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明《开餐馆的滋味1》连载5

要『混血儿』,不要近亲繁殖

如果依赖近亲繁殖,任何动物族群都会灭绝。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餐饮业。

【大蓉和瓦缸酒楼开业宣传】

创新并不深奥,把传统观念、传统产品综合起来,提炼出新观念、新产品,这就是创新。日本人搞创新远比搞发明的兴趣大,他们把好东西拿来改进,更好的东西就出来了。所以说,如果有90%是传统的,10%是自己的,就有了创新。餐饮不是高科技,不是做原子弹,不用改生产线,不用引进尖端人才,只要经营者动动脑子,改思想、改食材或调料就行。如果你不改,市场会逼你改,或淘汰你。适者生存,即使是百年名店,是“中华老字号”,也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性管理模式,适应市场的变化。

有人评论说,大蓉和的菜是一种“形如淮扬,味在川,色及杭帮,精其粤,地道蜀风又似湘”的“融合”体系。我自己常说的话是:大蓉和要“混血儿”,不要近亲繁殖。

生物的近亲繁殖,很容易生出体质孱弱的畸形儿,而亲缘关系较远的族群结合,生下来的“杂种”却健康漂亮。生物的进化全靠远亲繁殖、远缘杂交,这样才能吸取各自的基因优势,一代比一代强。如果依赖近亲繁殖,任何动物族群都会灭绝。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餐饮业。我们在研制菜品时,强调要“混血儿”,就是为了保证菜品鲜活的生命力,使之健康漂亮。

    要做“混血儿”产品,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厨师的血缘”要适当远一点;二是菜品的“血缘”不要太近。

【大蓉和瓦缸酒楼明档区】

厨师的血缘,主要是说厨师的师承关系。一个师傅教下来,徒子徒孙师兄师弟占据厨房,观念、技术都很接近,做的菜大同小异,还容易形成一个顽固堡垒,死抱门户之见,拒绝新事物、新思维。我们的办法,是从外省引进不同菜系的厨师,形成“混成旅”,或者说“杂牌军”,天南海北的都有,打乱你这个师徒关系、门户关系。外来的厨师不一定待得久,那也没问题。你先做几个月,做一批菜出来,再让本地师傅去学,去改造。我们说的“人走菜留下”就是这个意思。多年来,大蓉和常年高薪聘请川、湘、粤、鲁等大厨,做出特色的湘、粤、鲁等菜品,然后川厨再根据四川人的口味加以改进,以适合当地人的口味。

菜品的血缘关系,很多人并不重视。大蓉和初建时,川菜市场不是传统经典川菜便是江湖菜,像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宫保鸡丁、鱼香肉丝、水煮牛肉、水煮毛血旺、泡椒墨鱼仔、泡菜老坛子、酸菜鱼、干煸苦瓜、黄焖兔、一鸡三吃、一兔三吃等等,万变不离其宗,一代一代传下来,基本上已经固化。从用料上看,局限于土生土长的本地食材,玩不出更多的花样。烹饪技法上也还是小煸、小炒、小煎、干烧、水煮等方式,其他菜系的好方法被拒之门外。一些人强调“遵古炮制”,祖宗的东西不能改不能动,要改也是关起门来改,在小圈子里打转转。这是千百年来封闭社会形成的惯性思维,是成都人所说的“盆地意识”。在这种思维的束缚下,既谈不上“改革”,也谈不上“开放”。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急剧变迁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地方菜肴很难再保证纯粹的地域特点,而必须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获得新生。如果一个菜系拒绝这种改变,建起一堵高墙,把自己和外面的世界隔离,甚至像万里长城那样用来抵御外来侵略,那么这个菜系最终会变成古董,只能摆在展览馆里供人们欣赏。大蓉和最开始做的,就是把这堵高墙敲开一道缝隙。我们反对固守一隅,提出“融合、创新”,开展川菜嫁接术,形成了“混血儿”菜品。现在大家都承认这些融合菜是川菜,却很难找到传统川菜的典型味型和经典菜品的影子。那些常见的经典川菜,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不做。

