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决定了她们裙子有多长、领口该多低?

年初,在遥远的伊朗首都德黑兰,爆发了一系列游行示威。一位不知名的28 岁伊朗姑娘,成了这场示威里的标志性人物。

(图源:Twitter)

她脱下头巾,在德黑兰市中心人流量最大的地方,站立示威,抗议快四十年来,法律强制的衣着规定。照片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后,掀起了一股风潮,许多伊朗女性纷纷效仿。

谈到伊朗,保守、神秘、石油,是大多数人能想到的关键词。但比起现如今蒙上神秘面纱的伊朗来说,40 年前,伊朗曾经是中东地区里世俗化最高的国家。

(图源:DM)

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在曾经的伊朗也能找到相似的痕迹。

街上男男女女并肩的人群

大学里勇于表达的女学生们

时尚杂志上穿着时髦的模特

(图源:DM)

电影电视中令人挪不开眼的美丽演员

从曾经的开放包容,到如今的保守神秘,这个位于西亚,古时被称为波斯的古老国家,始终令人好奇,但同时,也让人困惑。

作为历史文明古国,公元前 550 年,第一个领土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波斯帝国成立,也就是后来的伊朗。

但原本雄霸一方的波斯,在 19 世纪后期,遭到了英国和前苏联的侵入。20 世纪初,发动军事政变的礼萨 · 巴列维,将巴列维王朝带入了历史舞台,成了这个王朝的第一任国王。

(图源:Wiki)

已经在伊朗获得石油利益的英国,加上觊觎石油和中东利益的美国,遇上这两个在中东谋取利益的国家,巴列维王朝得到了空前的支持,迅速成为了波斯湾地区的霸主。

得到西方支持,成为沙阿(Shah 波斯语‘君主’)的老巴列维,效仿西方,对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现代化基础设施、纵贯全境的铁路、创立男女均可入学的德黑兰大学等等。

当人们以为百业待兴的国家将走上正途时,大力进行国会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老巴列维,并没有将滚滚而来的财富分给更多的人民。除了少数有通道的人,大多数的平民,都是一贫如洗。

而让老巴列维彻底出局的人,却并不是自己的人民。

二战期间,表面上宣布中立,暗中支持纳粹德国,拒绝援助英国和苏联的伊朗,成了同盟国的眼中钉。没过多久,就被英苏侵入吊打,让他下了台。

老巴列维最终于 1941 年退位,1944 年病逝,王储默罕默德 · 巴列维继承了王位。比起父亲,在美英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小巴列维更加世俗主义。他的上台,也遂了西方国家的心愿。

二战后,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小巴列维把苏联赶出了国界,但英国对伊朗的石油依然有绝对的权利。而在英苏侵入伊朗的第二年,美国也在伊朗驻军。

逐出苏联的小巴列维,看似拥有了伊朗,实则仍然受到了美英的控制。

这时的伊朗,仍然是贫富差距极其悬殊,贫困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民主改革迫在眉睫,在这个时期,1951 年,一位名叫默罕默德 · 摩萨台的政治家,成了改革派里的明星。

具有王室贵族背景的摩萨台,在出任伊朗首相后,大力推行医改、失业救济、农业改革、农村基础设施修缮等等项目,非常得民心。

但种种改革之外,一项改革举动,却成了他倒台的引火线,因为,他想把一直以来被英国控制的伊朗石油国有化。

国有化石油,不仅能让伊朗取得绝对的利益,更能够帮助伊朗摆脱西方的控制,从而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不仅如此,上台后,摩萨台立马将小巴列维国王软禁在了王宫,明着跟支持王室的英美对抗。

很显然,这样的改革,动了西方人的蛋糕。当选首相后第三年,英国军情六处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政变,推翻了摩萨台政府,并将他投入监狱。

小巴列维再次夺回了政权。尽管英美的影响力依然巨大,但这样的缓冲,让伊朗获得了 20 几年稳定的发展时间。

从王室到民间,从经济到文化,伊朗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巴列维在 1963 年发起的白色革命,国有化了重工业项目、牧场资源,废除了传统的封建地主,将土地还给了农民。

不仅如此,白色革命更给予了妇女受教育和选举的权利。从幼儿园到 14 岁的儿童,也可以免费享受义务教育和每日一顿的免费餐食。

工人权益、提高识字率、建立山区健康服务团、重建农村、只在囤积物品抬高价格的外国公司等等,都让伊朗成了那时中东地区较为现代先进的国家。

略显激进,极其世俗化的小巴列维,在改革的途中,不能避免地受到了本国保守势力和教会的剧烈反应。加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对伊朗民众的影响,小巴列维逐渐失去了这些保守势力的支持。

而改革不彻底,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也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说到底,权利巨大的巴列维家族,仍然在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尽管伊朗当时已经有了数量可观的中产阶级,但种种矛盾激化下,伊朗还是陷入了革命的泥潭。

1978 年 1 月,伊朗发生了大规模反对伊朗君主体制的示威活动,后来更让整个国家瘫痪。第二年 1 月,伊朗爆发了影响深远的伊斯兰革命,国王小巴列维被迫流亡海外。

而流亡海外十五载,什叶派伊斯兰教的顶尖学者霍梅尼,在数百万伊朗民众的欢迎下回到了德黑兰。4 月 1 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诞生了。

从这一天开始,任何在伊朗的女性,包括外国人,都必须戴上头巾,而男性也不再允许穿短裤。近 40 年的控制与高压之后,也就有了文章最开始看到的,脱下头巾示威的不知名姑娘。

高度开放和世俗化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保守的价值观之间多年的碰撞,累积了深刻的矛盾。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不过几十年的时间。

一边,支持革命的伊朗人民觉得,国王成了其他价值观的傀儡;另一边,原教主义,也成了另外一部分人用来满足极权统治的工具。而久散不去,也是在中东地区出现的西方身影。

如果感受过多种生活方式的伊朗人民有的选,答案,会不会不一样?也许,摘下头巾的姑娘们,最有话语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