学申请的非常规教育机构。1999年来已有8000+学员成功进入哈佛、斯坦福等世界名校。关注公众号回复【逛美帝】查看留学体验分享合集。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北美学霸君诚意推荐


推荐阅读

回复[奖学金]查看:给留学生们奖学金最多的10所美帝大学,从此跟吃土说拜拜!


回复[海关]查看:中国留学生被美国海关扒到只剩内衣,留学生在机场该如何机智自保?


回复[B站]查看:你只会用B站刷剧追番?人家学霸早都用它学英语了...


还没有关注北美学霸君?搜索微信号gpamaster长按并识别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即可1秒变身学霸!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 Read More也可以关注北美学霸君,领取各种考试福利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