      “川湘嫁接”看重的是川菜、湘菜的不同个性。例如说,川菜和湘菜在辣椒的烹制上不一样。川菜的辣椒一般是过油不过水,主要是香辣;湘菜的辣椒一般是过水不过油,主要是鲜辣。过水的辣椒色泽鲜红,视觉效果好,喜气,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湘菜也有弱点,刀工比较粗糙,制作不够精细,不讲究形、色搭配,器皿不考究,装盘过于随意,视觉效果不太好;有些菜实在是太辣,“油重、色浓、味辣”的传统特点也不太适合现在的健康理念。这些不足,正是我们可以弥补改进的。

【开门红】

“开门红”这道菜就是从湖南嫁接过来的,最终变为大蓉和的经典菜,获得“中国名菜”称号。2004年的成都美食节上,大蓉和的厨师一端出开门红,菜名和卖相便引起评委和观众的浓厚兴趣。如今,当人们提到开门红就会想到大蓉和,说起大蓉和就会想到开门红。一位在西藏工作的湖南籍人士经常到成都出差,每到成都就必到大蓉和吃开门红,每次吃了都说像回了家。

开门红的原型,是湖南的剁椒鱼头。剁椒鱼头是用各种剁辣椒蒸鱼头,使剁椒的酸辣、鲜辣与鱼头的鲜嫩充分融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鲜辣口味。2000年9月,大蓉和刚刚走出困境不久,我在长沙天心宾馆附近一家小餐馆吃到剁椒鱼头,觉得味道特别好。那时剁椒鱼头刚刚在湖南流行,其他地方还没有,我强烈预感这道菜在四川会好卖,马上叫李总安排刘胖儿坐飞机过来学。刘胖儿是第一次坐飞机,很激动,到长沙后马不停蹄赶到那家餐馆,点了一条14斤重的鱼,光鱼头就有好几斤,蒸了约40分钟才由两个服务员抬出来,盘子的直径有80厘米。一吃之下,大家都连声叫好。我和李总给刘胖儿下命令:“一定要拿回成都去!”刘胖儿在这家小餐馆连吃了3次,假借催菜溜到厨房侦查,因形迹可疑被人赶了出来。后来,刘胖儿在张伟佳的餐馆请懂这道菜的湘厨来教,虽然味道差点,但把操作程序搞清楚了。回成都后,在总厨王正金的带领下立即研制,反复调味。主料用肉质细嫩的三岔湖花鲢鱼头,用新鲜的小米辣切成小颗粒,酸味来自于泡野山椒,不用醋,鲜辣中带点酸;鱼头两斤以上,洗净,用姜、葱、料酒腌制,再用猪油一裹,放上红椒、小米辣和大甜椒,上锅蒸20分钟,一次成菜。装盘重新创新:几只剖开的大红鲜椒摊开,围成圈盖在鱼头周围,中间用剪成圆形的红海椒盖住,像个盖子。揭开盖子便看见鱼头。取名为“开门红”,很贴切、很喜气,视觉、味觉都极具冲击力。

开门红在2000年10月推出,我们在店门口举行了品尝会,立刻得到食客们的追捧。38元的价格也不贵,每天卖几十份,到后来每天卖100多份,几乎每桌都点这个菜,没吃到的还要发火,说自己白来了。每天光小米辣就要用50公斤,每晚厨师下班后都要加工小米辣,以保证第二天的需要。这道菜在餐饮界也引起了轰动,慕名而来的同行络绎不绝。在此后一段时间里,市面上出现了很多诸如“满堂红”、“满江红”的鱼头菜品,以至于成都市场的鱼头、小米辣和甜椒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开门红不但成了名菜,也成了大蓉和的功臣,卖了好多年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到2004年,羊西店已卖出50万份。虽然成本上升了,每份的定价却只有58元,利润空间很小,但我们照样生产,口味和视觉方面也做了改进。   

   【葱椒鸡】

    卖得很火的葱椒鸡也是远亲交配的“杂种”。 一直以来,川菜多为大麻大辣,鸡的做法也大同小异。凉菜组组长张师傅想试做一道比较清淡的菜。他把广西南宁学到的白切东山羊的做法用来卤鸡,再配上洋葱垫底,用新沙姜和豉油做汁水,加上花椒油,便转化成了味型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葱椒鸡,此后又依照这个味型开发了葱椒系列,都很受市场欢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